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102
人物姓名: 熊大闰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68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38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南昌人

传略

熊大闰,南昌人,1938年生于吉安。天文学家1962年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任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4年,熊大闰在从事变星研究时,发现绝大多数脉动变星都有一个延伸程度不等的对流包层,这是一种非定常对流状态,它对脉动变星的稳定性有什么影响?即非定常对流与变星脉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耦合机制?传统的定常混合长理论完全不能回答此问题。熊大闰认为必须抛弃混合长理论,并提出建立一种非常定即时间变化的新的恒星对流理论的宏伟设想。虽然在此期间日本东京大学的海野和三郎、英国的高夫各自独立发展了非定常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但熊大闰并未被权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用统计理论的方法,在流体动力学方程和湍流理论基础上,创立了“非定常的湍动对流理论”。这一理论具有坚实的流体力学基础,因而能给湍动对流的动力学过程以更精确的描述。海野和三郎多次高度评价熊大闰创立的理论,认为“当前有几种较之局部混合长理论有更坚实流体力学基础的恒星对流理论可以用来构成恒星模型。它们当中,熊氏的非局部对流理论,从其正确性和简单性看来,似乎是最佳的……”为了检验“非定常的湍动对流理论”的正确性,熊大闰把这一理论用于变星脉动的计算,首先要解决脉动与对流耦合问题——这一变星脉动理论中最困难的理论问题。他利用当时仅有的一台国产X-2 型电子计算机,圆满地解释了经典造父变星与天琴座RR型变星脉动的不稳定区红端边界问题。在这一时期,德国贝克和英国高夫合作,用非定常对流混合长理论计算了犬琴座RR型变星的脉动,获得了与熊大闰相近的结果。而法国的Gonczi和日本的尾崎洋二合作,用海野和三郎的理论对经典造父变星进行了理论计算,都没有得到动脉不稳定区红端边界,从而证明了熊大闰的非定常湍动对流统计理论比混合长理论优越。1984年,熊大闰把他的理论推广到恒星非径向脉动问题上,得岀了明确的结果。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以处理非径向脉动与对流耦合的理论。 非局部对流与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早在1976年,熊大闰就认识到随着恒星表面温度的降低,湍流压和湍流黏滞性越发影响着变星脉动的稳定性。1977年,在计算变星静态模型时发现:如在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中考虑湍流压的贡献项之后,则将出现数值的不稳定性。熊大闰认为局部对流理论是造成数值计算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因为原始的混合长理论隐含了平均场是无限均匀的,这个假设必然导致了流场中某点对流的性质只依赖该点的温度一压力结构;实际上,恒星对流区绝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特别是在对流不稳定区的边界附近,对流是极其不均匀的,因此恒星内部某一点的对流的性质,即依赖该点附近的结构也依赖场中的其他区域的情况,整个流场是一个完整的彼此相互影响的湍流对流场。为此,熊大闰提出了一种非局部湍动对流的统计理论,这一理论用于恒星与太阳对流区结构、大质量恒星演化及恒星脉动理论计算中,获得异常成功。 熊大闰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与脉动稳定性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令国际天文界瞩目的成就,先后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王丹萍科学技术奖。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