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图书馆
吉安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吉安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88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64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记述吉安市青原区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了交通、文化、手工业、农业生产、企业、经济发展等。
关键词:
吉安
地方志
青原区
内容
历史的车轮刚刚进入21世纪,古老的庐陵大地又迎来了百年盛事,吉安区划调整,撤地设市。2000年5月11日国务院〔2000〕40号文批复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西省撤销吉安地区设立地级吉安市,吉安市设立吉州区和青原区,青原区辖原县级吉安市的河东镇、天玉镇和从吉安县划入的文陂乡、云楼乡、富田镇、值夏镇、新圩镇、东固镇以及从吉水划入的富滩镇。区人民政府驻河东镇。”由此,青原区在古老的庐陵大地上应运而生。
青原区为古庐陵地,踞吉安之中心,处赣水之东滨;控赣鄱之要冲,扼赣闽之咽喉;襟带荆楚,通衢京广;长珠三角,北引南连;海西新区,扶摇可接。境内山环水绕,景色优美,自古为辐辏兴盛之地,文章节义之邦,更兼七祖卓锡青原,阳明会讲知行,佛道合一,荆杏双修,千古风流,绵延悠长。
进入近代,青原辖区内革命洪流风起云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改革,开创革命根据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经改革开放,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1世纪,新区成立,青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三新”(靓丽新城区、高效新园区、特色新景区)青原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正在迅速创新青原,续写绵绵华章。
一
青原区的人文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位于河东街道庄塘村的案山遗址,于1987年向吉铁路进行文物勘查时发现,出土了大量石斧、石〓、印纹陶片等,是已确认的吉安先民最早的聚居地。夏商为中原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境,周为吴地,战国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设庐陵县,青原辖区范围隶属庐陵县。西汉属豫章郡庐陵县;东汉初平二年(191)分立庐陵郡,隶属庐陵郡高昌县;三国时期隶属如故。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扬州地立江州,改隶江州庐陵郡高昌县。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高昌并入石阳,隶属吉州石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又隶属吉州庐陵县。隋大业末(615~617年)分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吉水县,又隶属吉州吉水县。唐时先后隶属吉州吉水县、庐陵郡吉水县、庐陵郡吉水镇。南唐保大八年(950年),隶吉水县。至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庐陵县的同水乡与吉水县的顺化乡(即纯化乡)互易,则分属庐陵县、吉水县。南宋、元、明、清隶属基本未变。至民国3年(1914)改庐陵县为吉安县,境内隶吉安县、吉水县。1951年9月、1989年3月,河东乡、天玉乡分别划归原县级吉安市管辖,境内隶属吉安县、吉水县和原县级吉安市。2001年1月18日,青原区正式挂牌成立,为县级行政区,隶属江西省吉安市。至2010年底,青原新区已历整十年,下辖2个乡(东固畲族乡、文陂乡)、5个镇(富田镇、新圩镇、值夏镇、富滩镇、天玉镇)、2个街道(河东街道、滨江街道)、1个管理区(东固垦殖场管理区)和1个开发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共105个村民委员会,20个居民委员会,875个村民小组。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区有20446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3.55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12.15%,有汉、畲等26个民族。
青原区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中游东畔,吉泰盆地中心,城区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河东组团部分。处北纬26°40′13″~27°10′44″,东经114°59′23″~115°30′15″之间,时区属东八区。青原区的地域图呈玉带形,西北端紧依赣江,东南端延展至大乌山,长约70公里,宽10公里~20公里。国
土总面积914.6平方公里。东与永丰县交界,南与兴国县、泰和县接壤,西与吉安县、吉州区相望,北与吉水县为邻。北距省会南昌219公里,南距赣州210公里。
青原区境域的山系属武夷余脉之雩山山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脉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山地主要位于东南的东固、富田,峰峦挺拔,峻岭逶迤:最高峰为大乌山,海拔1204.5米。富田以下及新圩、文陂东部,富滩西北、东部,河东、天玉东部多为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山势起伏,溪谷纵横。其他大小无数的小盆地散落在山涧谷底,地势平缓,水网密布。赣江沿岸,富水、泷江下游两岸多为冲积平原,土地平旷,田畴交错。最低处位于天玉镇邱家胡家边村,海拔仅43米。赣江自值夏镇永乐村入境,沿区境北流,至天玉镇邱家胡家边村进入吉水,主河道长约30公里。富水、泷江为区内主要河流,两江明媚俏丽,上游蜿蜒于翠峰黛岭之间;下游平淌,多洲渚傍依其间。富水在区境长约90公里,于值夏镇马埠村注入泷江。泷江则从螺滩水电站大坝上游约3.7公里处入境,至马埠村汇入富水,于富滩镇张家渡村汇流赣江。
青原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80天。青原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明,青原区耕地面积16303.88公顷,园地面积1332.59公顷,林草地面积62130公顷,水域面积5237公顷,全区呈“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团”的格局。区内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280个科、930个属;有野生动物100多种。水力资源丰富,现有装机容量38750千瓦,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59000千瓦,其中富水为22600千瓦,泷江为36400千瓦,已开发利用38750千瓦。矿藏资源中,金属矿种有金、银、钨、铅、锌、铁等,非金属矿有石灰石、花岗岩、炭质泥页岩、石英砂岩、矿泉水等。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并重,“红、古、绿”交相辉映。
二
青原区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人文鼎盛、英才辈出。走进青原,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庐陵文化气息,触手可及的是丰富的庐陵文化遗存。是名副其实的“文章节义之邦”。
秦汉时期,开拓南疆、平定南越的大军经由庐陵进出,南北文化在此交流、汇聚。青原区处赣江之滨,是中原文化比较早的传播发展地。
西晋末年,元帝渡江,晋室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大批中原士族、百姓相随南来,青原辖区内,人口增加,新的文化气息交融,文化进一步发展,“艺文儒术”开始盛行。隋唐以后,天下归于一统,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张之易创能仁书院(今富田镇安仁山),境内始设书院,兴教化。上元年间(674~675),唐吉州司户参军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结相山诗社,大兴吉州诗风,青原辖区紧邻其社之所,并为吉州属地,影响深远。后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吉州令,其言辞文章,影响了辖区一代学风。
宋明时期,辖区内文风兴昌,书院广布。“塾序相望、弦诵相闻”以至于“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教育的扩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宋时庐陵欧阳修、胡铨、杨邦夊、周必大、文天祥被誉为“四忠一节”,胡铨、文天祥为辖区内人物。历朝科举,今吉安市辖区内,中状元18位,今青原区内有文天祥、胡广二位;中进士者可考39人。清朝以后,由于战乱频发,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但耕读传家的传统为民众世代秉承,教育仍然受到重视,仅渼陂一村,就同时开办有各类书院、学塾四所。今青原区内,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富田镇;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渼陂、陂下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毛家村。
庐陵文化的鲜明特征就是崇文尚节,文行并重。这种特征在青原古老的历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南宋胡铨,芗城道院人(今值夏圩镇),他坚决反对宋王朝与金妥协议和,慨然写下《戊午上高宋封事》,直责高宗,痛斥秦桧,乞斩奸相佞臣,并宣布不杀奸臣,“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连宋孝宗也叹服其忠直,被誉为铁骨忠臣。文天祥致力抗元,德祐元年(1275),元兵进逼京城临安,在赣州任上的文天祥接到朝廷的勤王诏令时,深知国家危难,仍然义无反顾,在吉安、赣州募兵,变卖家产充当军饷,在广东海丰五岭坡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在元大都监狱,作《正气歌》以明心志,成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英雄。邓光荐矢志抗元,至国破家亡,投海尽节,虽
获救仍不改前志。明建文元年(1399)靖难之役事发,值夏颜瑰,知沛县,燕兵攻入,誓死不降,以身殉国,儿亦随父自杀,谥忠惠。在文学艺术方面,经、史、子、集名家竞秀,著述浩繁,是庐陵文化的重要成果。南宋初年著名爱国作家胡铨,其文无体不备,特点鲜明。富田草坪罗泌著《路史》47卷,被世人誉为“天下奇作”。文天祥诗文兼俱,其诗“辞序记等作,或论理叙事,或写怀咏物,或吊古伤今,大篇短章、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皆惓惓焉。爱君忧国之诚,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他的古诗笔力横肆,浑涵流转,《正气歌》千古流传。邓光荐最早为文天祥作传,其诗“浑涵有英气,锻炼如自然”。胡广学识广博,工书善文,其“为文援笔立就,顷刻千百言,沛然行云流水之势。赋诗取适其性情,近体得盛唐之趣”,且“工书法,行草之妙独步当时”。张贞生为清初理学家,著述颇丰。
青原区境内的宗教发源较早,传播兴盛。三国东吴嘉和年间(232~237),道士杨仙来到水东来苏坊(今井冈山大学附中所在地),祷雨灵应,遂标竹为坛,道教开始传入境内。唐德宗贞元六年(790),阎寀任吉州刺史,后巡游至青原山南麓的方广山下,见一岩洞,前有水濂,于是有隐居此地修道之意,经御批恩准,赐道号遗荣,观名朱陵观,被张天师列为第三六〇洞天福地。后修道有成,传说在天玉山飞升成仙。明清之际,境内乡、都、里建万寿宫,祀许真君,各地还建有大量供奉康王爷、赵公菩萨等的庙宇,道教一直长盛不衰。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安仁山能仁寺开始创建,赤乌年间(233~238),新圩天赐山寺建成,均为今吉安市辖范围兴建最早的寺庙,从此佛教临境传播。唐时,佛教在境内进一步兴盛,神龙元年(705)青原山安隐寺肇建,开元二年(714),行思于南华曹溪六祖慧能座下得法后,驻锡于此。青原山位于区行政中心以东约5公里处,海拔316米,峰峦多姿,草木茂盛,岩间泉涌,石上飞瀑,行思以此为道场后,继“顿悟”之法,广开禅风。行思传法于石头希迁后,繁衍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史称“禅宗青原派系”,传遍全国,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宋时,日本的道元禅师于天童寺受青原一系的曹洞宗之传回日本,成为日本此宗的开山祖师,青原一系的法眼宗则传入朝鲜,行思因此被尊为“七祖”。宋徽宗崇宁三年(1105)御赐“净居寺”名,并沿用至今,被尊称为禅宗祖庭,其最繁盛时,佛殿庵堂星罗棋布,共36处之多。天下名僧、信众参礼其间,晨钟暮鼓,回响山谷;香烟缭绕,雾嶂青原。“地以名贤重,山原七祖开”,历代高僧大德、名贤鸿儒,络绎不绝拜谒青原山。唐永泰年间,书法家颜真卿被贬为吉州司马,即往叩拜七祖真身,用“八分书”题写了“祖关”二字。德宗时,鉴真和尚及随行日本僧使普照一同参拜祖庭。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多次游七祖名山,作长诗《游青原次韵周元翁》。南宋名相李纲访青原祖庭,作《游青原》诗。文天祥状元及第后,曾多次往游青原,用楷书写下了“青原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还有唐代名相姜公辅、名臣段成武,北宋苏轼、杨万里,南宋胡铨、周必大、刘辰翁,明清的解缙、杨士奇、李东阳、湛若水、王守仁、邹元标、罗洪先、徐霞客、方以智、施闰章、翁方纲等到此或讲学授徒、或读书励志、或探奇访古、或览胜题咏。今新区以青原名之,可谓文渊厚重、祥瑞尊崇,寓意山水灵秀、俊采蔚起、隽永恒久、兴盛相传。
三
青原区的人民崇尚正气、忠信仁义,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谱写了一曲曲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封建社会,人民反抗官僚地主的剥削、压迫,抗击外敌的侵略暴行,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犯境,隆佑太后出逃,经吉州往虔州。金兵追至,攻陷吉州,胡铨起义军奋勇抗击,收复吉州城,阻敌南追。德祐元年(1275),元兵进逼临安,文天祥起义军勤王:景炎二年(1277)元兵占吉州,文天祥领兵收复,八月与元军在永丰空坑、东固方石岭大战,然敌强已弱,兵败南退。明初,陈理率部属于富滩古富建城垣、筑关隘,与朝廷抗争。明嘉靖年间,富田人民奋起抵抗闽寇的大肆劫掠,血染富水河。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吉安转战达八年之久,有时在今河东、滨江街道、天玉镇范围内驻军十万之众,与清军反复攻防,数易城池,民众积极响应太平军,参与和支援太平军作战。1926年9月,接应北伐军攻克吉安、吉水。1945年7月底至8月初,境内民众英勇抗击日寇。在天玉与富滩交界的周岭洞,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列主义通过各种途经传入青原辖区。梁一清、赖经邦等一批进步青年,一边在城内“省立七师”等学校求学,一边宣传和传播马列主义,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为共青团)特别支部,继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的留在城内发动工人、成立工会、开展斗争,有的回到家乡发展组织,于1926年10~12月建立了值夏、宝善等党支部7个,1927年2月成立东固党小组,同时成立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大肆镇压革命运动,捣毁革命团体,屠杀共产党人。8月,在吉安发生了“八·六”反革命事件,12日,中共党员、总工会委员长梁一清,人民自卫队队长钟祥,欣和商会会长晏燃三人被敌杀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镇压。然而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志的尸体”,继续坚持斗争。东固的赖经邦、高克念、曾炳春等共产党员,秘密潜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9月下旬,在东固敖上召开了党员大会,有12位党员参加,会议决定成立东龙党支部,建立工农武装,重新组织农民协会。10月,在敖上成立东固最早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队长赖经邦;10月底,教育说服“三点会”头领段月泉及其部属20余人枪到东固参加工农革命军,段任副队长。11月12日,举行了著名的东固暴动。
东固暴动胜利后,工农革命军声威大震,邻近的革命力量和绿林武装,纷纷前往加入工农革命军。1928年2月,中共赣西南特委(1928年1月在赣州由赣西和赣南特委合并)决定,东固工农革命军和永丰、吉水的农军合并,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驻东固养军山。3月,第九纵队进入东固,七、九纵队在永丰良村(今兴国县枫边乡良村)会师后,并肩作战。1928年2月,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东龙区委,5月,对外称红色曙光社,农会组织普遍发展,行使革命政权,且革命区域不断扩大,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28年4月25日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永丰、兴国、于都三县交界处已形成割据”。1928年6月30日,赖经邦在枫边战斗中壮烈牺牲;7月,粉碎反动派发动的“五县会剿”,9月,七、九纵队在阜田整训,并合并组建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党委书记兼团长。与此同时,先后发动纯化暴动和水东暴动,成立纯化区革命委员会。1929年1月,红二团击败“五市联防”靖卫团,2月15日,在兴国莲塘成立红四团。1928~1929年间,根据地内开办了平民银行、消费合作社,建有兵工厂、工艺厂、修理厂等,兴办了平民小学,筹建了红军医院。
1929年2月20日,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游击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螺坑胜利会师,从此,东固革命根据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红四军在东固休整一星期后,继续向赣南、闽西游击,红二、四团转战各地。此后,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7月,成立东固革命委员会,10月成立东固区苏维埃政府,赣西革命委员会。11月,赣西特委机关迁入渼陂村,渼陂成为赣西革命运动的中心。1929年11月,罗炳辉率部在值夏起义,中鹄区农民暴动取得胜利,中鹄、纯化、水东区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1930年2月6~9日,毛泽东在渼陂组织召开红四军前委、赣西与湘赣边特委、红五和红六军军委、地方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会议决定了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攻打吉安,制定了《二七土地法》等重大事项。会议结束后,1930年3月22~29日,分别成立了中共赣西南特委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25日,取得全歼唐云山旅的胜利。1929年11月至1930年10月根据地人民配合红军九打吉安,10月4日,占领吉安城,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11月18日,红军撤出吉安,准备第一次反“围剿”战斗。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龙冈合歼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生俘被杀。1931年2月初,蒋介石部署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红军在东固隐蔽迫敌25天,5月16日在白云山向敌发起突袭,取得了“五战连胜、横扫七百里”的辉煌胜利。7月1日~9月15日,经过五次战斗,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此时,包括今青原区辖区范围内的赣西、赣南、闽西等大片区域,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雏形。
1931年11月7日,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代表大会”提议,为纪念黄公略烈士,在东固、富田、值夏、中鹄、水南一带建立公略县。今青原区均属公略县区域范围。公略县成立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扩红支前,东固一个区共扩红2400名,被评为模范区。第五次反“围剿”后,公略县范围逐步缩小,1935年5月解体。东固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融入赣西南中央革命根据地,再到红军长征后根据地完全丧失,历时7年多,其公开的武装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根据地形式,实行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大力发展经济和普及文化教育的建设经验等被毛泽东称为“李文林”式根据地。其缔造和扩大
了红军队伍,解救了红四军的危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原创的建设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诞生了20位共和国开国将军。2010年,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群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成。
四
青原区地处吉安中心城区,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公元前200多年前,秦始皇筑“通南越道”即循今天玉、河东、滨江而上。赣江为航运主通道,千百年来,南北货畅其流,上下商贾云集。溯泷江而上,东抵水南、白沙、永丰。沿富水而进,南至富田、东固、兴国。泷江、富水,水量丰沛,外地货物,通过舟船可便利进入值夏、渼陂、天赐等圩市交易,返载本地米粮遍销省内外,木竹则可四季放排筏顺流赣鄱长江,往来穿梭,络绎不绝。进入近代,由于公路、铁路、空中等运输发展迅速,“京广通衢”改经“京广铁路”,加之河道逐渐淤塞,通行能力减弱,昔日的喧嚣已风光不再,繁华的商道被时代冷落。青原区域内,除河东天玉外,其他乡镇皆为相对闭塞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开始修建公路,105国道青原辖区内于1950年修复通车,自吉水县城南门经天玉,至滨江街道红光社区彭家过渡,境内长约9.5公里。1970年、1995年,井冈山大桥、赣江公路大桥分别建成通车,105国道在境内分别改走两桥过江,境内国道长14.54公里。省道古高公路1959年通车,途经东固。此后陆续兴建了凤白公路、文水公路、滩值公路等。但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公路交通相对落后。1996年,吉安火车站、京九铁路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吉安铁路交通的中心和枢纽。青原区成立后,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青东公路于2004年全线通车,旅游通道等一批新建道路、桥梁建成通车,105国道“二改一”(二级公路改一级公路)工程竣工,“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提前完成。如今的青原区,坐拥吉安火车站,配套青原汽车站,赣粤高速、大广高速、泉南高速傍城而过,距井冈山机场40公里。“十二五”规划拟建设的抚吉高速、吉安环城高速、衡茶吉铁路东延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青原区大交通格局呼之欲出。
青原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全区有耕地1.25万公顷,林果等土地面积63462.15公顷。光、热等气候要素充足,水资源丰沛,适宜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以农为本,农林业生产力水平较高,辖区内除东固外均为重要的产粮区,“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右,尤殷且勤。”东固地区则主产竹、木、油、茶。这种农本经济一直延续至土地革命之前。土地革命后,苏维埃运动蓬勃发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遍及整个辖区,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等农作物产量提高,保障了苏区粮食供应和“支前”任务的完成。反“围剿”战争期间和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进行了多次惨无人道的烧杀,村舍夷为焦土,田园荒芜,人口锐减,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大跃进”和此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受到损失。此后又经历了三年调整恢复,十年动乱破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快速发展等几个曲折历程。青原区成立后,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培植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如祥欣农牧、华海农牧、从玉蔬菜、景天花卉等。通过实施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造林绿化三年大决战,植树造林积极性高涨,林业效益大幅提高。通过实施“水利三年大决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33公顷。通过加大农业开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2010年比建区初期粮食每亩单产和总产分别提高124公斤、6万吨。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粮食生产重点县”,2009年被列为“农业部粮食生产重点县”。
青原区成立之前,商品经济比较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古代,手工业仅为满足基本生活之需,如纺纱织布以自用,酿酒以自饮等;唐末,临江古窑等窑口开始烧造陶瓷,传统造纸也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尚有一些独特手工业,如值夏樟溪的锡器打造,值夏、河东等地的造船等。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阶段,创办了锅炉厂、油墨蜡纸厂等工厂,红军长征后,被国民党破坏殆尽。抗战期间,有大量赣北沦陷区工厂南迁,如南昌合群印刷厂、新生纺织厂等,但旋即还迁原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地处乡村,非
工业布局地域,仅东垦兴办了一些资源型小企业。改革开放后,各地大办乡镇企业,青原区境域内也有部分乡镇兴办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如富滩水泥厂、新圩麻纺厂、天玉电镀厂等,至20世纪90年代因经营困难而难以为继。青原区成立后,历届班子高度重视工业,把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增长的头等大事进行安排和部署。2001~2008年先后提出“新办工业的聚集区”、“工业强区”、“实力青原”、“高效新园区”的工业发展战略,至2010年,构建了富滩、华能、梅林和河东经济开发区新工业区4个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4.7亿元,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5.03平方公里,先后落户企业130多家,形成了节能照明、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工艺制造、医药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板块。发展了量一光电、思瑞铜业、红耐金属、沪赣医药、依玛实业等一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华能井冈山电厂发展为全省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9.95亿元增加到107.26亿元,工业增加值由0.85亿元增加到25.93亿元,实现税收2.53亿元,工业税收所占比例由2%增加到34.3%。
抗日战争期间,今滨江街道红光、刘家社区沿江一带曾经是“水东难民街”,1942年规模最大时,沿赣江边上下连绵数里,东西纵深2里,有街道十多条,店铺几百家,居住有难民5000多户,2万多人,后因火灾等原因,于1945年基本消失。它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苦难。青原区的城市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设主体是河东经济开发区。青原区成立前,河东经济开发区主要投资或引资建设了工业小区、道路、市场等城市建设项目,如贸易广场一期、梅林工业小区、农民一条街、金竹路、建设中的青原大道等,形成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功能不配套。经过十年的建设,青原新区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滨江路网、青原大道、文天祥大道、青原山景区通道等“五纵七横”城市主干道全面建成;正气广场、文山公园、东井冈公园、火车站广场等市政项目先后竣工;行政中心、井大附中、实验小学、市中医院等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贸易广场、井大商业中心、庐陵风情美食街、青原步行街等城市市场配套完善;梅苑、天立、和济、明珠等住宅小区开发完成;国家园林城、省级卫生城、文明城、森林城成功创建。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水电路网、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整体规划、成片开发了新圩商业街、值夏芗城小区,按照“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民居特色进行街景改造,成为百里青原沿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0年共投入城镇基础建设资金25亿元,拆迁40万平方米,征地800公顷,建筑开发300万平方米,城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大到12.5平方公里,人口由1万人增加到8万人。如今的青原新城区,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街市车水马龙,贸易欣欣向荣,一座现代化滨江园林新城正在崛起。
五
千百年来,统治者对人民只有索取和驱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治国执政的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在青原区的各个领域得到体现,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科学发展成果。
2003年开始,实施第一轮积极的就业政策,服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06年实施第二轮就业政策,服务各种所有制下岗职工和大中专毕业生;2008年贯彻实施《劳动就业促进法》,服务所有失业人员。至2010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299人,4154名农民工重新上岗就业,免费开展城镇职业培训1013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847人,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7098万元。构建了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体系。在城镇,2001年开始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后逐年扩大保障面、增加保障额,2005年被列为江西省城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试点区,对城市困难家庭实行重大疾病救助。在农村,2005年4月,开始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办法,救助标准逐年增加,2006年7月开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金额。2007年12月出台失地农民生活救助暂行办法,解决了因城市建设而征用土地的农民生活保障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后逐年稳步推进,至2010年,自愿参合率达98.07%。2002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4年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同时发放种粮补贴,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增加种粮补贴、购农机补贴标准。2002年第五届村民委员会直选制度进一步完善,2005年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2004年
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试点全面扩广。城乡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2010年底青原区被列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协调发展试点区。
回首青原的历史进程,盘点十年创业的轨迹,青原人有理由感到骄傲和自豪。至2010年,青原区地区生产总值(含华能、铁路系统)46.63亿元,增长282.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5358元,增长20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8亿元,增长302.2%;三次产业比重由35.7∶26.1∶38.2发展为15.1∶56.3∶28.6;财政总收入3.3154亿元,增长1054.4%;城镇化水平45.8%,增长29.1%。
但是,青原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况。那就是: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在全市范围内排位靠后的情况未发生根本变化;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工业园区功能还不配套,支柱产业缺乏高新技术和大型企业支撑;城市建设拆迁任务重,城区人气有待聚集;改革攻坚任务还很繁重。分析应对前进道路中的劣势与困难,目的是坚定发展的信心,激发奋进的豪情。
时至2010年,“十二五”规划的大幕已经拉开,新区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不甘人后的青原人正在科学谋划自己的未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大交通格局是持续发展的基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稳定发展的条件。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区)、粮食生产重点县(区)为现代农业强势领跑的三驾马车;不断拓展的四座工业园区,科教、电力、流通的独特优势、“保姆”式全程帮扶的服务承诺,是工业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劲动力;宜居宜业文明卫生的山水园林城市将聚集更多的人气、做大做强城市产业;红、古、绿交相辉映的青原美景将招引天下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只要全区人民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在中共青原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发展经济,繁荣科教文化,推进民主法制,注重改善民生,实现“靓丽新城区、高效新园区、特色新景区”的美好蓝图,将指日可待,赣江之滨的璀璨新城,将更加熠熠生辉。
知识出处
《吉安市青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氏族、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方面记述了青原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青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