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突发性疾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72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突发性疾病防治
分类号: R197.65
页数: 1
页码: 824
摘要: 2004年,青原区卫生防疫站对各乡镇208名微丝黝血症患者进行复查复治丁作,共采血77份,全部阴性。2008年,丝虫病血检检测475人,全部阴性,每年抽取4~5个乡镇居民盐样进行碘盐监测,全区碘盐覆盖率98.58%,碘盐合格率93.57%,2009年11月28日青原区通过全省县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
关键词: 突发性疾病 疾病防治

内容

2004年,青原区卫生防疫站对各乡镇208名微丝黝血症患者进行复查复治丁作,共采血77份,全部阴性。2008年,丝虫病血检检测475人,全部阴性,每年抽取4~5个乡镇居民盐样进行碘盐监测,全区碘盐覆盖率98.58%,碘盐合格率93.57%,2009年11月28日青原区通过全省县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
  2003年3月,青原区文陂乡贵州移民区发生的麻疹疫情流行,通过及时监测、调查及采取有力措施,疫情得到控制,期间在全区发放麻疹疫苗六千余份,区内的贵州移民儿童全部免费接种疫苗。2003年5月,发生“非典”疫情,青原区卫生系统贯彻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好疫情跟踪、监测、流调、现场防控指导及物资储备。流调、消杀机动队抗击疫情出击五十余次,储存防护、消杀药品三十多万元,实现全区“非典”疫情零死亡、零感染、零扩散的“三零”防治目标。2005年11月,针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做好人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进行流感疫苗接种的指导和实施,同农业部门联系交流,全面掌握全区所有鸡、鸭养殖专业户的情况,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及24小时值班制度。2002年、2007年青原区部分乡镇发生洪涝灾害,区疾控中心购置消杀药品并组织人员进行灾后消毒和传染病防治宣传,确保灾后无传染病疫情的爆发。2008年2~3月,青原区发生4例疑似流脑病例,其中3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区疾控中心通过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采取接种流脑疫苗、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2009年上半,年青原区发现249例手足口病例,其中1例重症病例,区疾控中心通过采取隔离、追踪随访、健康宣传等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蔓延。2009年10月,河东、文陂等乡镇出现散发和聚集性疑似流感样症状病例,区疾控中心赶赴现场进行流调,做好疫情处置工作,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同时采集血样送市疾控中心,共报告2例甲型流感病例。11月,在全区开展甲型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共接种12184人次。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