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时岁节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7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时岁节庆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857-859
摘要: 时岁节庆主要有小年、春节、除夕、观音菩萨生日、二月二庙会、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
关键词: 青原区 民俗 节日

内容

传统节日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为小年。家庭主妇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顺序将屋檐楼道、室内室外清扫干净。用热水泡滤下的碱水,和些谷糠将桌椅板凳、酒壶茶壶、锅盆桶甑等日常用具擦洗干净。搞完卫生,沐浴净身,准备小年饭。饭熟后,先装满满的供飨饭,用盘子盛上,加上鸡、肉、鱼三牲敬灶神,将香烛插入炷烟囱旁,鸣放鞭炮,敬灶神结束。然后一家人吃小年饭。小年一过,也就拉开了过春节的序幕。青原区民间谚语有:腊月二十四日扫房子、二十五日磨豆子,二十六日宰猪子,二十七日洗被褥子、二十八日煎米果子、二十九日灌酒瓶子、三十日贴对子、吃丸子(团圆饭)。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叫“除夕夜”,青原区称“大年三十”或“三十晚上”。祭祖、贴春联是大年三十主要任务之一。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饭。家庭成员无特殊情况,一般都得回家过团圆年。缺席的和当年去世的家人也得为其摆上碗筷,表明一家人团圆。近年来,有的家庭在酒店吃年夜饭。饭后,长辈给小辈戴新帽、穿新衣、着新鞋,分发红包。是夜,一家人祥祥和和地守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电视节目。晚12时前,放鞭炮“关财门”,关财门后,各种禁忌也开始了,大人小孩不说不吉利话。
  春节春节是青原区农村中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俗称“过年”。
  大年初一这天,作为家长的男人过了午夜就起了床。首先用除夕夜预备好的水洗脸净手,然后烧几片纸钱,照着门闩转3圈,将大门打开,向天地作揖跪拜,燃放长鞭炮,叫“开财门”。有的地方还向本年吉利的方向点香烛跪拜,表示“出行大吉”。
  早餐由男主人做,吃青菜、芋头、豆腐、粉丝4样素菜,用植物油炒。用过的废水不能往外倒,一律要倒入空盆内,名为“聚宝”。饭后,小辈向长辈拜年。女主人预备好糖果、礼饼、豆子、花生、蕃薯片等果品,招待来拜年的小孩子。
  早饭后,有些村男性齐聚在总祠内,由族长公带头行祭礼。祭品有斋饭、猪头、猪尾、全鸡、全鱼等。村里男丁按辈份列队,跟着族长公先向祖宗牌位行大礼,再朝天井向天地行大礼。团拜毕,乡亲们互道新年好,而后外出拜年,先亲后疏。小孩拜年时,一进门先说:“某某公公(或叔叔、伯、婶等),拜年哟!”说完,走到厅堂上方跪两跪,大人马上扶起说:“祝今年读书考头名哟!”等勉励话,并分发茶果,有的长辈还会发个红包。大人进门时先说:“某某叔(或伯、婶、哥、嫂等),拜年喏!”说完,朝上厅作两个揖。主人回敬道:“祝今年发大财哟!”稍后,新娘由婶嫂陪同,挨家挨户向长辈拜年,认识本村乡亲。每家都要请她喝茶、喝肉汤或鸡蛋汤,临走时还要捎上两个礼饼。
  大人在路上相遇,互相作揖,互道“恭喜发财”、“添丁进财”、“步步高升”等吉利语。即使以前有过口角的,也能一笑泯怨仇。拜年有一定的规矩,“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拜年拜到初七八,跪在地下无人答。”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年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有的发明信片,有的打电话,有的用手机发送短信拜年。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元宵节”,有的地方叫“上灯节”。元宵节又分为上元宵节、下元宵节,从正月十三日至二月上旬,长达20多天里。到时,耍龙灯、放烟花、舞狮兽,唱大戏,吃汤圆。东固畲族有些地方还请客吃饭,邀亲朋相聚。渼陂和陂下古村近年来利用下元宵举办文化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以促进商贸洽谈活动。
  二月二庙会农历二月初二是东固的传统庙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庙会原是古老的送神、敬神活动。现已发展演变成为期3天的集市贸易活动。这几天,东固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民间工艺品,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有关部门还开展文化、医疗、科技下乡,送法上门等活动,传统的庙会已成为活跃城乡市场,促进物资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场所。
  观音菩萨生日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分别是传说中的观音菩萨云游出行、生日、返回南海之日。也有传说观音老母有3个化身,也就有3个生日。青原区文陂值夏等地将农历二月十九日称为“观音节”,也有些地方将这3日统称为“观音节”。每逢这3天,妇女们就会打米果,沐浴斋戒,备好三牲酒礼、香烛爆竹,前往寺庙向观音菩萨三跪九叩,祈求观音菩萨赐福。富滩、值夏、文陂一带,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或前后),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吃艾叶米果和斋饼,以示庆贺。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要吃五子:粽子、包子、蒜子、鸡子、油果子,还要涂洒雄黄酒、挂菖蒲、插艾蒿等。传说这一天为男人炙肚皮(民间疗法),为消化不良的儿童点“爬山虎”(民间疗法),疗效最好。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鬼节”。傍晚,人们备好冥钱冥物箱包上书“今逢中元之期奉送阴府某某老大人(或老孺人)收孝男某某跪焚奉”等字样,焚烧给逝去的近三代长辈,以示孝敬和思念亲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也叫“赏月节”:青原区最主要的节日活动就是赏月和烧塔。晚饭后,各家设香案于门前或楼顶,香案上置盘碟,盛满月饼、花生、瓜子、石榴、柚子、葡萄等果品,点放香烛鞭炮。家人围坐,对着圆月饮酒或喝茶,叫“赏月”烧塔即用旧砖瓦在村旁搭建起小塔,内置干柴茅草,在月夜点火燃烧。意为兴旺发达。近年来,滨江、河东街道各村,瓦塔越建越高,大火在塔内熊熊燃烧数小时,不停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地方还搭台聘请市内专业歌舞团表演节目。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叫“老人节”:这天,晚辈要回家看望自己的长辈,机关单位组织老人开展登高活动,或开展一些敬老活动等。
  时令节日
  一些时令节日民间也十分重视,相应进行一些传统的欢庆活动。
  立春预示着一年开始,万物复苏,春天已经到来。旧时有“扮春官,迎春牛”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只在立春时刻放一挂鞭炮表示迎春。
  清明节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青原区叫“挂纸”。在清明节当天或前几天进行。挂纸前先要清除墓前杂草,维修墓地,然后烧纸钱、撒纸钱、奠酒、鸣炮、跪拜等。有的乡村集体祭祀祖先,增进团结。
  立夏立夏意味着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这一天,青原区流行吃鸡蛋、竹笋蒸米粉肉等。农村谚语有:“吃了立夏子(蛋),棒槌打不死。”“立夏米果吃一个长十斤力。”等。
  三伏节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初伏到中伏10天,中伏到末伏10天或20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初伏也叫“进伏”,村民吃些降温压火的饮料和食品。
  冬至节冬至节主要是举行扫墓祭祖活动,可迁坟移葬。祭扫活动可从冬至到过年。冬至除了祭奠祖先外,还有“数九”习俗,即冬至开始后的81天,每九天为一个“九”,9个“九”共81天,其中第“三九”最冷,“九九”就是艳阳天,意味着春耕农事开始了。青原区民间至今还流传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蓑衣连斗笠。”
  国际和国内法定节日、纪念日
  元旦1月1日
  情人节2月14日
  植树节2月23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愚人节4月1日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青年节5月4日
  母亲节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护士节5月12日
  国际儿童节6月1日
  父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节8月1日
  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
  圣诞节12月25日
  以上国际、国内法定公历节日、纪念日,政府部门都会组织一些庆典活动,如儿童节、护士节、教师节等。青原区建区以来,每年的教师节前夕,区几套班子领导到学校看望慰问教师;教师节这天,要召开庆祝暨表彰大会等。植树节这天,各级领导率先垂范,亲自参加植树活动,以带动全民植树。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洋节日”在城乡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如:12月25日的圣诞节来临之时,华拓等大酒店、宾馆树起圣诞树,圣诞老人也“走”上街头,圣诞礼物进入市场。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也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专题

小年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春节
相关专题
元宵节
相关专题
二月二庙会
相关专题
观音菩萨生日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中元节
相关专题
中秋节
相关专题
重阳节
相关专题
清明节
相关专题
立夏
相关专题
三伏节
相关专题
冬至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