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水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54
人物姓名: 王若水
人物异名: 原名志云笔名澈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29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26
卒年: 2002
国别: 中国
籍贯: 泰和县人

传略

王若水(1926〜2002),原名志云,笔名澈.泰和县人,生于长沙。哲学家。1950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在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后任《人民日报》理论组编辑、评论组组长、副总编辑,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哲学研究》杂志编委会委员、辽宁大学名誉教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后期任瑞典隆德大学东亚及东南亚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发表过相当数量的哲学论文,出版多部哲学专著, 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在哲学战线上》等。 60年代初期,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一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争,先是在中央党校杨献珍和艾思奇之间争论,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的,艾思奇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后来,这场争论推向社会,王若水成为一方的主将,他认为这是一个辩证法的命题,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963年,他写了《桌子的哲学》一文,以对话的方式,从第一个造桌子的人脑子里必先有桌子的观念的生活实例谈起,十分通俗地解释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他指出,在日常,人们很容易忽视思想的客观来源,这就会产生一种危险,不是从实践出发,而是从“想当然”出发,结果自己的目的、计划、方案、想法不符合客观实际。“怎样知道计划等等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呢?那就只有回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检验,看能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而且这样的检验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这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也就是存在到思维,又由思维到存在的转化,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80年代初期,在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的时候,王若水提出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