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槐(1522 - 1605),安福县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陕西参政。王时槐师从安福刘文敏,是阳明学的二传弟子。但是王时槐在继承师说的同时很重视自悟,尤其是晚年学术成熟期。 《明儒学案》载:王时槐五十岁罢官之后,“屏绝外务,反躬密体,如是三年,有见于空寂之体。又十年,渐悟生生真机,无有停息,不从念虑起灭”。可见,王氏之学多得之自悟。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建立了 “透性”、“研几”的整个思想体系,成为江右王学的重要思想家,研几派代表人物。他的“发窍”论、“透性”论、“研几”说是这个思想体系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发窍”论。王时槐的“良知”论有他的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良知”指称的是“心体之知”。所谓“心体”,按王门学者一般的解释,是指“心”的本然虚寂之状态,“心体之知”即是指此虚寂之心的自然明觉的功能’王时槐认为:“心体之知,非作意而觉以为知,亦非顽空而无知也,是谓天德之良知。”“作意而觉以为知”指人的知觉、知性活动,“顽空而无知”指“心”无有任何“知”的活动,一片空寂。他否定了这两种说法,而将“心体之知”界定为“天德之良知”,实际是把 “良知”当作了“心体”之虚灵的特质。另一方面,“良知”是“性之灵”,是“性体”,强调“良知”实为“性”本身的特质,而不是一般知觉意义上的“知晓”、“知道”在他的观念里,“性”不仅包纳了 “善”,而」丄还包纳了“仁义”等内容,“性”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等同于“心之本体”,“性”实际上是指心的内在本质。这样,王时槐的“良知”论既不在“知觉”、“见在良知”,也不在“寂”的意义上来解释,而是从“发窍”的角度来讨论它。王时槐把“心体之知”与“动作计虑之知”和“情识之知”加以区分.就是为了把“良知”与一般意义上的知觉、情感区分开来,而将良知当作“性”本身的一种特质。他所强调的是“性本体”。他把“良知”作为先天和后天相互交换的屮间环疗,既非无,亦非右(二) “透性”论。王时槐的“格致”论首先从“物”的解说表明与前儒的差别,程朱“格物”之“物”是指具有现实存在特性的真实之物或现象,而匸时槐所讲之“物”是指“意之所在”,他说“总之所在为物”, 此“物”的具体表现形式即“身心家国犬下”之类,他又认为,此身心家国天下之“物”有本末焉,其“本” 即所谓“意之所从出者”,而“意之所从出者”便是“至善之性”"他又把“格”解释为“通彻之谓也” o “通彻”者,“透"也。简言之,“格物”即“通彻”,“至善之性”,即“透性”,“透性”就是“格物”。
(三) “研几”说。王时槐从“发窍”的角度解释“良知”,又用“透性”来说明“格物”,而“良知”又处于非无非有状态,于是在如何实施“格致”时,提岀厂研几”说。在先儒那里.“几”是一种“动而未动,有无之间” “动而未动,似有似无”的状态'王时槐利用了先儒的说法而又作了修正,他说:“寂然不动者诚,感而遂通者神,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此是描写本心最亲切处"夫心一也,寂其体,感其用,几者体用不二之端倪也。当知儿前别无体,几后别无用.只几之-字尽之,希圣者终日乾乾,唯研几为要点「 “几”是指本心的常I常寂,是“体用不二之端倪”,而不是指“念头初起”之时,“几”所强调的是人心本体的自然作用状态,其实也就是“意”,而“意非含虑起灭之谓也,是生几之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因此, “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格物致知最后要落实在“意”的修养I:。基于“儿”和“意”的这种理解,土时槐以“研几”作为格致的基本功夫.“善学者唯研几” o在王时槐那里,“研几”并不r[接针对念头的善恶做工夫,而更注重于“几”本身的特征的修悟.其本意不是要人们在念头变为行动之后才公克服邪恶.而是要人们在念头未起之前即“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左“研几”,从性上立根,让性门然流露,不加人为造作.发之为念便无不善,行动也就不会逾矩.黄宗羲《明儒学案》评述王时槐“以透性为宗,研几为要”,概括极为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