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礼锐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唯一号: 140330020210000043
人物姓名: 毛礼锐
文件路径: 1403/01/object/PDF/140310020210000005/001
起始页: T04120_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7
卒年: 1992
国别: 中国
籍贯: 吉安县人

传略

毛礼锐(1907〜1992),吉安县人。教育学家。毛礼锐1929年大学毕业后任中学教员、吉安县教育局长、南昌女一中师范科主任、小学校长,后赴英、美专修教育学,1937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回国后先后任大学师范专业教授,曾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新中国建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有广泛的研究,如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哲学、教育行政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多有建树,尤其后半生在北师大期间,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和研究,他主编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简编》和六卷巨制《中国教育通史》成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重点教材。他的有关中国教育史论文如《汉代太学考略》、《论语教育论文试解》、《论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教学论”初探》、《中国原始社会的教育起源与教育性质问题》、《我国学校是怎样产生的?》等也成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一)关于教育史学科建设。毛礼锐认为:“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重要资源”,“任何一种学科都有它的发展历史,任何教育科学的一条规律,都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他主张教育史与教育学要互相学,形成学科交叉,研究教育史的不可忽视教育学的理论研究,研究教育学的也不可忽视教育史的研究。他在北师大教育系任教期间.致力于教育史学科的建设,结合教学进行教育史研究,尤其致力于中国教育史研究,他的科研成果涵盖了我国古代从原始社会到先秦,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历史,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他的许多学术观点都融入了教育学科的各种教材和参考书中,影响了全国,影响了几代学生。 (二) 关于教育史研究的任务。毛礼锐一贯主张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优秀传统,教育史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其中丰富的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优秀传统则应当理直气壮的发展之,光大之。概括地说,就是要“批判继承,发扬传统”。他最反对数典忘祖,或者以西方学者的论点为准绳,人云亦云。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居于世界教育史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办大学的经验颇为丰富,汉代太学由专经学习到培养通儒,打破师法、家法的严格限制,这是一种进步;中国古代太学中注重学生自修和辩论,这是一种优良传统;中国实行了 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近代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其合理的精神,等等,都应该认真研究,从中得到启发。 (三) 关于教育起源和本质。1961年,毛礼锐《中国原始社会的教育起源与教育性质问题》在《文汇报》发表,这是关于教育史研究的纲领性文献。他指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进行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愈来愈专门化,这并不排斥从原始社会以来人类在其他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的传统形式,牛产劳动、政治活动以及文学艺术等活动现在仍然是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看, 重要的一点是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因此,在他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明确指出:“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教育是上层建筑,它被包括在’文化’领域之内”,同时又强调,“教育是历史的范畴,它具有历史性这是肯定的;但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来说,它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具有不同的本质的,同时它们又具有一定的共同的本质的。”进而提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要把每一个成员培养成为一个劳动者。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吉安地区志 第五卷》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