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92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7
页码: 102-10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吉安市青原区的自然灾害,其中包括了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吉安市 青原区

内容

第一节 气象灾害
  洪涝
  境内大暴雨主要出现在4~9月,而特大暴雨主要由7月和8月的台风所产生。影响境内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中,最为主要的是高空50千帕等压面上,存在一个稳定少变的暖性深厚系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它的生成、移动与印度低压的西南气流配合,是境内暴雨的水汽输送来源。春夏之交冷暖空气常交汇于境内,生成连续性暴雨,再加上地形及洪水遭遇情况几方面的影响,使得江河泛滥,发生洪涝灾害。
  区内洪涝灾害多出现在4~7月上旬,这个时期不但雨量集中而且降水强度大,气象上称之为“汛期”,也叫做“雨季”。绝大多数年份汛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但也有一些雨季少雨、汛期无汛或不明显的年份,如2003年、2009年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0%以上。
  历代洪涝灾害情况
  东晋 太元六年(381)六月,太元八年(383)三月,太元十八年(393)六月,隆安二年(398)。
  南北朝 齐建元元年(479)夏,梁大宝二年(551)。
  唐 元和七年(812)五月和十一月,元和十五年(820)秋,长庆四年(824)十一月,
  北宋 淳化元年(990)四至六月,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大中祥符八年(1015)六月,景祐三年(1036)六月,元丰六年(1083)六月,
  南宋 绍兴四年(1134)自夏及秋,隆兴元年(1163)五月,乾道六年(1170)五月,乾道七年(1171)五月,乾道八年(1172)五月,乾道九年(1173)五月,淳熙元年(1174)五月,淳熙三年(1176)三月,淳熙九年(1182)八月,淳熙十年(1183)八月至九月,绍熙四年(1193)八月。
  元 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至元二十七年(1290)七月,贞元年(1295)六月,至顺三年(1332)至至元六年(1340)的五年,至正十四年(1354)四月末。
  明 永乐二年(1404),宣德八年(1433)至天顺三年(1459)间的十年,正统二年(1437)四月,正统十二年(1447),正统十四年(1449)四月,景泰元年(1450)七月,景泰七年(1456)四月,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二十一年(1485)五月,嘉靖十四年(1535)七月,嘉靖四十一年(1562),万历十一年(1583),万历十二年(1584),万历二十二年(1594),万历二十四年(1596),
  清 顺治四年(1647)春,顺治八年(1651),顺治十八年(1661)五、六月,康熙六年(1667)四月,康熙四十四年(1705),雍正十年(1732)五月,乾隆十八年(1753)二月,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月,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乾隆五十七年(1792),嘉庆十七年至十九年(1812~1814)三年间,道光十年(1830)八月,道光十四年(1834),道光二十四年(1844),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夏,同治八年(1869)五月,光绪二年(1876)四月、五月,光绪七年(1881)七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
  民国(以农历计) 1913年春,1914年5月,1915年7月“乙卯大水”,1918年夏,1920年4月、5月,1922年5月,1924年立夏以后至5月19日,1928年,1931年谷雨以后,1932年6月下旬,1935年4月9日,1937年夏秋,1943年4、5月,1944年6月,1945年6月,1947年6月,1948年4月,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5~6月,赣江大水。4~6月平均月降雨量达217.9毫米。5月21日赣江最高水位49.68米,6月25日最高水位50.10米,分别超过警戒水位。沿江各地遭受洪涝灾害。
  1951年4月,境内降雨量360毫米,4月18日赣江洪水暴涨。
  1952年6月降雨量242~334毫米。6月14日境内赣江水位达到50.64米,比警戒水位50.50米多0.14米。
  1954年4月,吉安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70%,赣江4次涨水。
  1958年5月,吉安降雨集中,月降雨量在200~500毫米左右,出现洪涝灾害。
  1961年4月16~21日,吉安雨量达150~200毫米。4月28日,连日暴雨,赣江水位高达52.4米,超过警戒线1.74米。5月31日~6月6日,降雨量120~180毫米,赣江水位达50.97米,超过警戒水位0.47米。6月9~13日,在上次洪水尚未完全退落的基础上,又接踵而来连降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350毫米,超过警戒水位。8月26~30日,吉安又普降暴雨200多毫米,赣江再次涨水。9月10~15日,吉安又普降大到暴雨,赣江吉安市水位上涨到51.70米,第五次超过警戒水位1.20米。
  1962年5月22~30日、6月16~20日、6月22~30日连续发生3次特大洪水。29日4时,赣江水位达54.05米,超过警戒线3.55米。
  1964年6月8~16日,吉安降雨68毫米,赣江洪水急涨。6月18日8时至19日8时的24小时内,雨量集中,致使山洪暴发,洪水过大,受淹时间长。
  1965年5月,吉安月降雨量308毫米,中旬降雨量达125.54毫米,赣江、孤江涨水。
  1966年6月下旬至7月初,赣江涨水,超过警戒线。
  1968年6~7月,吉安发生三次大洪水:分别为6月14~18日、6月21~25日、7月8~11日。
  1969年8月,东固、富田、值夏山洪暴发,富田水文站最高水位超过警戒线4.08米,冲毁农田6700亩,死亡23人。
  1970年5月上中旬赣州、吉安地区普降大雨到暴雨。
  1973年4、5、6月,吉安连续3次大水:4月初,赣江洪水猛涨。5月吉安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上。10日18时一直到14日12时,连续5天多时间,洪水维持在警戒水位,沿江农作物受淹。6月18~27日,降雨量又在200毫米以上。
  1975年5月1~22日,吉安降大雨到暴雨,降雨量250毫米~280毫米,赣江洪水猛涨。
  1977年5月28~31日,6月17~21日,6月26~30日,境内出现三次降雨过程。
  1980年4月24日~5月8日,吉安共出现5次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100毫米以上,赣江出现5次洪峰,其中5月9日出现的第五次洪峰,吉安赣江水位52.26米,超警戒水位1.76米。
  1981年4月5日降雨量达到570毫米,赣江涨大水。
  1982年6月13~22日,连续5天降雨超过300毫米,山洪暴发,洪水猛涨,6月19日赣江吉安市段最高水位52.66米,超过警戒水位2.16米。
  1983年1~3月吉安降雨量达450毫米以上,赣江2月出现洪峰,3月洪水更大,超警戒水位。5月11日,吉安10小时内降雨80毫米以上,再次涨水。6月19~20日吉安降雨量184.5毫米,6月21日赣江又发“端阳水”。
  1989年6月28日~7月3日,吉安连降大雨到暴雨,赣江涨水。
  1992年3月17~27日,吉安雨量达335毫米,3月份总雨量超历史同期最高纪录,赣江及其支流出现早汛。3月29日赣江吉安站水位达52.73米,超过警戒水位2.23米。
  1993年6月30日~7月5日吉安连降暴雨,出现洪涝或内涝。
  1994年6月12~18日,雨量超过200毫米,加之赣江上游的雨量也十分集中,致使赣江及其支流内涝外洪现象严重,赣江吉安站水位达53.23米,超过警戒水位2.73米。
  1995年6月出现4次大暴雨过程,6月20日,吉安赣江水位达51.11米,超过警戒水位0.61米,出现洪涝灾害。
  1997年7月7~12日,吉安总雨量达142毫米,赣江水位7月12日为51.69米,超过警戒线1.19米。
  1998年上半年吉安出现两次大到暴雨:3月6~9日降水量达140毫米,导致春汛。3月10日12时吉安赣江水位超警戒线2.13米,出现大范围内涝和洪涝。6月12~15日,过程雨量在200毫米以上,6月15日12时,吉安赣江水位超警戒线0.6米,境内大部分地方遭受洪涝灾害。
  1999年5月24~26日,吉安雨量在100毫米以上,5月27日吉安赣江水位超警戒线0.33米,出现内涝或洪涝灾害。7月8~18日,出现连续降水过程,部分地方山洪暴发,发生洪涝。
  2002年,青原区先后发生四次特大洪灾,东固、富田、新圩、文陂、值夏、富滩6个乡镇大面积粮食作物绝收,大量农田和河岸冲毁,水利、电力、公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2003年5月16~18日,受连日大到暴雨天气和万安水电站泄洪影响,青原区遭受特大洪灾。
  2007年8月19日10时~20日20时,受9号台风“圣帕”的影响,东固畲族乡降雨量达310毫米,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
  2010年4月19~20日,受暴雨袭击发生洪灾。6月17~26日,发生气象记录以来的强降雨,直接经济损失2.99亿元。
  高温干旱
  高温常出现在夏季,特别是盛夏7月中旬到8月下旬,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每旬有5~8天,最长连续天数在40天以上,日极端最高气温一般都在40℃以上。每年的极端最高气温也基本上出现在7、8两月中。如2003年7~9月上旬,区内大于等于35℃高温日近50天,日极端最高气温也多次突破40℃。
  境内干旱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7~9月居多,其间历年平均雨量均在30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雨量的四分之一。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境内雨季结束,进入盛夏季节。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中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锐减,蒸发猛增,天气炎热,常发生旱灾。但以伏旱和秋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
  历代旱灾
  西晋 永兴二年(305)。
  南北朝 梁天监元年(502)。
  隋 大业八年(612),大业十三年(617)。
  唐 元和三年(808),中和四年(884)。
  北宋 元丰六年(1083)四月。
  南宋 绍兴三年(1133),淳熙元年(1174),淳熙七年(1180),淳熙八年(1181),淳熙九年(1182)5月至9月,淳熙十一年(1184)冬至次年2月,淳熙十四年(1187)5月,庆元四年(1198)5月至7月,嘉定十四年(1221),嘉熙四年(1240)夏6月。
  元 至正十三年(1353)夏。
  明 宣德元年(1426),宣德九年(1434)4月至8月,正统六年(1441),正统七年(1442),景泰三年(1452),景泰七年(1456)夏及秋,天顺三年(1459)5月至7月,成化二十二年(1486)4月至7月,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德四年(1509)4月至冬,正德十四年(1519)3月至7月,嘉靖二年(1523),嘉靖四年(1525),嘉靖六年(1527)春,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二十二年(1543),嘉靖二十三年(1544),隆庆三年(1569)4月,万历十七年(1589),天启三年(1623),天启四年(1624),崇祯十年(1637),崇祯十六年(1643)。
  清 顺治六年(1649)春至夏,顺治九年(1652),顺治十四年(1657),康熙八年(1669),康熙九年(1670),康熙十年(1671),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四十三年(1704),雍正七年(1729)夏,乾隆三年(1738)夏、秋,乾隆五十四年(1789),嘉庆七年(1802)5月至7月,道光六年(1826),道光十五年(1835)春、夏,咸丰三年(1853)夏,同治九年(1870)夏、秋,光绪九年(1883)。
  民国(以农历计) 1921年5、6月,1925年,1932年秋,1933年春、7月,1934年7月中旬,1944年,1949年6~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5月吉安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1/2,有的甚至不及1/5。7月中旬到9月又普遍久晴不雨,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1956年6月20日后,吉安普遍少雨,出现大旱。7月雨量在60毫米以下。8月雨量更少。
  1962年6月洪水过后,7~9月,吉安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44%。1962年秋到1963年春,吉安降雨量又比历年同期平均减少23%。1963年夏季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少46%%~66%,秋季降雨量比历年同期少38%~55%。同年4月底,小水库和水塘干涸65%,至9月全部干涸。小(一)型以上水库的蓄水量只及计划的10%~20%。万亩引水工程的灌溉流量减少65%。赣江及五大支流在4、6、8月三次下降到历年最枯水位。赣江吉安站的年径流深为282.1毫米,为多年平均径流深808.2毫米的35%。9月5日最枯流量每秒只有120立方米。1~8月地面蒸发量达1179毫米,高于总降雨量720毫米的39%。比历史最高年的1940年同期多16%。春旱时,早稻田无水翻耕,秧田龟裂。夏旱时,烈日炎炎,50%的早稻缺水耘田,枯萎。秋旱时,72.1%的晚稻干死。1963年连续9个月干旱,加上1962年秋冬两季干旱,经历1年零3个月的干旱期,面广灾重。
  1978年1~6月境内平均降雨量只有814毫米,比1977年同期减少343.5毫米。干旱来势猛,范围广,气温高,持续时间长,是1963年以来最大一次旱灾。而且是发生在早稻抽穗扬花时节,使早稻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二季晚稻无法完成种植计划。
  1986年吉安降雨偏少,比特旱的1963年同期还少12%。夏旱连秋旱,持续时间长达百余天。
  1991年6月下旬到7月底,雨水稀少,吉安连续40天未下透雨。不少地方塘库干涸,溪水断流,二晚无水插秧,水利条件差的高堪田、望天丘成片搁荒,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1998年吉安雨季于6月25日结束,比常年偏早一个星期,随即晴热少雨。7~8两个月,雨量仅为11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54%。另一方面,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频频出观,8月份均超过25天。长久持续的晴热天气,加大了地表水分蒸发,田地开裂,作物凋萎。
  2000年4~6月境内平均总雨量偏少,雨季结束日期提前,7月份降水偏少,旱情过早出现,旱灾迅速扩大。
  2003年、2007年夏,青原区出现旱灾。
  其他天气灾害
  雷电 境内属雷电灾害多发区,一般2月份始雷,10月终雷,少数年份冬季也偶有雷暴,年平均雷暴日50~60天,主要出现在春、夏季。
  风雹 境内瞬时极大风速可以超过40米/秒,以3~5月强对流天气生成的雷雨大风居多,常伴有冰雹暴雨;以7~9月台风影响带来的雷雨大风为其次。冰雹主要发生在9月至翌年5月,出现机率为2至5年一遇。
  低温冻害 境内50%左右的年份春播期间会出现一段低温阴雨天气,叫春寒。影响早稻播种、育秧,甚至出现烂种烂秧现象。另外,春寒对油菜等作物生长不利,致使抗病力弱。2004年3月18~26日,境内出现了持续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境内有的年份寒露风影响明显。
  境内的寒潮过程平均每年有2次,多的一年有5次。寒潮最早出现在11月份,最晚在次年3月份,但主要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寒潮往往带来霜冻、冰冻、冻雨,产生冻害。
  境内大部分年份积雪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特殊年份达30厘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境内冻雨多出现在元月下旬和2月上、中旬。
  大雾(浓雾) 区内年平雾日约20天。冬、春季雾日较多,尤以1月、12月出现次数最多,东南部山区雾日较其他地方多。
  历代其他天气灾害
  宋庆元六年(1200)六月,冰雹大如鸡蛋。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春大雨雪,连绵60日。
  明正德二年(1507)七月吉安雨血,着衣皆赤。正德六年(1511)雨血,着衣皆赤。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吉安城雨血,白衣沾之皆赤。
  清康熙七年(1668)三月十三日和十六日,雷雨冰雹,以掌盛之,化为污泥。康熙三十五年(1696)雨雹大如碗,内有鱼虾草藻。乾隆三十二年(1767)二月庐陵大雨雹,倾屋折树。嘉庆元年(1796)二月庐陵县西北雨雹,破屋折树,鸟雀多为之毙。嘉庆五年(1800)正月庐陵大冻,水尽冰,七月大水,九月吉安大雪。道光三年(1823)正月庐陵雪深数尺,府境是年大丰收。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大冰。同治元年(1862)春大风拔木。同治十年(1871)正月大冰。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大雪。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纯化山中,天空落下雨豆,黑色,粒小,当地人拾得一、二石,烹吃味如杏仁。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三日雹大如拳,树叶尽打碎,大木拔。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初五狂风,午时凌波渡(今青原区滨江街道)渡船被风刮翻,渡者毙50人~60人。
  民国(农历计)1929年初普遍冰冻,时间长达1个月左右,冰冻之厚,时间之长,危害之重史上少见。1931年10月20日上午10时,一艘渡船由水东(今青原区河东街道)驶往站前码头,船至江中心,被风浪掀翻,淹死25人。1934年7月17~20日,各地连日狂风,飞沙走石,行人不敢张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5日下午2时,值夏、塘上、梅岭三乡出现冰雹,大如拳头,小如蚕豆,时经30分钟,接着又刮大风1个多小时,有17个村、400多户、1300余人受灾。水稻、黄麻、芋头、蔬菜等作物120公顷遭受损失,倒塌房屋2栋,打烂、吹走房屋瓦片甚多。
  1952年2月17日,境内普降大雪,雪深60多厘米,山区积雪持续10余天。
  1955年3月12日,大风(17米/秒),赣江船只被刮沉刮翻,有29艘船只受损,淹死3人。
  1964年2月17~27日,大雪。4月,冰雹大风,冰雹小如大豆,大如拳头。
  1967年3月27日,吉安遭冰雹袭击,最大的冰雹重2.5~3公斤,一般直径7~8厘米。
  1975年4月17日,新圩公社12个大队出现冰雹,倒塌房屋57间,牛栏厕所125间,打坏房屋1103间,损坏油菜249公顷,蚕豌豆125公顷,秧田14公顷。死亡8人,伤1人。
  1976年3月18日~4月5日,吉安低温阴雨天气长达18天之久,烂种烂秧数量巨大。
  1980年3月31日21时,临江(今天玉)、富滩出现12级大风,房屋被吹倒,大树被拔起。
  1982年3月5日,富田遭受龙卷风袭击。
  1983年5月9日晚上8时,富滩、河东发生大风冰雹灾害。
  1987年3月25日,吉安白天降雪,晚上霜冻,使柑桔幼芽和花蕾遭冻而变黑焦枯。
  1992年4月27日,文陂乡遭受特大龙卷风和冰雹袭击,受灾农田230公顷,损坏高压电线路12公里,倒塌房屋128间,掀倒电线杆140根,树木2490棵。
  1998年4月23~24日境内遭受冰雹灾害。
  1999年5月17日13~14时,吉安周围出现大风,实测最大风速为35米/秒。
  2002年,二晚生长后期受到两次湿冷型寒露风的危害,即9月15~17日(东南部山区)、9月24~28日,日平均气温低于20℃,同时伴有降水。
  2003年1月6~12日境内出现了持续的雨雪冰冻天气,其中8日最低气温在-5℃以下。
  2003年1月上旬,全区普降大雪,最大积雪深度达20厘米~30厘米。
  2005年1月13日出现积雪,雪深3厘米~5厘米;2005年3月11~13日出现了春季寒潮天气过程,12日全区普降大雪,并出现积雪,油菜、大棚蔬菜等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2006年4月9日下午至10日凌晨,青原区出现范围较大的风雹天气,富滩、值夏、文陂、新圩等乡镇及河东街道受灾严重。
  2006年9~15日日平均气温连续7天低于22℃,其中10~13日连续4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
  2008年1月12日~2月15日,青原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雨雪低温冰冻灾害,造成全区多个乡镇的电力供应中断,林业损失严重,全区受灾人口9.27万人,尤其以东固畲族乡最为严重。
  2009年1月9~17日,区内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霜冻天气,其中11日、14~15日南部山区还出现最低气温低于-5℃的现象,加之低温霜冻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对柑橘类果树尤其是脐橙的叶片、秋梢、枝条受冻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山体滑坡、河岸崩塌
  2006年,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青原区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将潜在威胁人口1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定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护点,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点38个(其中滑坡35个,岸崩3个)。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以汛期为最多,东固乡、富田镇为崩滑重点防护区,其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中、低山地形和侵蚀剥蚀构造丘陵地形,村宅多沿坡脚地带分布,切坡建房现象普遍。
  泥石流
  青原区属多山区,应谨慎防范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地震
  青原区不处于震中区。但在东南侧邻区存在两个“震中”较为集中分布的地震带,即台湾海峡地震带和寻乌—石城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发生地震时,青原区会产生震感,故青原区处于地震震感区范围。
  地震纪录
  西晋永兴元年(304)石阳(今吉水北)地震,水涌山崩。震中:吉阳—阳丰间(北纬27.3°,东经115.3°)。震级5级。
  东晋大兴元年二月(318年3月)庐陵(郡治石阳)地震,山崩。震中无考。震级5级。
  东晋大兴元年十二月(319年1月)豫章西北地震波及庐陵,水涌山崩。震中豫章西北(北纬29°,东经115°)。震级无考。
  东晋咸和三年一月(328年2月)庐陵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东晋义熙八年正月至四月(412年2~5月)庐陵先后发生4次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1600年9月29日)秋,吉安府地震。震中:广东南澳(北纬23.5°,东经117.2°)。震级7级。
  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1604年12月29日),吉安府地震。震中:福建泉州海外(北纬24.7°,东经119.0°)。震级7.5级。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庐陵境内地震。震中:山东莒县郯城(北纬34.8°,东经118.50)。震级8.5级。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初二(1762年1月26日)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元年(1796)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六年(1801)庐陵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七年(1802)吉安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清嘉庆十年十月(1805年11月)庐陵地震。震中:无考。震级:3级。
  清嘉庆十一年(1806)庐陵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1918年2月13日(正月初三日)吉安地震感强烈,房屋摇动惊人。震中:广东南澳(北纬23.2°,东经117.4°)。震级7.3级。
  1920年3月吉水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1921年2月10日吉安地震。震中及震级无考。
  1921年3月19日吉安地震。震中:广东南澳(北纬24.0°,东经116.5°)。震级6.25级。
  1987年8月2日下午寻乌发生5.5级地震,受地震波及,吉安有感。
  1992年11月26日受福建龙岩地震波及,吉安有震感。震中福建龙岩(北纬25.48°,东经116.95°)。震级:5.1级。
  1994年9月16日15时,受台湾海峡地震带地震波及,吉安震感明显,人觉晃动,历时2~3分钟。震中:台湾海峡(北纬23.0°,东经118.5°)。震级7.3。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