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固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13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东固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贡献
分类号: K269
页数: 2
页码: 472-473
摘要: 在红军进行反“围剿”战斗期间,赣西南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为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深入发动群众,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应战应敌准备。
关键词: 革命根据地 东固革命根据地

内容

战争经费筹措
  在红军进行反“围剿”战斗期间,赣西南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为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深入发动群众,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应战应敌准备。从省苏维埃政府开始到县乡苏维埃政府都主动节约办公经费捐作军饷。永丰、吉水苏维埃政府为红军捐款6万元。
  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军事斗争中,经费和粮食等物资的筹措始终是一件大事。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时,为红军筹款200万元。
  1930年10月,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城筹集银元五六万元,黄金一二十斤;11月上旬两次在全省苏区分别筹集现金60万元和20万元。
  1930年11月下旬,募集现金100万元组建江西工农银行筹措红军军费。
  1932年6月、10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两次发行短期革命战争公债60万元和120万元。
  1933年7月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战争经费。
  几次发行的债券全都超额完成,保证了红军战时军费所需。其中花岩乡(今青原区富田花岩)认购公债任务完成完成得最好,受到苏维埃政府表彰。
  参战支援前线
  赣西南苏区各县、区、乡分别成立独立师、团、赤卫队或游击队,直接进入战场阵地,配合红军作战。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期间,一些地方武装成建制地加入红军,补充红军兵源,参加对敌战斗。
  第一次反“围剿”时,江西省苏维埃扩红8000人。
  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结束时,红军兵力只有3万余人倒第五次反“围剿”结束时红军兵力已发展到30万人,其中中央主力红军部队近9万人。
  至1933年12月,东固区共有二千四百多人参加红军,其时,东固区总人口已降至七千左右,精壮男子约四百人,第五次“围剿”前夕,这四百精壮男子又全部加入红军。
  配合军事斗争
  在反“围剿”战争时期,根据地儿童团担负站岗放哨重任,检查路条,盘查行人;妇女和中老年人参加担架队、运输队、交通队、洗衣队、慰问队等帮助红军做好后勤工作。在红军主力集结隐蔽待战期间,各级苏维埃把准备进行决战的战场区域都划作戒严区,严防敌人奸细混入刺探情报,而人民群众纷纷化装成各种人员进入敌军驻防地区侦察敌情,一一送回红军总部。地方群众根据战斗需要,破坏道路桥梁,使得敌军辎重武器成为极大负担。在需要坚壁清野的时候,地方群众什么东西都不给敌人留下,就连碗筷都沉入水塘。敌军进入战区,就成立瞎子、聋子,陷入饥饿之中,有时几天或一个星期连盐都吃不到。
  在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军三万人马从高兴坏一夜穿插到莲塘时,所经村庄老百姓把狗都打掉,确保不暴露任何情况。敌师长谭道源给蒋介石电文说:“到苏区作战且漆黑一团,如同在敌国一样”。敌18师也说:“东固既其以东地区,……所有民众,多经匪化……盖匪即是民,民即是匪。”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根据地东固人民有5升的拿3升,有3升的拿2升,积极提供军粮,整个东固地区出现“扁担弯弯一行行,千军万马送军粮”的动人场面。为保证参战红军给养,各级苏区政府组织根据地人民提供米油盐供应,以确保红军官兵能吃上米油盐。在红军兵员扩大到30万、主力红军即将长征前夕,根据地人民又完成了借谷24万担和60万担的任务,确保了红军长征之需。

知识出处

青原区志

《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青原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江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全面、系统地记述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是地方性、资料性的科学文献。本志记述范围以青原区行政辖区为主;历史记述中涉及相邻县(市、区)的内容,以历史境域为界,同时注明年代。本志以类系事、事以类从,结合社会分工,划分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6大部类。构架为编、章、节、目四个层次,共设36编、191章、681节。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固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