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皋,今吉水县城小东门邹家人。从小聪颖好学,9岁学习儒家经书.20岁时拜明嘉靖进士、福建按察使胡直为师并出游,遍历名山大川,拜访诸多书院,饱闻各家学说,深受影响,从此立下为学之志,潜心考究理学。
万历五年(1577),考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他一上任,就忠言直谏,抨击时弊,改革朝政。因对首辅张居止进行指责,而受到贬官,流放到贵州都匀卫六年,在蛮荒之地泰然处之,更加专心致志于理学,学以大进。万历十一年,张居正死后,邹元标被召回朝廷任吏部给事中。他又上疏改革时政六事,规劝神宗勿溺于声、色、游宴。因而触犯了神宗皇帝,再次遭到贬谪,为南京刑部照磨。不久调兵部主事, 改吏部主事,进员外郎,因母丧归。后又起用,任户部验封。又上疏改革吏治,医治民瘓,再次触犯了神宗,被调离南京,后以病归乡。从万历十八年至万历四十八年,邹元标整整30年居家讲学,从游者日众, 名高大下。刑部郎中李廷谏、兵部尚书李邦华、吏部尚书李日宣、崇祯状元刘同升等许多重臣名贤皆出其门下。
天启元年(1621),光宗立,邹元标重返朝廷,诏拜大理卿,未至而进刑部右侍郎。有感于朝内党派纷争,大臣各怀偏见的情况,向皇帝进谏“和衷”之议。他恳切地指出:今日国事,皆二十年诸臣酝酿所成。 过去没有做到进贤让能,而是锢贤逐能,朝廷大臣不降心平气,专务分门立户。现在当务之急,是朝臣 “和衷而已”。以前“各怀偏见,偏生迷,迷生执.执而为我,不复知有人,祸且移于国”,今后评价一个人, “当惟公惟平,毋轻摇笔端”;评论一事“当惩前感后,毋轻试耳食” o这样才能做到“以天下万世之心,衡天下万世之人与事”,如此则“议论公而国家自享安静和平之福”。忧国之心,溢于辞表。在此期间,邹元标还举荐重用涂京浚、李邦华等18人,受到皇帝优诏褒纳。此后,他还提出开发荒地,积集财赋,加强军备等数事,并请召用叶茂才、赵南星等贤才15人。前后建议,光宗全部采纳了。同年十二月,改吏部左侍郎,未到官,拜左都御史。期间,为原受诬蒙冤的大臣昭雪。对于时政,他也数陈良策,认为当今最重要的就是要简俭、和厚,收拾人才、调养正气,为国家计财用、为小民陈疾苦,这些都得到朝廷的认可,逐渐在朝廷树立了清直的形象。邹元标为东林党首领之一,对朋比为奸的小人深恶痛绝。邹元标后以建北京首善书院讲学事为魏忠贤等驱逐辞归。
邹元标一生清正廉直,潜心治学,他拜王守仁(字阳明)为师,并终身研究王守仁的“致良知”理论, 把“致良知”发展为“致良知务良能”,这就是邹元标哲学思想的精髓。邹元标的学说影响极大,是明代后期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名誉颇高,堪称一代忠臣名贤。崇祯初年(1628)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谥忠介。一生著述颇丰,有《愿学集》8卷、《太平山居疏稿》4卷、《日新篇》2卷、《仁文会语》4卷、《礼记正议》6卷、《四书讲义》2卷、《工书选要》11卷、《邹南皋语义合编》4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