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器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6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器乐
分类号: J607
页数: 2
页码: 785-786
摘要: 青原区民间器乐主要有:吹打乐、宗教音乐等。
关键词: 民间音乐 民间器乐

内容

吹打乐
  吹,即为啖呐;打,即为鼓、锣、钱、梆子。境内民间器乐以吹打乐占主导地位,如婚、丧、嫁、娶、酒宴及民间灯彩之中演奏。吹打乐分为单吹打和双吹打两种类型:单吹打乐曲较为单一,但可反复演奏,多用于特定的场合,如道士做法事时,一人既吹喷呐又打小鼓。双吹打在单吹打基础上可增加乐器,锁呐一般为高、低音两支,如结婚丧葬时鼓锣喷呐同时进行。梆子,一般为戏剧和做道场所用,演奏气氛热烈,多应用于特定、庄重的场合,曲式结构呈综合性形态。由于各地环境、习俗不一,演奏的风格、色彩上也有所不同。
  天玉啖呐天玉镇的喷呐不但保留了浓郁的江南韵调,而且在古代“工尺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一些曲牌改成了现代乐谱。
  啖呐的构造分为哨子、天芯、木管、提子四个部分,做工非常讲究。哨子采用立夏后一个星期的芦苇草,取其中间部分;木管是喷呐的核心部分,选用红木、紫檀木制成圆锥体,在管身上开8个音孔,分别为前七后一;提子和天芯则均为铜铸造而成。
  天玉镇代代相传的“牌字谱”和“工尺谱”为“上、尺、凡、五、六、乙”七声调式,曲牌种类有一百多首,如丧事有:《柳青杨》、《闹京街》、《九龙鼓》等;喜庆事有:《大开门》、《小开门》、《吉三匡青》、《枫入青松》《千秋遂青》、《四大锦》、《将军令》、《朝元歌》、《京八板》等。弟子拜师时,必须先拜“唐朝敕封青原大帝位”,上书“上天风流主,人间快乐神,鼓板先师,音乐童子”,然后才向师傅行叩拜大礼。演奏时,可独奏也可合奏,配以锣鼓镣,很是震人心弦。技高者能循环呼吸,即鼻口同时进气和吹气,不间断地吹奏半个小时。
  天玉镇的喷呐队很活跃,检兵、送兵、剪彩和开业等活动都会请演奏,该队技法有所创新,并获得了许多奖项。
  打击乐有堂鼓、板鼓、大鼓、扁鼓、小锣、堂锣、月光锣、大汉锣、京锣、大钱等演奏低沉的乐曲,有时还要加入特大锣,以表现肃穆,深沉的气氛,如搞龙时游村,两人抬一面大锣,边走边打,在富水河流域最为常见,富滩、河东、天玉次之。
  宗教音乐
  古时,青原辖区内的道观众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庙会、散族谱、开醮场、做道场、开坛、祭祀及“灵堂”吊孝,都有村间的乐鼓手为道师做法事伴奏,道教音乐有一套完整的演奏程序,如做道场时,按开坛、安灵、祭坛、下坛、上表、开启、别灵、送驾的顺序依次演奏。使用乐器为:锣鼓、钱、喷呐、竹笛、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流传的演奏乐曲为《功曹点光》、《卫临关告点八卦》、《三宝赞》、《灵宝赞》、《大擂》、《坤光三宝》、《刀枪赞》、《法事调》等。其乐曲表现为高亢、激越或低沉、哀怨、色彩鲜明。现在庙宇里面菩萨开光时大致都是上述的几种乐器,如散族谱时,道士一边摇铃念经,另一边有一人耍大刀。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天玉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