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洁夫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111
人物姓名: 黄洁夫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74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46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安县人

传略

黄洁夫,1946年生,吉安县人。肝胆外科专家。1969年中山医学院毕业留校,在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82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1984〜1987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外科获博士学位并作博士后研究,1987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中山医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校客座教授"黄洁夫长期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即使在担任领导职务以后,还常常亲临临床一线,担任手术主刀,并结合临床进行肝胆外科学术研究,其学术主攻方向为肝脏移植和肝胆道恶性肿瘤外科学治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主编外科学专著14部,其中最著名的如《临床肝脏移植》、《现代器官移植学》、 《移植外科学》、《肝脏胆道肿瘤外科学》、《肝脏移植的理论与实践》。 作为器官移植专家,他对世界和我国国内器官移植的发展现状有清醒的认识,针对我国国内器官移植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整体而言,发展滞后,在某些领域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现状,认为应该想方设法提高我国器官移植的整体水平,除了要加强移植基础研究,还要加强移植专科研究,同时在保障机制、降低费用和完善立法等方面也要做好工作,呼吁尽快实施“脑死亡”法,为器官移植创造切实有利的条件。 在肝移植领域,1997年在《肝脏移植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前言》中他指出:1963年肝脏移植的先驱Starzl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人体肝移植,30多年间人类在这一布满荆棘而又充满希望的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肝脏移植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我国的肝脏移植起步于70年代末期。此后在以同济大学夏穗生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外科专家带领下,掀起了肝脏移植研究的高潮。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肝脏移植研究又处于停顿和落后状态,而我国又是世界肝病高发区之一。因此,如何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肝移植技术,提高我国的肝移植水平,是摆在我国移植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此,黄洁夫1987年回国后立即与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的一班中青年医师一道,努力探索,艰苦创业,坚持肝脏移植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教委及广东省科委等多项基金资助下,进行了长达9年的动物实验,对肝脏移植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1993年开始引进国外肝移植新技术,包括UW液保存供肝、术中体外静脉一静脉转流技术、背驼式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小儿肝移植、急诊肝移植及肝肾联合移植,填补了我国肝移植技术的多项空门"除了技术上的这些成就,理论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 1996年主编出版《临床肝脏移植),1998年在此基础上又主编出版《肝脏移植的理论与实践》,在理论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著名肝疸外科专家夏穗生在此书的序言中说:我国的肝脏移植自90年代开始逐步走出了低谷,掀起了肝脏移植的第二次高潮,“走在第二次肝移植浪潮前列的黄洁夫教授,带领中山医科大学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多年来矢志不渝,坚持肝移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移植发展道路”,“黄洁夫教授根据其亲身经验和丰富学识,在原主编《临床肝脏移植》一书的基础上, 组织同行学者,共同撰写.积极编写完成了这本《肝脏移植的理论与实践》……从基础到临床,从过去历史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肝脏移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叙述,对临床肝移植的各个环节作了详细的描述。总结了在现阶段条件下如何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的先进肝移植经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移植的成功经验。融全面性、系统性、学术性、实用性和现代性于一体”。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

副会长
职位
客座教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