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75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民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5
页码: 856-870
摘要: 青原区的民俗,大致与周边的吉安、吉州、吉水、永丰、兴国、泰和各县(区)相近。随着时代的前进,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青原区的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物质、精神等几类。社会民俗主要有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礼尚往来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质民俗主要有生产、商贸、饮食和交通等方面;精神民俗主要有交际、民间信仰、民间庆典等几方面。此外,还有民间禁忌、巫术等。
关键词: 青原区 民俗

内容

青原区的民俗,大致与周边的吉安、吉州、吉水、永丰、兴国、泰和各县(区)相近。随着时代的前进,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青原区的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社会、物质、精神等几类。社会民俗主要有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礼尚往来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物质民俗主要有生产、商贸、饮食和交通等方面;精神民俗主要有交际、民间信仰、民间庆典等几方面。此外,还有民间禁忌、巫术等。
  第一节时岁节庆
  传统节日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为小年。家庭主妇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顺序将屋檐楼道、室内室外清扫干净。用热水泡滤下的碱水,和些谷糠将桌椅板凳、酒壶茶壶、锅盆桶甑等日常用具擦洗干净。搞完卫生,沐浴净身,准备小年饭。饭熟后,先装满满的供飨饭,用盘子盛上,加上鸡、肉、鱼三牲敬灶神,将香烛插入炷烟囱旁,鸣放鞭炮,敬灶神结束。然后一家人吃小年饭。小年一过,也就拉开了过春节的序幕。青原区民间谚语有:腊月二十四日扫房子、二十五日磨豆子,二十六日宰猪子,二十七日洗被褥子、二十八日煎米果子、二十九日灌酒瓶子、三十日贴对子、吃丸子(团圆饭)。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叫“除夕夜”,青原区称“大年三十”或“三十晚上”。祭祖、贴春联是大年三十主要任务之一。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饭。家庭成员无特殊情况,一般都得回家过团圆年。缺席的和当年去世的家人也得为其摆上碗筷,表明一家人团圆。近年来,有的家庭在酒店吃年夜饭。饭后,长辈给小辈戴新帽、穿新衣、着新鞋,分发红包。是夜,一家人祥祥和和地守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电视节目。晚12时前,放鞭炮“关财门”,关财门后,各种禁忌也开始了,大人小孩不说不吉利话。
  春节春节是青原区农村中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俗称“过年”。
  大年初一这天,作为家长的男人过了午夜就起了床。首先用除夕夜预备好的水洗脸净手,然后烧几片纸钱,照着门闩转3圈,将大门打开,向天地作揖跪拜,燃放长鞭炮,叫“开财门”。有的地方还向本年吉利的方向点香烛跪拜,表示“出行大吉”。
  早餐由男主人做,吃青菜、芋头、豆腐、粉丝4样素菜,用植物油炒。用过的废水不能往外倒,一律要倒入空盆内,名为“聚宝”。饭后,小辈向长辈拜年。女主人预备好糖果、礼饼、豆子、花生、蕃薯片等果品,招待来拜年的小孩子。
  早饭后,有些村男性齐聚在总祠内,由族长公带头行祭礼。祭品有斋饭、猪头、猪尾、全鸡、全鱼等。村里男丁按辈份列队,跟着族长公先向祖宗牌位行大礼,再朝天井向天地行大礼。团拜毕,乡亲们互道新年好,而后外出拜年,先亲后疏。小孩拜年时,一进门先说:“某某公公(或叔叔、伯、婶等),拜年哟!”说完,走到厅堂上方跪两跪,大人马上扶起说:“祝今年读书考头名哟!”等勉励话,并分发茶果,有的长辈还会发个红包。大人进门时先说:“某某叔(或伯、婶、哥、嫂等),拜年喏!”说完,朝上厅作两个揖。主人回敬道:“祝今年发大财哟!”稍后,新娘由婶嫂陪同,挨家挨户向长辈拜年,认识本村乡亲。每家都要请她喝茶、喝肉汤或鸡蛋汤,临走时还要捎上两个礼饼。
  大人在路上相遇,互相作揖,互道“恭喜发财”、“添丁进财”、“步步高升”等吉利语。即使以前有过口角的,也能一笑泯怨仇。拜年有一定的规矩,“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拜年拜到初七八,跪在地下无人答。”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年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有的发明信片,有的打电话,有的用手机发送短信拜年。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元宵节”,有的地方叫“上灯节”。元宵节又分为上元宵节、下元宵节,从正月十三日至二月上旬,长达20多天里。到时,耍龙灯、放烟花、舞狮兽,唱大戏,吃汤圆。东固畲族有些地方还请客吃饭,邀亲朋相聚。渼陂和陂下古村近年来利用下元宵举办文化节,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以促进商贸洽谈活动。
  二月二庙会农历二月初二是东固的传统庙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庙会原是古老的送神、敬神活动。现已发展演变成为期3天的集市贸易活动。这几天,东固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种民间工艺品,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有关部门还开展文化、医疗、科技下乡,送法上门等活动,传统的庙会已成为活跃城乡市场,促进物资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场所。
  观音菩萨生日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分别是传说中的观音菩萨云游出行、生日、返回南海之日。也有传说观音老母有3个化身,也就有3个生日。青原区文陂值夏等地将农历二月十九日称为“观音节”,也有些地方将这3日统称为“观音节”。每逢这3天,妇女们就会打米果,沐浴斋戒,备好三牲酒礼、香烛爆竹,前往寺庙向观音菩萨三跪九叩,祈求观音菩萨赐福。富滩、值夏、文陂一带,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或前后),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吃艾叶米果和斋饼,以示庆贺。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要吃五子:粽子、包子、蒜子、鸡子、油果子,还要涂洒雄黄酒、挂菖蒲、插艾蒿等。传说这一天为男人炙肚皮(民间疗法),为消化不良的儿童点“爬山虎”(民间疗法),疗效最好。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鬼节”。傍晚,人们备好冥钱冥物箱包上书“今逢中元之期奉送阴府某某老大人(或老孺人)收孝男某某跪焚奉”等字样,焚烧给逝去的近三代长辈,以示孝敬和思念亲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也叫“赏月节”:青原区最主要的节日活动就是赏月和烧塔。晚饭后,各家设香案于门前或楼顶,香案上置盘碟,盛满月饼、花生、瓜子、石榴、柚子、葡萄等果品,点放香烛鞭炮。家人围坐,对着圆月饮酒或喝茶,叫“赏月”烧塔即用旧砖瓦在村旁搭建起小塔,内置干柴茅草,在月夜点火燃烧。意为兴旺发达。近年来,滨江、河东街道各村,瓦塔越建越高,大火在塔内熊熊燃烧数小时,不停燃放烟花爆竹;有的地方还搭台聘请市内专业歌舞团表演节目。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叫“老人节”:这天,晚辈要回家看望自己的长辈,机关单位组织老人开展登高活动,或开展一些敬老活动等。
  时令节日
  一些时令节日民间也十分重视,相应进行一些传统的欢庆活动。
  立春预示着一年开始,万物复苏,春天已经到来。旧时有“扮春官,迎春牛”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渐废,只在立春时刻放一挂鞭炮表示迎春。
  清明节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青原区叫“挂纸”。在清明节当天或前几天进行。挂纸前先要清除墓前杂草,维修墓地,然后烧纸钱、撒纸钱、奠酒、鸣炮、跪拜等。有的乡村集体祭祀祖先,增进团结。
  立夏立夏意味着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这一天,青原区流行吃鸡蛋、竹笋蒸米粉肉等。农村谚语有:“吃了立夏子(蛋),棒槌打不死。”“立夏米果吃一个长十斤力。”等。
  三伏节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称。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初伏到中伏10天,中伏到末伏10天或20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初伏也叫“进伏”,村民吃些降温压火的饮料和食品。
  冬至节冬至节主要是举行扫墓祭祖活动,可迁坟移葬。祭扫活动可从冬至到过年。冬至除了祭奠祖先外,还有“数九”习俗,即冬至开始后的81天,每九天为一个“九”,9个“九”共81天,其中第“三九”最冷,“九九”就是艳阳天,意味着春耕农事开始了。青原区民间至今还流传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蓑衣连斗笠。”
  国际和国内法定节日、纪念日
  元旦1月1日
  情人节2月14日
  植树节2月23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
  愚人节4月1日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青年节5月4日
  母亲节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护士节5月12日
  国际儿童节6月1日
  父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7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节8月1日
  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
  圣诞节12月25日
  以上国际、国内法定公历节日、纪念日,政府部门都会组织一些庆典活动,如儿童节、护士节、教师节等。青原区建区以来,每年的教师节前夕,区几套班子领导到学校看望慰问教师;教师节这天,要召开庆祝暨表彰大会等。植树节这天,各级领导率先垂范,亲自参加植树活动,以带动全民植树。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洋节日”在城乡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如:12月25日的圣诞节来临之时,华拓等大酒店、宾馆树起圣诞树,圣诞老人也“走”上街头,圣诞礼物进入市场。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也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节生产习俗
  青原区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南部山岭连绵,是林业主产区;西部、北部沿江河有呈带状的小平原,是农业生产区。域内旧时务农、务林、开业经商等都有习俗。农村祭祀“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天旱常兴“求雨”,祝祷风调雨顺。山民祭祀“山神”,以求林木茂盛。耕牛转让,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交还卖主,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不得反悔,也表示卖主后继有牛,六畜兴旺。建房上门林时,泥工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洒门口,叫“祭门神”,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开店须安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
  林业生产
  封山每年冬季,由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鸣锣同时,在上山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封山范围。
  禁约新中国成立后,山岭归集体所有,为管理好山林,由行政组织统一下禁令,地方上就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在公众场所或要道张贴“禁约”。明示对损毁林木、偷盗山上资源、乱砍滥伐者进行经济制裁。
  开山每年第一次进山得朝山跪拜,敬完山神,家人放鞭炮送行。大批竹木下山要置办酒席,宴请帮工和亲朋好友,以示庆贺和感谢。山民进山时忌讳人说“蛇”字或其谐音字,“倒树”说“放树”,“完了”说“好了”等。
  农业生产
  牛下田立春这天,各家赶着耕牛,在农田中犁上数趟,或牵耕牛到田里溜达一阵子,表示春牛耕作开始,以求人健牛壮,五谷丰登。
  养耕牛冬春之交,草料稀缺,割回鲜嫩的茅草喂牛,让牛养精蓄锐。春耕夏种前对牛进行保护喂养:如给牛煎服舒筋活血的中草药;大锅热煮地瓜粥加上食盐喂牛吃;夜半添加草料等。
  落种谷清明时节,将种子选好浸入缸中,插上杨柳枝,以示“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叫“落种谷”。撒种谷前,要举行落谷仪式,先把装有发芽稻种及鱼、肉、糕、酒、黄黏米果、香烛、鞭炮的大盘摆在秧田埃上,祭祀天地、田土诸神,希望“秧好一半禾,恩赐大丰收”。稻谷种下田后,为防鸟雀啄食稻种,在秧田插上身穿蓑衣、头戴斗篷、手执草帚的稻草人,以威吓、驱赶危害秧苗的鸟兽。池塘水库岸上,或水源醒目处,还插着系上长红布条的小旗杆,希望不旱不淹,象征风调雨顺。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一些山区在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当家人先插三支香于田境,虔诚跪拜,再在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把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香案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
  苻田饭每年蔚田前,农家已出嫁的女儿,或定了亲,女儿未过门,准女婿、亲家或内亲都会送“蒔田饭”。“苛田饭”除少量米饭外,主要是煎蛋、豆腐、红肉等,一般是每月一个蛋、一块肉、一块豆腐,也有重意者,翻番送“苗田饭”,分别送24样。
  吃禾饼早稻成熟,新谷登场,家家用新米做米果,或蒸米糕庆贺,第一笼蒸好的米果先敬天、地、神和先辈,接着才可以大家吃。早禾饼还分送给亲朋好友,吃的人越多越热闹,共同庆贺丰收,大家分享早稻登场的丰收喜悦。
  牛福会是旧时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每年交一二元银洋作基金。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告值年会长(一年一任),即派会员四处寻找,找到了,无偿归还失主;找不到,失主也可以从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农业合作化,耕牛属生产队的,这些习俗渐渐淡化。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些地方成立了牛班,农闲时轮流派人统一将牛赶进山放养,晚上将牛赶回来,省心省事。
  经商、学徒
  开张新店新厂开张这天,要在厂店门口张灯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一则庆祝,二则起广告效应。大型厂店开业时,还会顾请专业乐队助兴,竖起彩虹拱门,悬挂大气球,吊上喜庆标语。对开张第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买到打折商品,同时得到一定的赠送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厂店老板还设宴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好友,当然参加宴请的人,也不会空手赴宴,而带上一盘爆竹、一个花篮、一个镜屏、一块匾牌等,以示祝贺,有些至亲还会送上个大红包。
  敬财神商人喜敬财神,开店或办厂的在后堂设有神龛,当家人早晚进香,祈求保佑。置“土神”的,有贴“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对联。现商店多立“关公塑像”,上书“恭喜发财”横额。
  拜师谢师学徒拜师必须有中荐人,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般一年出师;木工、缝纫学艺,则为3年,均无工资,师傅只供给伙食。3年后升为伙计,师傅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单独营生。现在,这一习俗已简单化。旧时,从师学艺,办拜师酒,答谢师傅。学徒满3年,办满师酒,师傅回赠工具:现改“拜师酒”为“谢金”。
  第三节生活礼仪
  婚嫁
  定亲旧时,男女定亲先得合“八字”,现在基本上不合了,男女相识相爱或经介绍同意后,乡村流行女方上男方家测门户。男方得为女方测门户的客人每人准备3根油条,3个鸡蛋;还得给女朋友见面礼,给孩子红包。男方上女方家定亲过礼,得带上,“一脚一提两壶酒”,外加“三牲”、糖果、礼金、女方穿着等。喝完订婚酒后,女方给男方回礼:每个家人一双鞋,鞋子肚里装鸡蛋、瓜子、花生、果点等。
  圆节准备结婚之年的端午节或中秋节,男方过清彩礼,确定婚期。男方除送“三牲”,还要送把鹅毛扇子,糖糕。定结婚日期,值夏镇一带称“拣日子”,富田一带称“测日子”,东固一带则称“筛日子”。
  出嫁嫁娘出嫁前,要到至亲家走一走,称“辞嫁”,亲戚要准备布料给嫁娘做鞋子。如今已不兴做布鞋,只在亲戚家玩一玩,作告别而已。
  送亲结婚前夜,女方要哭嫁,称“哭发”。婚嫁之日,女方派人送亲。送亲队伍中,新娘最知心的女孩作“伴娘”,伴娘导引新娘拜谢亲朋,代管亲友送给新娘的钱物。女方还派三五位女青年送亲。
  迎亲迎亲队伍由至亲长辈、几位女青年、搬嫁妆的男青年、扛红旗的男孩和乐队组成。结婚日一早,男方敲锣打鼓,在爆竹声中迎亲队伍由媒人带路,远途坐上汽车,近途也抬花轿,赶到女方家接亲。近的当日赶去吃早饭,远的出“隔日轿”,在女方家歇一晚。早饭后,新娘和嫁妆上车或上轿,迎到男方家中。
  摆酒席结婚,男方叫“娶亲”、“讨老婆”;女方叫“过门”或“嫁老公”。摆酒席,男方的称“结婚酒”,女方称“嫁女酒”。女方酒正餐在前一天晚上;男方亦在当天晚上。酒席上论亲疏长幼安排席位,主席位次是:外公(舅舅)、老舅父、姑父、姨夫、如酒桌多就安老姑父、姨夫公公、同年爹;第二天早上有谢媒酒。谢媒酒席上媒人坐上席。开席前还要擂三通堂鼓,一鼓请客,二鼓催客,三鼓入席、安席和开席。现在流行在馆店里举行婚礼,整个婚礼的礼节都由专业司仪操持,双方只需要按桌数买单即可。
  回门满月女婿、女儿婚后次日回娘家,叫“回门”,娘家用鸡蛋汤招待。女方亲人第三天去男方家,称“满月”。次年正月初二或以后几天,新娘娘家家族要轮流置办酒席宴请“新姑丈”。
  生子上灯女方怀孕后,娘家人要“送肚子”;生了婴儿要办“三朝”,做“满月”,贺“周岁”,生了男孩还要“上灯”,主要外婆给外甥送礼灯和礼品,先到祠堂上“响众”,灯挂在堂上,后摆灯酒,喝姜酒,给村人分送喜饼、喜包子或喜糖。
  生日寿庆
  男人活到59岁,过生日叫做“六十大寿”,亦叫“做花甲”。所谓“做九不做十”;女人则“做十不做九”。夫妻健在,只为男做不为女做,父亲去世后,才专为母亲做。69岁叫“做古稀”,79岁叫“做老志”、89岁叫“做耄耋”、99岁叫“做百岁”。寿庆一般为:女儿给父母送新衣,送寿包、寿面;儿子订筵席摆酒。
  丧葬
  报丧向亲友通报死讯叫“报丧”;死者儿女亲自登门通报。对前来奔丧的吊唁亲友,死者的儿子应跪在门口,放鞭炮迎接,有的地方还发吊丧钱。
  守灵为死者淋浴着寿衣叫“下榻妆尸”;死者入棺后,点上脑头灯,儿女和内亲“守灵”;如果尸体保留时间久,就按大小轮流守灵。
  相望请人选好墓址,挖好墓穴叫“打坑”。亲朋好友向遗体告别叫“相望”;出殡前在祠堂里举行,客死他乡的,就在村外临时停放棺木处。葬礼主持人(当地叫地理先生)在相望前贴出告示,将相望时间、与死者冲撞忌讳的年龄等事项告之。不犯冲撞的亲友来到祠堂,在爆竹声中对着棺木跪拜,与死者平辈或年长辈长的就作三个揖。夫妻、女儿等直系亲属则伏在棺木上,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嚎啕大哭,不时用手拍打棺盖。据说拍得越响,哭得越凄惨,后裔就发达。出殡时刻到,抬棺木外出安葬。
  送葬送葬时,左臂系白布练或白毛巾,有的戴白布。直系亲属戴白布帽,儿女戴的白布帽后面拖得最长。走在送行队伍最前的是扛着幡旗的长子,接着是4人抬的棺木,棺木后是分发路钱(冥钱)的,乐队,扛送葬物(被子、毛毯等床上用品)的人,再后面是送行队伍。路上遇到弯道、岔路口、上下坡、沟河溪,都要分发路钱,4个抬棺者还得齐声大喝一声“嗨”。棺木落墓穴前,儿孙在棺木周围爬3圈称为“拖孝”。有些地方,女儿在抬棺绳上用手摸一下,给帮忙者送红包,叫“解索利市”。
  封棺落葬完工焚化冥钱将坑烘干叫“暖坑”;将棺木平稳的放入墓穴中叫“落葬”,墓地填土后,由地理先生焚化各种冥物,亲朋及帮忙者离开后,不得回头看,这叫“完工”。如今提倡火葬,安葬前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即可。
  倒七从亡故之日算起,每7日焚冥钱一次,祭奠一番,共7个“七日”。第49天叫“倒七”或“接七”、“满七”,这天要请道士做法事,亲戚买来灵屋、冥箱等冥物,天黑前焚烧。至此,丧事方告结束。
  祭祀扫墓每年的清明、冬至节,亲人得到墓前祭祀。长者提上“三牲”、酒和香烛爆竹,其他人紧随其后,来到墓前,先清除墓周围的杂草,再酒洒二巡,点香鸣炮,众人跪拜。
  建房乔迁
  民居式样如今乡村建房,先申报审批地基,再设计规划。传统民居多为砖木构架建筑。屋面为中高,前后两面坡式样,屋顶中有脊,脊端微翘。青砖青瓦,墙的下方粉刷石灰,旧时多为草房,一般无院落。现代住房质量有很大的提高。青原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世纪50年代土坯墙、破草房;60年代垛子墙、木头梁;70年代砖瓦房、带走廊;80年代扁砖墙、盖楼房;90年代混凝土,高层房。”
  开工旧时,民间造房前先要请风水先生择地,择吉日开工。在开工及上梁之日,主人置酒肴款待泥木匠,以示敬师,并封“利市”。建房多在农闲时,
  上梁民间最重视房屋中梁的安放。上中梁要选吉日良辰。前一日竖柱称为“暖梁”。亲友送米糕、牌匾、鞭炮、红烛、喜幢等,女婿要送肉、鸡、鱼“三牲”,户主晚上请亲友、泥木匠吃暖梁酒。上梁时,梁子中间挂一个红布缝制的三角袋,袋中装有柏树籽、茶叶、米、铜钱、金银首饰,寓意为稳固长存、吉利发达、丰衣足食。堂屋桌上,放着香烛、三牲、米糕、包子、喜障。桌下放米斗、杆秤(量财宝)、镜(照妖)、青布手巾(避邪)。梁上贴“福”、“吉星高照”、“万载兴隆”等吉祥语。一般梁的尺寸不离六(谐音同“禄”)、八(谐音近“发”)。梁横放地上,前面放着一盆万年青,一盆吉祥草。子时,一家人洗手烧香,磕头敬神。木工唱道:“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接着用铜锡壶装酒浇中梁,边浇边唱着吉祥歌。浇完酒,立在梁两端的木工用绳徐徐上岸,对准安放。再在梁上挂喜嶂,两端插彩纸制金花。在牵梁、装梁、插金花的过程中,木工一直唱着各种祝愿歌木匠将裹着银器首饰的红布包由梁上吊下,一直放到主人兜里,叫做“接宝”。这时,挂在梁上的氏鞭炮响起,鞭炮声中,两个木工将整篮的米糕、包子、寿桃向下撒,任围观者哄抢。
  乔迁房屋竣工,乔迁时,户主再次设宴招待亲友和木泥匠。宴席安席规矩是:“一铁二木三打石四泥水,亲朋好友往后请。”如今,建钢筋混凝土高层楼,或购置商品房,乔迁之日,在馆店里款待亲朋好友。
  进学升学
  进学旧时孩子到五六岁,要进学堂了,至亲前来庆贺,叫“进学喜”。一般送书包、文房用具。家长要置“进学酒”。开席前,先拜孔夫子,再拜老师,这一习俗早已废。现在,外婆家给外甥送进学贺礼的还有。
  升学现在,孩子考上大专院校,家长要置办“谢师宴”或“升学酒”。农村则备多桌酒席,请老师和亲朋好友吃酒。老师坐上席,尤其是班主任、启蒙老师、校领导备受尊敬。
  贺礼
  贺婚嫁20世纪60、70年代,父母给新婚青年一般送毛巾、脸盆、脚盆、热水瓶等,亲友送一段布或小镜匾,送匾的用红漆在匾上写明贺谁、送礼人等。80年代,主要送录音机、电风扇、自行车和床上用品;90年代后送彩电、冰箱、洗衣机或摩托车。进入21世纪嫁妆更多。亲友多送“红包”。
  贺乔迁建房、买房后乔迁,亲朋好友多有送贺礼的,20世纪流行送镜匾、座钟等,21世纪后送电器的多,档次也越来越高,有的送“红包”。
  送白好事礼青原区亲朋好友亡故称“白好事”。要送白好事礼。送香烛、爆竹外,还送礼钱(用白纸或红纸翻过来包),也有送花圈的。20世纪末,开始流行送床上用品。倒七时送灵屋、冥箱等,女儿要“赶餐”,即办几席酒菜招待娘家亲朋,并支付做道场的钱。
  第四节其他
  陂下喊船
  “喊船”是江西一项十分古老的民俗活动,源于汉朝武帝年间。
  各地的喊船仪式和内容不尽相同,有喊旱船的,有喊水船的。时间基本上是正月初一接神,正月十六或二月初二送神。这项民俗活动在土地革命时期停止,濒临失传。2009年,富田镇陂下村抢救性发掘出来。
  陂下村喊船活动在富水河边举行,是喊“旱”船。其过程是:
  正月初二日,全村老幼齐聚在本村相公菩萨神庙。当值者向祖宗、神灵献上五谷及三牲祭礼,挂好布彩绘船,放好纸彩绘船。在神铳和鞭炮声中,宣告大祭开始,名曰“起船”。
  每晚由二三户人家,打好米果,去村中的老大将庙、相公菩萨欧阳修庙、紫沙庙里上油点灯,到富水河边去喊船。喊船有号谱,意为“接神”,迎接张天师送冤死大臣灵魂到来。回来后吃夜宵。
  起船之日,当值者需备果酒碟4色,各家备豆腐供喊船者享用。喊船者分领喊者1人,和喊者四五人以上,喊船词分段,亦称“几艘”。神铳、锣鼓、鞭炮响后,由道士先唱赞诗,接着喊船。喊第一艘,叫“禳灾船”。和者,和“上元节”至“深山词”。名为喊,实则唱。小歇时,锣、鼓、钱、镣、啖呐、二胡等组成乐队奏乐。第一艘船词曰:
  爆竹声残漏亦干,(领,短声)
  乾坤万物皆丽日皋,
  朝无空位君王正,
  士女鸡鸣相禁戒,
  学生入学忙梳洗,
  泥牛鞭罢祥风起,
  金星东作晨光起,
  彩云易散灯花尽,
  铁骑立冬居丑位,
  敬将客人增十倍,
  公子醉歌浑翠袖,
  灯簇鳌山开不夜,
  星辰落地春长暖,
  家家父老光中笑,
  淑酒存馨随量饮,
  囹圄不禁皆游遍,
  今岁上元圆了了,
  鸿钧气转岁开端。(和,长声)
  宇宙群生尽喜欢。
  国有贤臣社稷安。
  宰相鹄立侍朝恭。
  耕者勤耕早食饭。
  麗虎笑容淑气还。
  玉兔西飞夜色阑。
  明月难晋烛影残。
  金牛口卸日出寅坦。亳孟妇女望断肝。
  佳人含笑窥金鞍。
  镜摩云汉月初圆。
  火树烧天夜不寒。
  处处儿童闹里钻。
  桃符换旧不时新。
  转眼今宵又上元。
  明年此日一船船。
  道士赞诗:龙舟到此方,户户乐安康。
  老得增福寿,少者命延长。
  读书登金榜,耕者谷满仓。
  求财万倍利,财宝聚工商。
  牛羊茁壮遍满山岗,痘麻疹子轻轻梳过,虎豹豺狼往他方。
  火盗永殄口舌埋藏,出入迪吉无灾无殃,红颜坐草勿驚惶。
  家圃成熟,千仓万箱。
  风调雨顺,乐福无疆。
  一年终四季,百事大吉昌。
  喊完第一艘船后,稍事歇息,即喊第二艘船。第二艘称“采莲船”,和“彩绘”至“十愿”完,词谱如下:
  彩绘龙舟庆上元(领,短声)
  天京地府来降福
  当坊里社皆迎迓
  敬将龙神咸宜丰
  保佑风调并雨顺
  一愿耕田成大熟
  二愿猪牛常茁壮
  三愿鸡鹅多养育
  四愿公私无祸难
  五愿谋营多吉利
  六愿时灾常殄灭
  七愿妇人无产难
  八愿痘麻成善熟
  九愿四时无火盗
  十愿神明皆感格
  船上儿郎齐努力
  击鼓鸣锣齐响应
  开江引水呼深浅
  夺得金镖先到手
  葫芦药瓢俱收拾
  打弹牵弓齐放手
  拆除营寨各归去
  香圆设案当圆满
  归到洛阳风景好
  禳灾祈福保平安(和,长声)
  府县城隍总相随
  祖宗香火悉周旋
  春无淫雨夏无干
  扶持国泰与民安
  人民饱暖不饥寒
  无灾无瘴保平安
  生生不息种相传
  官非口舌尽埋藏
  四方出入免灾难
  家家户户乐安康
  胞胎安稳顺阴阳
  是男是女命延长
  瘟风邪雨往他方
  家家降福与降祥
  扬威奋武各争强
  摇旗打闹要声张
  哨子吹风闻短长
  便将花酒赏儿郎
  针线花箱净锁将
  偷鸡吊狗悉还香
  荷起旗枪赶快忙
  急转船头返洛阳
  唱歌起舞扬风光
  和完,小歇后,喊第三艘“禳灾船”。词谱如下:
  上元节届景色鲜(领,短声)
  屈原相公身沾病
  梦见大王亲处解
  许造龙舟三百只
  吉日良辰便下水
  五娘原是相公女
  屈原相公五个女
  一娘分去去邻里三娘分去金湖上
  只有五娘年纪小
  木船原是鲁班制
  纸画神船挂丁钱
  花鼓出自雷州府
  行船大王相对坐
  把篙一日去三郎
  专等五月来相斗
  茶是深山柏木叶
  众位父老来商议
  处处花鼓闹喧天(和,长声)
  七日八夜失火缸
  相公许下造龙船
  相公当日面踪迹
  排在朱洲王庙前红旗艳艳手忙忙分开五路有根源二娘分去月中仙四娘分去过西川手把红旗在江边纸船原是许家传忙便烧起好香烟相公招取斗龙船儿郎船上两边排把篙在手橹不闲手把红旗跳上船酒是黄龙脚下船年年此日送龙船这次和完船,燃放鞭炮,表示圆船。初二、十五日喊三艘,其余时间喊一艘或几艘不等。每喊完一艘,都由当值者供献果酒助兴。仪式结束时,务必三划三号,即三呼“呜呼”。
  二月初二日,当值的头家要打米果,分发给全村各家各户。领喊人、和喊人、乐班人,则需每人分30个米果、豆腐2盘、蔬菜2碗,水酒以够吃为原则。“圆船”特别隆重,圆船的仪式为:
  第一次起鼓,喊禳灾船,和彩绘。二艘采莲船,和爆竹。三艘禳灾船,和上元。每艘喊完时,务必三划三号,打神铳,大奏乐。一停,头家献上果酒,给喊船人等吃。
  第二次起鼓,喊禳灾船,和彩绘。二艘禳灾船,和爆竹。一停。
  第三次起鼓,喊禳灾船,和彩绘。二艘禳灾船,和爆竹。一停。至半江要烧供茶酒,折启儿郎,右手擎一尊木雕菩萨(有木柄),响神铳,小奏乐,一停。
  第四次起鼓,二艘禳灾船,和上元。二艘采莲船,和彩绘。三艘禳灾船,和爆竹。三划三号,响神铳,大奏乐。一停,献上果酒。
  第五次起鼓,喊禳灾船,和彩绘。二艘禳灾船,和爆竹。一停。第六次起鼓,喊禳灾船,和爆竹。二艘禳灾船,和上元。圆船。上供飨饭,小吹小打,响神铳。众人在祠堂或庙里休息至天亮。
  正月十五以后,每天上午由几名壮丁到庙里扛着康老爷菩萨游街、游村,意为“让大神熟悉陂下村的环境”。找到某个空旷之地,将菩萨左荡右荡,名叫“打灵”,意思是“大神,你醒醒,你已经到了我们江西陂下村了,我们正在热情欢迎您哪,请您以后保佑我们这一方的平安吧!”
  二月初二日,为“送神日”。
  早饭后,由族长公手捧香案,长者捧着三牲酒醴盘,点好两支蜡烛插在祖宗龛前,族长手持9根线香,对着祖宗龛和彩绘船三叩九拜,祭祀天地。祭毕,插2支线香在天井沿上,插3根线香在香案中间的铁香炉里,插3根神台下的土地神位前,随后燃放鞭炮。堂上大鼓、大钟擂响3通,响神铳,擂鼓奏乐。
  篝火烧起,少男少女们盛装出场,围着篝火唱跳,领唱者喊“船谱”,众人齐声和。喊得累了,当值者便献上果蔬、米果、米酒供众人宵夜。吃完宵夜,又接着喊船。最后,祭拜天地神明,燃放鞭炮,宣告“喊船”活动进入尾声。
  神铳3响,接着游村,年轻后生擎着布制彩绘船、纸扎彩绘船、孩子们擎草龙为前导,青壮年们擎起彩龙,彩龙就地盘旋起舞。接着是神铳、彩旗、灯笼、香头、红灯笼、开江引水旗、清道旗、斧头牌,牌上书“得胜龙舟”四字;中间是龙头、龙尾、儿郎菩萨、大神画、彩绘纸船、相公菩萨欧阳修,每尊菩萨的身后都有一把旗罗凉伞,后面是全副栾驾、大锣大鼓和喊船队伍、乐队。全村老幼踩着欢乐的鼓点跟在后面,游村一周。将纸画船送至小溪边烧掉,将草龙或蔑扎龙的龙纸龙鳞撕下丢入江水中,意思是“其他陪伴而来的大神,请回洛阳去吧!”表示“圆船”。再将菩萨扛回庙里。“喊船”活动才告结束。2011年开始,陂下村的“喊船”活动已成陂下古村民俗文化旅游节的一部分。陂下古村民俗文化旅游节又是庐陵文化旅游节的第一大组成部分,时间提前到每年的农历正月三十,将原来一个月的“喊船”活动浓缩到一个上午,现在活动过程是:请神和祭祖同时进行,摆仪仗、开会宣布活动开始,划龙船、舞龙、舞狮、腰鼓队表演、喊船、游村。
  喊船时间压缩为10分钟,喊船谱也压缩为10多句了。
  游村的仪仗队前面是神铳、彩旗、灯笼、香头、红灯笼、开江引水旗、清道旗、斧头牌(牌上书“得胜龙舟”四字);中间是龙头、龙尾、龙舟(舟上雕刻儿郎菩萨,八部雷神)儿郎菩萨、相公菩萨欧阳修,每尊菩萨的身后都有一把旗罗凉伞,接着是全副栾驾(48副,锡制)、腰鼓队、大锣大鼓,喊船队伍和乐队压后。不烧纸绘船,也不把龙送(丢)入江水中,游村后直接送进祠堂。
  青原区村庄特有传统习俗
  表33-4-6
  续表33-4-6
  第五节家庭宗族
  家庭
  分家俗话说:“树多分杈,人多分家”。旧时,大户人家崇尚三世或四世同堂,显得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引以自豪。但这种大户人家不可能代代出能人维持,处理不好,往往矛盾重重,生产积极性不高。大多数人家是兄弟们都完了婚,便一一另立门户。按传统,分家时由舅父主持,长房长孙多一份家产。兄弟分家后,各家务必另取堂名,俗称“立堂会”。以后,长辈称呼前便加个“堂”字。家长留下的祖业部分作遗产,以后清明、冬至祭祖用。同堂人家有事,各户也主动帮忙。
  承嗣没有子女的夫妇,由兄弟或堂兄弟的长子给他做儿子,死后财产归其继承,叫“承嗣”,或叫“承桃”、“过继”。若仅有一子,又叫“一子承两桃”。
  宗族
  族长族长是由一村中辈分最高,年龄最长者担任。有的家族还有倒族长,倒族长是一个家族最小的辈分中年岁最大者。族长负责家族中婚丧嫁娶礼仪执掌,族谱管理,对家族外的交往,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等事务;倒族长主要是为了礼仪需要,陪着族长出席一些礼节性的集会。
  师文又称“师老”。由村文化较高者担任。师文负责司仪、各类书写、族谱草稿眷写、协助族长、主持家族中的红白好事,协助处理家族中的其他事务。
  上谱族谱分草谱和正谱。草谱一般是春节期间每年上一次,只记录过去一年中族人增减情况和本族发生的重大事件等,故称“草谱”。正谱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将草谱记录内容与上次修的正谱衔接,印刷成册。正谱内容主要分“世系”和“文献”两部分。
  族规是家族先祖思想文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精辟诗文。多书于祠堂内、谱内,约束、教化族人。主要内容为忠孝节义,涵盖家族婚丧嫁娶、为人处世、选择职业、家族礼制等方面。南宋名臣胡栓就其家族拟就了走正路,思正事,做正人的十二则族规:“一敦孝悌,二主忠信,三重农绩,四专诵读,五尚勤俭,六完国课,七慎婚姻,八诚祭祀,九倡竞争,十杜奸盗,十一禁赌博,十二严约束”。并制定了家训,以规范族人行为:“古之君子,学欲其日益,善欲其日起,体欲其日强,行欲其日勉,心欲其日休,道欲其日彰。”
  第六节畲乡畲民
  东固畲族民族乡畲族人居住相对集中,虽然没有畲民族文字,但属苗瑶语系,接近汉语的客家方言。域内通用汉语言文字,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畲族特有的风俗传承较好。
  丧葬
  畲族在历史上曾盛行过火葬。新中国建立前,畲族人民迁徙较多,传说迁到哪里就把祖先的骨灰背到哪里。定居下来后,才改用土葬,丧仪程序有报丧、戴孝、大敛、小敛、择日、出殡、送葬、十葬、祭奠、扫墓等。也有以歌代哭、做功德、拾骨重葬等丧俗。
  报丧父死,孝子去亲房叔伯家报丧;母死,去娘舅家报丧。他们前来吊唁时,门外要鸣放鞭炮通知,孝子、孝孙要按长幼跪在门外,一手持明香,一手敬酒,跪迎吊唁者,并对歌一首。歌毕,来人扶起丧家子孙,接过明香,进至灵堂,把明香插进香炉里:这时,孝子端水给娘舅洗脚、请喝茶、吃点心,称之为吃“娘家茶”。
  浴尸亲属吊唁后,孝子到河边烧纸钱,并提回一些水给死者洗澡,叫“买水”。死者沐浴毕,更衣,女的要将出嫁时的衣服穿在最外面,头戴凤冠。棺内放纸钱、灰包、茶叶和米。娘舅验尸后封棺。死者入殓后,搭起灵台,用一幅土布遮着,棺材放在里面,外面放一张桌子,上摆供品,布幔挂挽联。
  死者落棺后唱“哭歌”,也叫“哭灵歌”,又称“白事歌”(即丧葬歌)。唱“哭歌”的,除子女外,大都为女客,有时多达几十人。她们身穿白裙衫,头扎白罗帕,围坐在棺材边,唱“哭歌”。内容是缅怀祖宗,悼念死者,歌唱死者生前处世为人,祈祷死者安息,也有忏悔自己对死者生前照顾欠周等。直到天亮“抬丧”才止。
  出殡出殡时,棺材上要披一条五色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儿媳走在最前面,挑一副担子,内放香炉和一盏灯,途中可以休息,一直挑到墓地,不得回头看,接着是孙子拿着纸钱一路走一路扔,叫“引路”。棺材抬到墓地,落土埋葬前要抽竹蔑;死者有几个子女,墓穴中就放几根竹蔑,上用泥土压实,让子女们同时去拔,谁先拔出谁吉利。拔完竹蔑后,落土埋葬:其他人可以脱去孝服、孝帽。孝子至少要穿戴7天,49天内不得剃头,媳妇在头上扎白线或在鞋上缝白线,其他男亲属则剪一块小白布挂在胸前或缝在帽子上,在此期间,亲友、村人热情相帮,赠送鸡、米、豆、柴等,有的帮忙做事。
  安神主如果家中原供奉了“大、小、百”三代祖先的神位,到“千”字位的人死后,就把“大”字辈的神位牌送到祠堂去,称为“神主”,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点油供祭。
  重葬人死埋葬了一至三年后,再择吉日开棺拾骨,先下肢后上肢,最后是头颅,按顺序放入陶罐内,然后在山坡铲出一个垂直面,再打一个洞,把罐放进去,以石块封口,烧掉棺材,称“化殓”,装尸骨的陶罐称之为“金瓮”。死者有墓的,也可把“金瓮”埋于墓中。
  扫墓抬骨重葬后才能扫墓。每年清明要祭扫祖墓,为坟地除草、培土。
  婚姻
  订婚畲族男女婚姻虽然听从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恋爱比较自由,一般都在祭祖活动中,或参加别人婚嫁场合中,或在山上、河边、劳动中、赶集公共场合里,或去亲戚家玩时。畲族男女青年通过对歌,达到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订下终身。如男青年唱道:“砍好柴禾下山岗,三岔路口等少娘;有心问你一句话,金鸡能否配凤凰。”如果姑娘同意,就回答:“娘村有个观音堂,你郎拜佛又烧香;早托媒人来定亲,有情定会配成双。”在畲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无情则无歌”,因此,青年男女又称情歌为“缘歌”(结姻缘的歌)。双方同意,回去告知父母,再请媒人去说亲,最后,送礼订婚了。
  迎娶婚嫁迎娶那天,新郎领着“行郎”和担着酒菜、彩礼的“赤郎”到新娘家“叫亲”。到新娘家门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们拿板凳和杉树刺拦着,这叫“拦赤郎”。这时,媒人要放双响爆竹,拿出一双红包相送,才让新郎进门。进门后,女方关起大门,唱《拦门歌》。“行郎”唱起《开门歌》回应,女方才开门相迎。入座后,“行郎”一边唱着《接亲歌》,一边将男方担来的礼品一一清点,送给女方。这时,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脚水,又用对唱山歌形式来接待男方喝茶、洗脚。这叫《脱草鞋》,也有叫《插田螺》。女家摆酒款待新郎时,要举行“调新郎”活动,即上席后,不陈一物,必要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有一物即有一物歌,歌词仅数句而已,新郎唱,司厨者和,酒席上的东西应声而来。吃完后,新郎又要一首一首地唱着歌,把席上的东西一件件唱回去,司厨者也唱着歌来收席。这期间,新娘在梳妆:脱下女儿装,穿上新娘服,梳头包罗帕、插银花,歌手们都围着不断地唱。新娘梳妆完毕,便喝糖茶。然后,由陪人扶送到中堂。七星灯已放入米斗里,米斗上倒盖米筛,新娘坐上太师椅上,将双脚搁在米筛上。不一会儿,先向父母跪拜,后与新郎交拜。再祭祖,大家围坐唱拜。父母受礼后,唱《请女歌》、《嫁女歌》、《劝女歌》,礼仪结束,放起鞭炮,对新人登程。新娘弟兄接坐太师椅,并脚搁米筛上,象征新娘不会忘祖。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各人手中都拿一把雨伞,两人一边走,一边唱歌,互诉爱慕之情。一路上,逢桥、过溪都撒下了豆花。
  新娘到了男家,喝过蛋酒,拜见翁姑,祭拜祖先后,接入洞房。这时,堂上长辈和贺客就座吃喜酒,“行郎”唱着《劝酒歌》,对客人们劝酒。歌手比赛唱着酿酒、出酒、上酒、吃酒等情景歌。劝过酒,举行“举盘说花”仪式。“行郎”手捧木盘,盘底垫红纸,盘内点一对蜡烛,立中堂檐前,边作揖边唱起《捉蛙歌》,这是上第一道菜时唱的祝福歌,从中堂首席开始,请贺客把原已包好的小彩包(内装少量喜钱)放在盘内。收齐后,“行郎”由几位男青年相伴,举着木盘,来到新房门口,对着新郎唱歌。酒筵一过,搭开“歌台”,长夜对歌开始了。从夜晚唱到天亮,有时歌手争雄,老小助兴,男女嬉闹,对歌可连续唱三天三夜。
  迎客
  畲族人十分好客,并有考歌和盘歌的习俗。客人进屋,先唱《迎客歌》、《敬茶歌》,然后开始盘歌。主人首先用畲语和畲歌考几个问题:如果都答对了,就认为是自家人,主人就会把你当做上客,热情接待;如果答不下,你虽然也讲畲语,他们还不承认你是畲族,就不很热情。听说本村来了客人,青年们就马上活跃起来,特别是歌手们会汇集起来。当晚就有一场通宵歌会。叫“烧火烤”(即歌会),向客人盘歌、考歌。歌会开始,先由主人说一些客气话,表示欢迎。开始盘歌了,问山答山,问水答水,从古人到今人,从动物到植物,无所不有。这种盘歌,除娱乐外,还有竞赛性质。都是即兴创作,看谁对得出,内容不许重复,叫“比肚才”、“争高手”,如考《谜歌》很有意思,一类是以动物做谜面,如“头带纱帽一点红,住在青山石子弄,人若问我有多大?皇帝开口叫公公”(娱蚣)。一类是字谜,如“日头照来到娘村,娘村造的好大门,日头照晒家门内,方方贺贺空一村。”(闻)。到一个村子做客,不开口是过不了关的,不会对歌的会受到奚落,调皮的还用锅灰抹你的脸,弄得客人狼狈不堪。如果是个歌手到一个村子,村中无人陪唱,不举行歌会,那这个村子会被讥为“无兴村”。
  蔡家城祭祖节
  江口村委会蔡家城自然村,散居着42户畲族雷、蓝两姓,共241人。他们的居住条件、交通、生活变好了,但民族风情和传统习俗未变:他们山歌唱得悠扬飘逸,老少皆行;他们的衣着汉化了,但遇上重大事件还会身着奇异的民族服装,显得庄严传统,颇具民族特色;尤其是公王庙祭祖节,盛况空前。在半山腰的公王庙祭祖、敬祖、拜祖和颂祖时,鼓乐齐鸣,爆竹连连,杀猪宰鹅,血祭畲家图腾——狗头王公。敬祖供品很多。畲民们对祖先顶礼膜拜,虔诚有加;口中念念有词。下山后,在家中宴请宾客,以高朋满座为吉庆,骄傲自豪。席间互相贺喜,祝福安顺,热闹胜过节日。
  第七节社会时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多了一些新潮娱乐休闲方式。
  健身
  晨练晨练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锻炼的顶目有太极拳、武术、歌舞、跑步,打羽毛球、乒乓球或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泡足到店里用添加了舒筋活血药物的水泡脚,铺以经络理疗,可恢复体力,增强身体抵抗能力。有的家庭自购药物炮制泡足水,或用电动泡足盆,泡足按摩兼备。
  按摩根据需要,选择各样式的按摩器进行按摩,有的人到盲人开的按摩店中按摩。是一种受欢迎的健康消费。
  旅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热不断升温,人们节假日选择到风景名胜区、古迹遗址、开发城市等处去游玩,集观光、留影、购物、尝鲜与休闲为一体。
  饲养宠物
  有些人购买名狗、名猫等宠物,精心饲养。农村精心喂养看门狗、打鸣鸡、捉鼠猫等。城区相应地有了宠物物品专卖店。
  捐助
  组织号召,或自发对贫困家庭、遇难者及其受灾地区表达一份爱心,捐出一定数额的钱、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美德。在全国“非典”肆虐、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灾难面前,青原区政府,或相关部门组织民众对贫困者进行经济上的帮扶。
  民间收藏
  青原区城乡有不少收藏爱好者,收藏物多为古籍、书画、钱币、像章、饰品、陶瓷、古家具等。富滩镇富滩村垂裕一退休老干部,收藏室有“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像章120多枚,伟人传记30多套,各个版本的伟人红书几十种;“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的讣告、悼词和报道20多篇、各种报刊的专辑特刊几大叠。值夏镇街道商店一退休人员,收藏了计划经济年代的各种票证数百张。某胡姓退休教师收藏了不少古字画、古书,尤其是收藏的石头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富滩镇张家渡一萧姓老翁,年届90,收藏几十套不同姓氏各个时期族谱。河东街道梅林村委会河头一杨姓农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收藏钱币、陶瓷、字画等,其中,仅钱币就有1500多枚。
  第八节禁忌陋习
  忌讳
  婚嫁同姓人不结婚,同村同姓人更不能结婚;寡妇与同一村同一姓的男人再婚不得反辈,即男女要同辈分;夫妻年龄,传统说法是“宁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即男女成婚,女的不能大于男的;有的村,这姓与某村那姓互不结亲,据说是祖上曾有过矛盾或争斗,村规族规明文规定不通婚。女的出嫁后,不得在娘家过大小年;平时女儿回娘家不能扫地,坐门槛,夫妻不得在娘家同睡一床等。以上忌讳,有的已渐消失。
  丧事办了丧事的人家一年内不得酿酒、做豆腐、不能办喜事,也不能参加操办亲戚家的喜事,甚至连看都不能看;当年办过丧事的家庭不贴红春联或其他喜联,即使要贴也只能用其他的色纸;亲戚送丧礼忌用红纸包,如死者满了花甲,可用红纸反过来包;在村以外地方死去的人,不论年龄长幼,尸体不得进村,更不得进祠堂;死者出殡时,有些年龄段的人要回避,说是与死者犯有冲撞。
  行为晚辈忌讳直呼祖先和长辈人的姓名;上门做客,须先敲门,忌不打招呼而入内,忌东张西望、乱动东西、号啕大哭;家有客人,忌讳打骂孩子,忌讳看钟表或问时间;忌讳把所煎中药渣倒在别人家门口,而应倒在十字路口;成年人忌讳别人给自己起外号、绰号;给孩子起名忌讳与祖先、长辈同字,同音,谐音;饭前饭后,忌用筷子调羹敲空碗碟;忌讳在众人面前指手划足,夸夸其谈,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话人长短,甚至挑拨离间。
  言语大年初一不骂人,不说死、没、绝、病、断等字眼,或谐音,改用其他的词语,如东西用完了说用到了;食物吃完了说吃到了;丑陋说不中看;孩子很坏说不乖;太无用说能力有限;小孩死了要说夭折、走了;老人死了要说老了、过身了、谢世;棺木说寿木、寿柜、长生木;探望病人时不说病字或谐音字,人病了说冷到了、犯了;退婚、离婚说分手、走道;妇女怀孕说有了;治病说看医生。吃饭时忌说有关屎尿之类脏话;平时,拉屎尿说解手、方便、放松、如厕;乘船忌说翻字或谐音字;建房时忌说倒字。猪头说猪首、猪耳说顺风、猪血说旺子、猪脚说蹄子或猪手、猪毛说鬃毛;男女正当婚姻称圆房、结婚。正当的夫妻关系称同房。
  陋俗
  人情风青原人热情好客,在日常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属人之常情。21世纪以来,亲戚朋友之间送礼,礼金不断上涨,连年翻番,少则数百,甚至上千、数千。只要是亲朋家红白喜事,亲朋好友都要送礼。回礼又要比接收的礼金高一些。
  挥霍浪费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喜欢讲排场、比阔气,婚丧喜事,大操大办,有的借机敛财。
  迷信迷信活动在封建社会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后,对各类迷信职业者,进行了教育改造。但在农村、在一些街市,时有算命、看相、测字、看花走阴者出现。
  赌博赌博是一种陋习,也是违法行为,有些地方已形成不良社会风气。青原区的赌博工具多为扑克、麻将、骨牌,也有电子游戏等现代工具。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专题

陂下喊船
相关专题
分家
相关专题
承嗣
相关专题
族长
相关专题
师文
相关专题
上谱族
相关专题
族规
相关专题
畲族报丧
相关专题
畲族浴尸
相关专题
畲族出殡
相关专题
畲族安神主
相关专题
畲族重葬
相关专题
畲族扫墓
相关专题
畲族订婚
相关专题
畲族迎娶
相关专题
畲族迎客
相关专题
蔡家城祭祖节
相关专题
婚嫁忌讳
相关专题
丧事忌讳
相关专题
行为忌讳
相关专题
言语忌讳
相关专题
人情风陋俗
相关专题
挥霍浪费陋俗
相关专题
迷信陋俗
相关专题
赌博陋俗
相关专题
定亲
相关专题
圆节
相关专题
出嫁
相关专题
送亲
相关专题
迎亲
相关专题
摆酒席
相关专题
回门满月
相关专题
生子 上灯
相关专题
生日寿庆
相关专题
报丧
相关专题
守灵
相关专题
相望
相关专题
送葬
相关专题
封棺 落葬 完工
相关专题
倒七
相关专题
祭祀
相关专题
民居式样
相关专题
开工
相关专题
上梁
相关专题
乔迁
相关专题
进学
相关专题
升学
相关专题
贺婚嫁
相关专题
贺乔迁
相关专题
送白好事礼
相关专题
封山
相关专题
禁约
相关专题
开山
相关专题
牛下田
相关专题
养耕牛
相关专题
落种谷
相关专题
开秧门
相关专题
苻田饭
相关专题
吃禾饼
相关专题
牛福会
相关专题
开张
相关专题
敬财神
相关专题
拜师谢师
相关专题
小年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春节
相关专题
元宵节
相关专题
二月二庙会
相关专题
观音菩萨生日
相关专题
端午节
相关专题
中元节
相关专题
中秋节
相关专题
重阳节
相关专题
清明节
相关专题
立夏
相关专题
三伏节
相关专题
冬至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