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3777
颗粒名称: 吉安县
分类号: K295.6
页数: 6
页码: 455-4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1年吉安市吉安县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吉安市 吉安县

内容

【简况】 吉安县地处江西中部、吉泰盆地中心,位于东经114°24'"115003'之间,周边与泰和、永新、安福、分宜、渝水、峡江、吉水、吉州、青原9县(市、区)境接壤,距吉安市中心城区10公里,是大吉安“一城三片、两江三岸”的重要组成分部。吉安县古称庐陵,秦(公元前221年)始建县,是首批设置的江西18个古县之一,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美誉,1914年改庐陵县为吉安县至今。全县辖12镇7乡,307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122平方千米,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8269公顷,完成造林面积2649公顷,有林面积1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2%,城区绿化率46.2%。全县总人口48.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042人,有畲族、满族、回族、蒙古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51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9‰。
  2011年,围绕“全市领先、全省争先,建设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县”目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亿元,增长23.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增长14.2%。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767元,比2010年的15661元增加4106元,增长26.22%。全县财政总收入13.92亿元,比2010年增加3.6亿元,增长35%;地方财政收入8.29亿元,增长36.7%;地方财政支出17.58亿元,增长22.9%;税收收入11.6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83.9%。辖区内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71.76亿元,增加值45.07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9.1%和17.1%;T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04亿元,比2010年增长14.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43.7%。外贸出口2.72亿美元,增长122.33%。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8.5亿元,增长34.06%;实际利用外资5271万美元,增长0.2%。
  主要工业产品总产量:啤酒79667千升、水泥28.8万吨、煤炭48.1万吨、娃哈哈饮料59328吨、铁精粉116.6万吨、配混合饲料55779吨。主要矿产资源:高岭土、白泥、焦宝石、灰岩、煤、锰、铁、铝、沙金等。农业总产值30.12亿元,比2010年增长13.2%;其中:种植业产值117808万元,增长17.67%;林业产值19943万元,增长9.05%;牧业产值144294万元,增长11.32%;渔业产值17380万元,增长6.0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35万元,增长6.6%。主要农产品总产量:粮食43.93万吨,比2010年增长2.1%,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肉类119461吨、水产品18163吨、葡萄3000吨、油料2.36万吨、出笼家禽287412百羽。地方特产:车前籽、吉固籽、横江葡萄、肉鸡、黄牛等。全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55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3.5%;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1815.89吨,削减率6%;二氧化硫排放量3508.06吨,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83.5%,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63元,增长1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4元,比2010年增加738.35元,增长22.6%;城镇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61.93亿元,增长10.25%。主要旅游景点:文天祥纪念馆(国家级3A旅游景点)、古吉州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国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祥公园、将军公园、庐陵生态公园、龙湖等。
  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亿元,两项跃居全市第一;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和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总数达6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2亿元、利税21.5亿元、增加值40.1亿元,分别增长41.1%、39.2%、21.6%。工业用电量4.5亿度,增长11.7%。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亿元、税金6亿元、增加值27.7亿元,分别增长33.6%、27.2%、31%。新增就业1279人。获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先进工业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5.3万亩;新增葡萄种植面积5000亩;新造湿地松工业原料林基地2.88万亩;新增油茶栽种面积7000亩;新增花卉苗木产业基地2000亩,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商贸旅游业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4862万元,比2010年增长16.9%。汽车城新建7个4S店,赣大物流园引进4家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15048万人公里,货运周围量75692万吨公里,旅客发送量342万人,货物运输量298万吨;全年接待游客126.48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20.11%;旅游收入12.7亿元,增长51.44%。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3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项目投资74.42亿元,比2010年增长43.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8.1亿元,增长59.4%。在城镇投资中,工业投资达52.16亿元,增长35.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6亿元,开发面积26.98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7.1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9.0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3.41亿元。全年县城共实施城建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21.81亿元,完成投资5亿元。天祥公园、曙光公园、君山大道街景改造、垃圾卫生填埋场、吉星商业中心和赣江大道、兴华路“白改黑”工程等相继竣工。文天祥纪念馆全面改造并免费开放,荣获“江西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陈展提升创新奖”。“创卫攻坚百日整治活动”成效明显,庐陵大道、富川路、君山大道等示范街管理水平提升,拆除违法违章建筑2.23万平方米。乡镇共实施126个重点项目,一批文化休闲公园、农贸市场、汽车站、自来水工程、便民服务中心、福利院等在建或竣工。万福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3900万元,97个新农村点共新修进村主干道172.6公里,完成改水3841户、改厕3667座,安装有线电视4000余户。形成一批山水秀美型、文化旅游型和特色产业推动型村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4862万元,比2010年增长16.9%。分城乡看;城镇以上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75311万元,增长17.%;乡村以下完成零售额39551万元,增长14.5%。全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量达89945台(件),销售额达8890万元,财政补贴88044台(件),补贴金额2560万元。
  项目建设注入新活力 2011年,向上争资8.1亿元。“百日招商大会战”捷报频传。全年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8.5亿元,增长34.06%;实际利用外资5271万美元,增长0.2%,其中现汇进资1591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2.72亿美元,增长122.33%,是2010年的1.2倍,总量和增幅均排在全市前列,创历史新高。重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全年新签约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引进外资项目4个,平均首期注册资本超过500万美元。成功引进投资5.5亿元的德亿电缆;投资10亿元的亿都国际专业市场;投资1亿元以上的奕方科技、博硕三期、力莱新能源等项目;引进投资3500万美元的华南户外运动用品和投资2980万美元的宝洁生物科技项目;促成晟楠科技一次性增次1000万美元;娃哈哈公司开工建设投资2亿元的“超净”大瓶装的灌装生产线;博硕二期扩大生产规模,新建了32条生产线,娃哈哈三期投资1.8亿元的“超净”大瓶装灌装生产线实现年内开工试产。60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43.6亿元,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增添发展后劲。园区新征地4800余亩,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3亿元,新建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凤凰现代城完成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凤凰自来水厂投入使用。全年报批用地1735亩,土地开发3042亩,万福、固江1.9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竣工。通过努力争取,成功列入全国第三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完成水利投资1.7亿元。石门、姜家等7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49万亩。新修通村水泥路120.3公里,总量居全市第一,建成城乡客运候车亭40个。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2011年,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民生工程任务。全社会从业人员22.6万人,比2010年增加0.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0.2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8.5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9万人。城镇就业人员83651人,新增14490人;下岗失业再就业418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12人,登记失业率为2.6%。县财政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资金883.3万元,发放民生资金7.7亿元。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26人。发放城乡低保金4038.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1114.8万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293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4548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4793人。完成“光明·微笑”工程免费手术2071例,免费救治先天性心脏病26例、白血病7例。城市低保月补差水平由每月181元提高到202元;农村低保月补差水平由每月75.8元提高到90.4元。救助城乡患病困难群众2038例。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长寿补贴222万元。归集住房公积金7319万元,发放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2341万元,增长105%。改造农村危房720户,补助资金372.6万元;建设廉租房802套、公租房160套。完成410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和1338人的移民搬迁任务。科技、教育等事业全面发展。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省高新产业重大专项6个。新建改建校舍2.4万平方米,高考二本以上上线1009人,增长28.7%,创历史新高。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获总分第一。体育工作成绩突出,荣获全省第五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一等奖,全省少儿田径锦标赛二等奖,全省百县田径锦标赛第二名,全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四等奖,全市少儿田径赛二等奖,市少儿跆拳道第一名,少儿举重比赛第一名;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全省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全面完成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有线电视节目10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28%。送戏下乡117场,开展群众自办文体活动144场,农村电影放映4628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县所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药品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使用率达84.7%。全县人口出生率12.78‰,自然增长率6.29‰。省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建设大力推进,“平安创建百日大会战”成果显著,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8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47名,公众安全感在全省、全市排位稳步提升。县司法局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 2011年,全县深入开展了“发展提升年”和“跨越赶超见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3件,政协委员提案78件,回复率100%,满意率100%。办理县长信箱4160件,办结率100%,公开政府信息31267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工程交易240项,增收节支1.54亿元。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年查处违纪违法案件72件。政风行风评议和部门形象测评深入开展,政府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进一步树立了风清气正的政府良好形象。
  【文天祥纪念馆荣获江西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陈展提升创新奖】 2011年10月,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荣获江西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陈展提升创新奖。该馆始建于1984年,1992年1月9日对外开放,全馆占地面积120余亩,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2010年,县政府自筹资金1500余万元对该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了大型弧幕无缝拼接投影技术、幻影成像技术、电子留言台技术、电子手翻书技术、互动桌面及投影相连技术等。提升后的文天祥纪念馆展览内容共分六个部分,展线长2920米,采用直线、弧线、曲线等多种形式变化,给观众带来全新感受。该馆扩改建工程结束后并免费开放,高水平的展示效果和优雅的庭院环境,社会公众、各级组织、群众团体争先来馆参观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月均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
  【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吉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2011年10月,经过系列的考核、验收及公示,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吉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这是该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国家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最高层面的肯定,含盖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环境保护等基本条件和指标要求。从2002年开始,该县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开展对外宣传,生态立县已成为全县发展的重大战略,环境保护由过去的单纯职能部门行为上升为全县发展战略和政府中心工作,有效提升了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的份量和力度。近年来,吉安县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遏制了环境污染,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各项经济与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标准,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 在2011年10月12日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会上,吉安县被评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这是该县连续五次获此荣誉称号。
  吉安县坚持“以村镇整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培植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以文明和谐新社区建设为落脚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把产业培植、村庄整治与移民扶贫、清洁工程、小城镇建设、园区景区建设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村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以来,该县被评为“中国葡萄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农业发展先进县。全县100%行政村和60%自然村通水泥路,60%农户用上自来水,卫生厕普及率达70%,沼气池覆盖面达35%,有线电视村联网率达70%,消灭了无电村和电话空白村。广大农村呈现民富、村美、人和的新气象,被国务院有关部委誉为新农村建设的“吉安模式”。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将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松脂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扬优成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多家,发展社员13000余户,带动农户7万余户,实现产值6个多亿,培育了全国劳模肖璋瑛等一批致富能人。全县横江葡萄种植总面积达3万余亩,被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每亩葡萄纯收入6000余元。肉鸡产业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培植合作养鸡户3600余户,年出笼肉鸡达2000万羽,合作养鸡户户均年纯收入达2万元。生猪产业依托吉安正邦公司,采取“四提供一回收”模式发展合作养猪,建成了3个大型种猪场,发展合作养猪小区26个、养户1500户,年出栏生猪达50万余头,农户每头猪平均纯赚90余元。肉牛产业推行牛改冷配技术,全县牛改冷配点达35个,新培植杂交母牛示范村35个,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育肥大户16户,全年出栏肉牛达10万余头。松脂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新上的共混树脂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年销售收入达1亿余元,实现利税1800万元,带动林农8000余户。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建立垃圾分类屋215栋,建成垃圾处理中心1个、垃圾中转站4个、焚烧炉58个,改厕建沤肥窖875座,建沼气池2700余座。成立乡镇城管中队19支,落实村庄保洁员1216名。永和镇锦源村等四个村采取人工湿地处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村庄“四旁”进行绿化,绿化覆盖率达45%,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全县共修建各类活动场所600个、农家书屋308家,开展农村“文明信用户”等评比2000余次,80%以上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户标准。
  【横江葡萄获国家有机食品证书】 2011年,吉安县横江葡萄产品顺利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审核,获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食品证书”。在葡萄生产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根据本地气候、土壤、生态等自然条件特征,制定了适应本地葡萄生产操作的地方性技术标准,编辑了《横江葡萄栽培技术指南》,对从建园到采摘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指导种植户按照《技术指南》规范操作技术,按照绿色食品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葡萄品质。2004年,横江葡萄被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2007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2009年获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并列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国家农产品标准认证有三个级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认证级别最高,要求最严格。有机食品认证强调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农业调节剂、添加剂和基因工程及其产物,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积极落实“三联三化”,提升农村党建水平】 吉安县突出农村产业党组织建设,积极落实“三联三化”的工作措施,即党群联手抓组建,促进产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党员联袂创品牌,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化;县乡联动强机制,推动服务产业发展规范。以“三联三化”为抓手,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全县实现了“党建创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县争取农业产业发展项目230多项,协调发展资金4000多万元,形成支柱产业20多个,受益农户达10万余人。
  全县葡萄、肉鸡、黄牛、生猪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葡萄2万多亩,年出笼肉鸡252万羽、肉牛23万头、生猪51.8万头。已成立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农技服务等产业合作社135家,社员2万多人,其中党员326人。依托“三培两带两服务”示范基地、温氏肉鸡、正邦生猪等龙头加工企业,全县建立产业合作社(协会)党支部16个,党小组34个,初步构建了“支部+合作社”,产业发展组织网络体系。
  全县共建立各类培训基地83个,免费配置远程教育等设施120余套,编印培训资料3.2万余册,聘请了75名科技特派员为技术顾问,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到基地实践锻炼。各合作社党组织积极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温氏肉鸡合作社党支部向养殖户作出了服务承诺,即: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指导及销售一条龙服务,保证养殖户的肉鸡回收,带动了农户3000余户。打造出一批品牌基地和品牌产品,温氏肉鸡、吉安肉牛分别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民生工程奏响和谐曲】 吉安县坚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并重,实施了一系列“亲民、惠民、富民”工程,全县民生工程奏响和谐曲。县委、县政府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确定了为群众办好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农业、民生等50个全县重点项目,各乡镇也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了开展小城镇建设、硬化农村道路等200多件实事。各乡镇党委、政府和行政村还围绕为民办实事,制定承诺书。全县共完成县级承诺事项324项,乡、村两级完成承诺639项,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按照吉安市城市次中心和休闲娱乐后花园规划建设的要求,聘请省规划设计院修订了县城“十二五”总体规划,完成了凤凰工业园区、娑罗山景区、赣大物流园及祥和物流园等详细规划编制。加强道路建设改造力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了君山大道街景改造,天祥北路、吉州路、二七路、富川北路等道路基础、路面硬化绿化亮化,赣江大道、兴华路“白改黑”等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医药卫生和群众安居工程,夯实民生之基。实施了城北新区神华幼儿园、职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县医院综合大楼、县医院凤凰分院,4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和1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建设等工程。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幸福型”民生。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补偿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为农村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金,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为妥善解决全县80岁以上老党员生活困难问题,吉安县在全市率先实施党员解困工程,为全县300多位80岁以上老党员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费,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多措并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政府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其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列入对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40余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更注重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县政府出台各项措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其做优做强。2011年,横江葡萄合作社和敖城养鸡合作社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市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该县对农民合作社采取资金扶持、项目倾斜、业务指导等帮扶举措结出的硕果。
  资金扶持促发展县财政给每个专业合作社安排1000元的开办经费,安排资金支持横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等条件比较成熟的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及信息、技术、农产品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服务和教研员培训等工作。
  项目倾斜成合力。安排和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国家支农项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并对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业务指导强规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财务,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社员培训;搭建农超对接桥梁,拓展其外部发展空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积极探索合同买断型、价格保护型、双方服务型、利益返还型、参股合作型等形式多样的利益联接形式,建立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诚信经营、依法履约,增强带动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桥梁。
  【县交警系统开展“迎大运、创文明、保平安”交通整治活动】 2011年,吉安县交警为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创造平安、畅通、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开展“迎大运、创文明、保平安”交通秩序整治活动。此次整治,将突出客运车辆特别是入粤营运客车、旅游客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以及其他大型货运车辆的监管,严查酒后驾驶、超速行驶、客车超员、不系安全带、疲劳驾驶、涉牌涉证以及危化品运输车辆违法等行为。
  一是强化重点路段巡逻管控。结合文明交通示范公路创建工作,针对全县各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交通违法行为、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通过加派警力、增加巡逻班次、增加路面巡逻执勤频率和密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大管控力度。二是大力整治道路交通秩序。利用道路监控系统、酒精测试仪、测速仪等科技装备,加大对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纠力度。通过在国道、省道设置执勤点,加强途径车辆,尤其对频繁前往深圳的重点车辆的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发现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三是加强车辆源头监督管理。会同交通、安监等部门,深入运输企业开展安全大检查,与县内入粤营运客车和司机逐一见车见面,落实人员安全责任,消除车辆安全隐患,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四是加强文明交通安全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迎大运、创文明、保平安”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倡导文明出行、平安出行,引导群众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和响应。
  【强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吉安县实施“工业强县、工业兴县”的战略举措,以工业园区为重要平台和主要战场,强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工业企业从量的扩大到质的提高都有了新突破,招商引资、园区经济出现新发展。至2011年底,入园企业178家,其中已投产工业企业136家,在建工业企业30余家;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80家,亿元以上企业50家,用工2.6万人。入园企业中,以博硕科技、协讯电子、航盛电子、华忆科技、先歌音响、浩汉电子等企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江西燕京啤酒、吉安娃哈哈、福园食品等企业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以金啸铜业、长虹电缆等企业为主的冶金建材产业,以大自然药业、金安林产、科茂树脂等企业为主的林化医药产业,成为园区四大特色产业群。尤其是电子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县已投产电子信息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22家,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20.4亿元,占园区总产值比重达41.5%;出口总值7.2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82%;缴纳税金7500万元,占园区比重32.9%。
  园区单位面积招商引资投资密度升高。全年报批的11个外资项目平均投资额达到500万美元,平均每亩投资密度超过100万元。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县财政投资2.2亿元,浙江温州财团投资3.6亿元分别在工业园西区和凤凰工业园区建设与企业生产、生活相配套的集餐饮、商务酒店、购物、医疗卫生、休闲娱乐、金融等为一体的功能服务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配套服务。吉安县工业园区已跻身百亿园区行列,纳入全省生态园区建设试点,成为全省一类工业园区。主要领导人:县委书记陈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福祥,县长李克坚,县政协主席张迪俊。

知识出处

吉安年鉴2012

《吉安年鉴2012》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年鉴记述了2011年度吉安市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了特载,大事记,专记,吉安概况,中国共产党吉安市委员会,吉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吉安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安市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吉安市委员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政法,军事,农林水,自然观测,工业,园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信息化建设,旅游,交通,邮政,商贸,外资利用和外贸合作,财政税务等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欧阳轩
责任者
旷喜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吉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