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叩镈击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青铜王国》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30000440
颗粒名称: 肆 叩镈击铙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7
页码: 025-031
摘要: 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中,除了礼器之外,就数四件乐器最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一件镈和三件铙。在中国青铜器时代的生活中,青铜乐器也同礼器一样,只使用于上层贵族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重大活动时所举行的礼仪中,故人们常将礼器和乐器并称为“礼乐重器”,有的干脆将乐器归称为“礼器”或 “彝器”一类。
关键词: 青铜器

内容

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中,除了礼器之外,就数四件乐器最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一件镈和三件铙。
  在中国青铜器时代的生活中,青铜乐器也同礼器一样,只使用于上层贵族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和宴享、婚冠等重大活动时所举行的礼仪中,故人们常将礼器和乐器并称为“礼乐重器”,有的干脆将乐器归称为“礼器”或 “彝器”一类。
  由于青铜乐器对音律有着特定的需求,使其在铸造技术方面较之一般青铜器要求更高。所以,青铜乐器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各产地青铜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这些乐器的出土,使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特别是在缺乏文献记载和铭文等有关背景资料的情况下,给今人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解读密码。和青铜礼器一样,青铜乐器也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面对这些巧夺天工的“礼乐重器”,我们宛如目睹了墓主人当年所处的叩镈击铙、歌舞宴享的场面,耳边仿佛回荡着铿锵、悠扬的音乐声。
  商墓出土的这件青铜镈,通高31.6厘米,重12.6公斤。出土时镈身偏上的一侧鼓部有破损,但残片犹在,经修复后,叩之仍发音浑厚、响亮。平舞(舞,即钟体的顶部),中央有长方形孔与腔通,其上立较低的环钮。器体立面呈较宽的梯形,截面椭圆,于平口沿部内侧一周加厚。镈身两栾侧舞至铣各铸钩戟状扉棱8个,舞部两端连接扉棱处各伏一鸟。
  镈,古代写作鑮。《说文解字》训曰:“大钟,淳于之属,所以应钟磬也。堵以二金,乐则鼓镈应之。”《仪礼▪大射礼》:“其南镈。”郑玄注:“镈如钟而大,奏乐,以鼓镈为节。” 可知这是一种大型的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编磬等相配合使用,以指挥乐队的节奏。镈的形制与钮钟相同,但形体一般大于钟,且不像钟口呈线状,而是作平口。
  在商周青铜乐器中,镈的发现量最少,据有关资料的统计,仅15件。我们知道的商代有两件传世的青铜镈,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美国纽约赛克勤美术馆。此二器也是顶上有环钮且钮侧向外的小鸟;但新干商墓出土的镈,更接近于铃的轮廓,没有发现明显的鼓部,扉棱也不似二器夸张变形,学者因此认为新干镈时代更早。而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只有5件,分别出于湖南资兴、衡阳、浏阳、广西贺县和陕西岐山,均为单个出土。新干商代大墓这件镈是在一座时代明确的墓葬中出土,是已知此类器物时代最早的考古发掘,它的岀现为确定镈起源于南方之说提供了依据,而其珍贵和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此镈为一件成熟的作品,不仅造型规整、铸工精湛、发音响亮,而且纹饰绮丽。器表两面均饰相同的三叠花纹:主纹之下以阳线条的雷纹衬地;主题纹样以中间部位的浮雕式牛首纹为主体,牛首宽鼻凸目,鼻孔呈螺旋状,斜张尖耳,双牛角内卷成圆形,围抱一燕尾纹组成的圆环,环中饰变体圆涡纹。牛首两侧及上部,各铸两条简体夔纹,上部横置者小,两侧竖置者大,牛首及夔纹之上,阴刻雷纹和云纹。每面四周均饰燕尾纹,舞部则饰状类蝉纹的阴线卷云纹。内壁对应主题纹样处,有凹窝。虽造型古朴,但形体规整,纹饰精美,是一件成熟的作品。故据此可推定,中国青铜镈的出现,应当还在此之前。
  由于郑玄注《周礼▪镈师》曰:“镈如钟而大”,又有“搏拊以韦为之,袋之以糠,所以节乐”之说,因此过去一般认为镈由钟发展而来。但是,已发现的钟最早也是西周中期之物,而新干商墓出土的镈,为中国青铜镈在殷墟中期以前的出现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可见,“镈源于钟”是不正确的。
  铙之定名,历代都有分歧。《周礼▪鼓人》注曰:“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但《说文解字》释铙时曰:“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释钲时又曰:“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这种互训,说明汉代人就对钲、铙难以区分。到近现代,学者们更是各执一说,称铙,称钲,称钟,称镛,称执钟,莫衷一是。依《说文》钲大、铙小之说,将北方出土的小铙称作铙,把南方出土的大铙称作钲。其实,铙无论大小,皆不为钲,钲实为另一种乐器。清末著名语言学家罗振玉先生有一番议论颇为中的:“钲与铙,不仅大小异,形制也异。钲大而狭长,铙小而短阔;钲柄实,故长,手可执,铙柄短,故中空,须续以木柄,乃便执持。”我国近现代金文专家容庚则进一步指出,“钲口朝下,柄在上”(《颂斋吉金续录》)。“钲非铙”之说,更得到南疆钲、侯骑铤等自铭器的实物佐证,又加上铙出现于商代,至西周中、晚期即被甬钟所取代,而钲的定型却是东周以后的事。
  铜铙,作为商周时期的打击乐器之一,主要用于军旅和祭祀活动。击铙于祭坛,则可通过朝天大口,上达苍穹,呼天应地,以祈神明保佑,国泰民安。击铙于山顶,可以号召军队,指挥布阵,鼓舞士气,振奋军心,威慑敌人。《周礼▪鼓人》所说,能“执而鸣之”(手拿着而击打)的铙,当为小型者,如妇好墓出土的五件就是这一类。南方地区出土的高达数十厘米、重达数十公斤的“庞然大物”是难于用手握住,必须置于座上,新干大墓出土的正是这种大铙。
  首先应提到的是形制异特的六边形腔的连珠纹铙。此铙长甬无旋柄,中空,与腔通,器体两侧往后折,使腔横断面呈六边形。燧部叩击处有一长方形块状,且加厚突起,于部弧缓近平,铣尖,口沿内侧加厚一周,并有两道凸弦纹。器表除钲部外均有纹饰:两侧各为一近长方形的对称纹饰区,区内以流畅的卷云状阳线条构成非常简化的兽面,正中是抹角长方形的巨大突目。隙处,满填阳纹圆圈组成的连珠纹,形随线转,十分自然,四周框边亦用连珠纹。燧部突起处,为阴线刻的卷云纹,成类似兽面的对称状,线条随意自如。器体两侧折边处饰阴线斜角云纹带舞部则为疏朗简单的阴刻卷云纹。通高41.5厘米,重18.1公斤。
  六边形腔之铙甚为少见,迄今仅在江苏江宁塘东村出土一件。腔体作六边形,当是出于乐音上的需要此铙出土时完整无损,叩之发音响亮、清晰,正鼓音与侧鼓音无明显差别,为单音铙。而另一件腔体呈合瓦状的螺旋纹铙,正鼓音与侧鼓音高低不一。也许正因为六边形面的铙无法向双音铙发展,在早期它还与其他形制的铙并存,以后就被淘汰了,故出土量极少。
  螺旋纹铙是一件常规的合瓦形腔铙,无旋的长甬亦中空与腔通,平舞,阔腔,尖铳,于部呈凹状,燧部叩击处加厚一块,口沿内侧有两道弦纹式的凸棱。器表纹饰均以腔体两面的钲部位中轴分成两区,每区以连珠纹作框,中饰五列扁平、流畅线条的卷云纹;纹间等距分布六颗螺旋式的凸起,正中则隆起一颗螺旋式的椭圆形巨目,连同饰以卷云纹的钲部,整个纹饰构图组成一个简化的兽面。两侧鼓部及上侧器体近舞部的边缘,也饰以卷云纹,舞部也饰有甚为疏朗的卷云纹。通高43.5厘米,重19.4公斤。
  从发掘资料可知,商周青铜大铙的发展趋势是:形体由高大而矮小,纹饰由粗线条兽面纹经云纹组成的抽象兽面而成为云纹、云雷纹,枚从无到有,其形状由螺旋状经乳钉状、尖锥状而成为平头柱状。新干此铙螺旋式的兽目与排列有序的凸起并存,主题纹饰为向云纹过渡的抽象兽目,且形体大小适中。由于过去未发现铙上兽目与枚(枚,门钉也)共存的例子,更由于未见过这种过渡形态的螺旋式凸起,故有的学者提出:铙上兽面纹的突出双目,是为“乳枚的滥觞”。现在,可以作出这样的断定:乳枚的滥觞正是这种螺旋状的凸起。据考证,钟、铙之上枚的出现,对高频振动起到加速衰减的作用,对音色有一定的影响。新干大墓出土的三铙中,数螺旋纹铙发音悠扬,且仅此一铙正、侧鼓音有别。可以说,此种螺旋状兽目与乳枚共存铙的出现,是青铜铙制造技术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钩连雷纹铙,通高45.3厘米,重22.4公斤,形制与螺旋纹铙相似。圆管状甬亦无旋,中空与腔通,阔腔,尖铣,于略内凹呈弧形,口沿内侧两道凸棱,但燧部的加厚突起不甚明显。器表满布阴线刻的纹饰,主题纹样为双线勾勒式的几何形钩连雷纹,隔着饰以卷云纹的钲部分成两大区,每区正中是椭圆形的巨大凸目。双面器表的周边及舞部均饰卷云纹。
  钩连雷纹,最早见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多饰在青铜罍、鼎等礼器之上,用它作为乐器的主题纹饰,目前仅见此一例。器身满布阴线刻的钩连雷纹和卷云纹,不见一根阳线条,与椭圆的凸目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从纹样和构图的角度观察,凸目与钩连雷这种构图方式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不多见的纹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几乎是孤立的存在,铙中更无先例。另一方面,通体阴刻纹饰不仅线条流畅,且纹路又细又深,反映了铸造工艺水平的高超。我们知道,在范铸法中,器物表面的阴纹表现于范上则是凸起的阳纹,而在范上以减地雕的手法刻岀阳纹比刻划阴纹要难得多。刻出高、细、直的凸线条需要高超的技巧,使这些线条经受摄氏千度以上的高温而不损坏,在滚烫的铜汁冲击中不变形,更需要精湛的铸造工艺。
  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镈、铙,不仅是统治阶级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更是新干商周时期礼乐文化精神的直接反映和典型代表。尽管这几件乐器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但作为商代的出土遗物,为我国青铜乐器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考古资料。

知识出处

青铜王国

《青铜王国》

出版者:江西教育出版社

青铜文明,又称青铜时代、青铜文化,在考古史上是以实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精华,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鲜明时代的特征。因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中国青铜器的发明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我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出现对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追根溯源,作为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器,青铜器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

阅读

相关作品

青铜镈
相关作品
连珠纹铙
相关作品
螺旋纹铙
相关作品
钩连雷纹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