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118
人物姓名: 欧阳修
人物异名: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6/001
起始页: T04185_00.pdf
性别:
时代: 北宋
出生年: 1007年
卒年: 1072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州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乡)

传略

欧阳修(1007 -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生于绵州 (今四川绵阳市),吉州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乡)人。少孤贫,4岁时,父病故。从母郑氏学。宋天圣八年 (1030)进士,授将士郎,试秘书省校书郎、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 景祐三年(1036)为馆阁校勘,撰文为范仲淹辩,贬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县)。庆历间召知谏院,改右正言、知制诰,赞助新政。新政失败,上疏反对罢范仲淹政事,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召为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擢枢密副使,加食邑五百户。次年八月升参知政事 (副相)进封开国公。英宗即位,进阶金紫光禄大夫。治平四年(1067)正月,神宗立,罢参知政事,转刑部尚书,出知亳(今安徽亳县)、青(今山东益都)、蔡(今河南汝南)三州,反对王安石新法。熙宁四年 (1071)致仕。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和政治家。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中国的二十四史,他参与编修的就有两部,其中《新五代史》 是由他一人编著而成,这在古今史学家当中是极为罕见的。《新五代史》不仅体裁与文笔堪称楷模,而且褒贬得当,启迪后人。《新唐书》的编纂工程浩大,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等部分的写作和全书的统稿工作。 欧阳修在经学方面的研究能够不囿前人,敢于提岀自己的创见。正如苏轼评价他在经学研究方面的独创精神时说:“欧阳修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他又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他的《集古录》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1000卷,形成了一部空前完整的金石大手册,对于纠正过去所修史册的某些谬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散文和诗词两个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的主将,提出诗文革新主张,并亲自实践。他上承唐势,下启宋风,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天下翕然而师尊之”的一代文宗。 他的创作路子很宽,可谓众体兼备,政论文、记叙文、策问、奏表、笔记、杂文、祭文、墓志铭、杂题跋、书简、 著作、序言等,还有散文诗赋。欧阳修的政论文观点鲜明,议论削切,气势磅礴,鞭辟入里。记叙文情景交融,富于哲理。祭文和墓志铭,写得情感深沉.催人泪下,而且高度概括,发微深刻。欧阳修的书、序也与常人不同而别开生面,十分讲求描写和抒情,有机地把理和情结合在一起,做到了理中见情,情中见理,有的则表现得挚情似火,正气凛然。他的政治诗歌敢于揭露矛盾,同情民众,痛斥昏庸统治者,鞭挞如狼似虎的贪官污吏。欧阳修作词,充分地保持了宋初的风格,并且成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毕生创作中,有诗800余首,词200多首。其词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相当高的,而且思想比较开放,一扫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岸然道貌。他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和鲜明风格是以抒情为主,感情婉转缠绵,十分真挚,清疏隽永,蕴藉深厚。 熙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8日),欧阳修走完了艰难坎坷的人生道,在颍州西湖畔的私邸安然去世,享年66岁。卒后被朝廷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欧阳修从政42年间,历经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官场三起三落,他刚正不阿,以风节自持;办事认真,从不懈怠,治学严谨,刻苦好学。一生倡导古文运动,勤奋写作,著述丰富。今存《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新唐书》225卷、《新五代史》74卷等专著。欧阳修以自己的卓越才华和创造性思维,为北宋中期的文坛、学坛和政坛,奉献了许多新的观点,开启了不少新的门径,对宋代的文化繁荣,对整个封建社会后半期的文学、史学和经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吉安地区志 第六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