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篇 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656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篇 商贸
分类号: F717
页数: 15
页码: 737-7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0年,吉州区成立后,遵照中央有关改革开放和搞活的方针,继续对商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打破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体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市场需求趋向求优求新求美,高档、名牌商品销售日益增长,商品经营档次不断提高,开架经营、自选商场、引厂进店、连锁店、专业(卖)店、精品店、仓储式商场等新的销售方式和经营形态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开始出现。吉州区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乡畅通、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商品市场体系。
关键词: 吉安市 吉州区 商贸

内容

2000年,吉州区成立后,遵照中央有关改革开放和搞活的方针,继续对商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打破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体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市场需求趋向求优求新求美,高档、名牌商品销售日益增长,商品经营档次不断提高,开架经营、自选商场、引厂进店、连锁店、专业(卖)店、精品店、仓储式商场等新的销售方式和经营形态应运而生,电子商务、网上购物开始出现。吉州区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乡畅通、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商品市场体系。
  第一章 城乡市场
  为把吉安中心城区打造成商贸服务核心区,全面提升其商贸服务业水平,吉州区着力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形成“城区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社区便民店、乡村农家店”商贸服务新格局。
  第一节 城区市场
  2000~2012年,吉安市在中心城区大力实施旧城改造,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区市场,打造城市商贸中心,将文山中路改建成文山步行街,在阳明东路原市委、市政府驻地建设阳明商城,逐步形成阳明东路、文山中路、人民广场附近范围的商贸中心,云集国内外知名的商业企业、经营金银饰品、高档服饰、快餐饮食、休闲娱乐等。其规模和影响,辐射吉安城区乃至全市各县。
  文山步行街
  2001年6月动工兴建,同年12月竣工开业。南起阳明东路,北至鹭洲东路,街长500米,宽25米,街区共有200多家商铺,专卖店毗邻相连,商品琳琅满目,汇聚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街内有步步高、国光等百货、副食品超市;中国黄金、金伯利钻石、百货金店等金银饰品;肯德基、德克士等快餐;红蜻蜓、蜘蛛王、意尔康、奥康、耐克等品牌皮鞋;七匹狼、雅戈尔、乔丹、鸭鸭、莱克斯顿等品牌服饰,为市民理想购物场所。
  阳明商城
  位于阳明东路,2003年,由吉安市凯震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整个商城共有400多家商铺,由凯震商城、阳明步行街、文山女人街,电脑商城等部分组成,夜晚设庐陵特色风味小吃夜市。内有超市、电器(家用小电器)、休闲影视会所、电脑销售维修、婴童女士服饰、小饰品、箱包以及商务宾馆等,形成集购物、休闲、商务往来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场所。
  鼎泰步行街
  位于文山步行街西侧,与文山步行街成“丁”字形相连,5层建筑,1层商铺近百家,主要经营女士服饰和孕、幼、童服饰;2、3层商铺近百家,主要是经营特色餐饮(火锅等)、娱乐(网吧、溜冰等)、培训(拉丁舞、小提琴、摄影等)、养生美容(瑜伽等);4、5层主要为商务办公场所,地下室为国光超市。
  阳明品牌服饰一条街
  东起文山步行街街口,西至井冈山大道,街长300米左右、宽40米,为阳明东路,道路两旁街区共有近百家商铺,在文山步行街、阳明商城之间。整街主要汇聚国内外男性品牌服饰:金利来、李宁、英伦、圣得西、利郎、七匹狼、九牧王、海澜之家、劲霸、丹奴等几十种,为男性理想服饰购物场所。
  菜市场
  2012年,吉州区中心城区菜市场共17个,其中永叔路市场、水沟前市场、书街市场、韶山西路、长岗北路市场5个为外商投资兴建并各自承包管理,四季春市场由市房管部门兴建并管理,其余12个市场:城南市场、高峰坡市场、余家河市场、竹笋巷市场、仁山坪市场、青石街市场、城北市场、悦景市场、道署坪市场、东门市场、四季春蔬菜批发市场为吉州区市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管理。
  城北市场 位于城北井冈山大道北端西侧。1992年市工商局投资20万元在现址兴建避雨遮阳式钢架顶棚市场。同年6月竣工开业。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
  竹笋巷市场 位于吉福路南200米处竹笋巷内。2009年区市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筹资28万元兴建,全钢架结构,共两层市场,2010年5月竣工,面积2200平方米。
  第二节 乡镇集贸市场
  2000年以后,乡镇集贸市场发展较为迅速,根据“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兴建、工商部门统一监管”的原则,国家、地方、单位、个人多方投资,共同兴建乡镇集贸市场,乡镇路边、街头巷尾露天交易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基本上实现“乡镇有圩、市圩有场”的规范市场。主要交易种类有食品、农产品、农资、农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
  兴桥镇农贸市场
  兴桥镇农贸市场始建于1995年,2008年进行第一次改造,重新安装市场钢架,平整硬化地面;2012年10月至12月进行第二次改造,进一步完善内部设施,安装新钢架、平整硬化地面等。地处兴桥镇老街东边入口处,占地面积6050平方米,主要经营蔬菜、农副产品等。市场内有摊位40个,经营户14户。
  长塘镇农贸市场
  长塘镇农贸市场2009年2月启动建设,总投资约260万元,11月正式交付使用。位处镇区商业街,占地约14200平方米,市场南区、市场北区营业面积达2000平方米,固定摊位80余个,垃圾中转站、公厕、市场管理房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市场内场地、道路硬化铺装8000平方米,给排水系统1000余米,供电设施完善。同时组织引导建成市场外围36栋农民自建商住楼,商业店面74间。
  该农贸市场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布局科学、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场所宽敞,管理规范,人气商气两旺,已成为个体工商户的争选之地。2009年申报了江西省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
  樟山镇农贸市场
  樟山镇农贸市场始建于1996年。2010年11~12月,樟山镇政府投入资金46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新建交易钢棚1000平方米,硬化场地2000平方米,修建排水排污管道310米,新建与改造摊位350个,新增带动就业人数160人。新改造后的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区分为水产区、肉食区、蔬菜区、干杂区和其他区。该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后,对促进示范镇建设、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商业流通网络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部门监管,提升商品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拉动农村消费,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曲濑镇农贸市场
  2006年,曲濑镇投资100万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铺设供水管道,修建下水道。2007年,加强对新建集贸市场南北两侧等地的道路建设,改善市场经营环境。主要经营蔬菜、农副产品等。对促进集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农村商业流通网络建设、拉动农村消费、提升商品质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节 专业市场
  2000~2012年,拉大城市框架,建设现代商贸城,发展专业市场,打造特色街区,培育楼宇经济,着眼全面提高中心城区的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在市区相继规划建设城南专业市场、城北新区汽车专业市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大型专业市场,培育建材、家居、农副产品、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机动车、物流等市场,构建赣中地区现代商贸服务“核心区”。
  城南专业市场
  位于兴桥镇樟吉高速公路以西、武吉高速公路以东、吉福路北延500米以南。规划用地379.7公顷,建设净用地235.1公顷。其中,规划钢材大市场占地面积25.5公顷,工程机械市场占地面积17.3公顷,机动车市场占地面积20公顷,家具市场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材料市场占地面积18.3公顷,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5.7公顷,农业机械市场占地面积17公顷,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占地面积8.3公顷,汽车配件市场占地面积13.3公顷,日用品市场占地面积20公顷及仓储物流占地面积45.7公顷,是吉安市乃至赣中南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大型专业市场群。2012年,钢材大市场、工程机械市场、机动车市场、吉安物流园等市场已开工建设。市场建成后,可充分发挥吉安市在赣中地区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并对周边县、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对周边省市都产生强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城北汽车专业市场
  位于吉安北大道以东、长塘镇路口村以北、大塘村以南,城北加油站和农机市场以西,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服务项目有:汽车品牌4S店、汽车体验中心、名车汇展中心、汽车文化广场等。集汽车展示、销售、维修于一体,凭借优质的服务,引领高标准服务理念,全面传播汽车文化,为爱车的人提供更舒适、便捷的服务。
  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位于吉福路靠近赣粤高速路出入口,占地26.7公顷,总投资6.3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余平方米,打造成未来中部地区集物流,配套齐全的综合性大型农贸市场。商贸城内设:蔬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水产品交易区、肉禽蛋奶交易区、副食品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市场、茶产品交易城、食品交易区、旅游工艺品交易市场、餐饮美食街十一大功能(服务区),并配有仓储、冷冻、酒店等辅助设施。电子询价中心、质量监测中心和物流调配中心等自成体系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四方圆建材家居大市场
  位于吉州大道西侧,吉州大道与阳明西路交叉口西南,2006年8月动工建设,2008年8月1日开业。占地5.33公顷,营业面积7.6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经营商户300多家。远东、光明、永胜、方正、南方玻璃等知名品牌入驻,成为赣中南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家居建材批发基地,引领赣中南建材家居业发展的新航向。
  香江家居建材大市场
  位于井冈山大道42号。经营国内一线城市著名的实木、布艺、真皮、板式家具,套房、客厅、餐厅、装饰类及办公家具品牌。
  蔬菜批发市场
  位于阳明西路南侧。2000年从下文山路搬迁至此,该市场为半露天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市区各菜市场和周边六县市都在这里采购蔬菜。2012年底迁往吉福公路4公桩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电动车市场
  位于吉安市信和嘉苑小区内,占地面积约3363平方米。有30余家电动车商铺经营。2002年3月,吉安市第一家电动车专卖店南海电动车专卖店开始经营,同年8月三环、幸福、澳柯玛、红雨电动车专卖店陆续开业经营,经营场所主要在工农兵电影院至沿江路段及二中附近路段。由于当时电动车市场不景气,电动车专卖店陆续倒闭,全市电动车专卖店进入低谷期,仅剩南海、三环、幸福、澳柯玛四家电动车专卖店勉强维持。2006年后,电动车市场逐渐复苏,资历较老的三环电动车专卖店率先入驻信和市场,随后绿源、王野等30余家新型品牌也相继入驻,形成电动车市场。
  第二章 国有商业
  第一节 机构
  2002年12月,吉州区商业局退出行政序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保卫股、财务审计股。参公在编人员23人,事业编制14名。下辖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燃料公司、食品公司、蔬菜公司、商贸公司8个国有商业公司,味源食品厂、食品一厂、食品二厂3个商办厂,第二副食品公司、第二饮食服务公司2个大集体商业公司,共有在编职工3100名。
  2007年8月29日,区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决定:区物资总公司所有职能划归区商业局。
  2010年6月,组建区商务局(挂区招商局牌子),将区招商局、区商业局、区对外经济贸易局三局的职责,划入区商务局。不再保留区商业局、区对外经济贸易局。局办公地址在吉州区行政中心。
  第二节 转变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吉州区针对区属国有、集体商业因机制不灵、活力不足、网点陈旧、阵地萎缩、包袱沉重、亏损严重等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而陷入困境的现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区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流通格局。
  转换经营机制
  2000年以来,区属国有商业系统展开了一场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先后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国有民营”的不同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决了机制不灵、活力不足的问题,减轻了包袱、遏制了亏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谋划营销策略
  推行“国有民营”后,原企业不再直接进行商品经营活动,而是由承包、承租、入股的职工或集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又及时提出了由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转轨的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全系统所有企业基本上退出了商品经营领域,采取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卖则卖的方式,全部转入资产经营,依靠资产经营收入,交纳职工的社保养老金,维持企业的运转。
  第三节 企业改制
  2002年开始,商业局对下辖8个国有商业公司、3个国有商办厂、2个大集体,2757名在编职工、1427名离退休人员、230名遗属,共计4419人,分步实行了以“产权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坚持产权制度转化与职工身份置换同步,紧紧抓住资产处置、资金筹措、债务剥离、职工安置四个重点,精心组织,周密运作,平稳到位。至2009年底,共处置国有、集体各类资产53宗,处置资产总价值6479.76万元,改制安置职工2178人,安置退休职工和遗属1080人,共计安置3258人;共支付安置资金45191万元,归还银行贷款和财政借款784.48万元,剥离各种债务4800余万元,清欠职工社保金和集资款等838.64万元,共计支出51614.12余万元。为促进企业改制顺利进行和职工安置平稳到位,在企业改制安置职工中采取“一个统一”,即国有、集体职工安置标准统一;做到“六个到位”:一是思想发动到位,二是领导责任到位,三是改制方案措施到位,四是职工安置到位,五是债务剥离到位,六是改制企业终结清算到位。至2009年末,已完成食品一厂、食品二厂、五交化公司、商业物资贸易公司4个单位的整体改制任务,其它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已基本进入扫尾阶段。
  2010年,遵照省委“关于非工口7个系统国有企业改制的意见”和区委、区政府对非工口国有企业改制的具体部署,进行商业系统改制扫尾攻坚战,至2010年12月底,已全面完成商业系统国有公司(厂)的改制任务。扫尾安置人员1026人,其中在编职工464人、退休人员562人。支出安置费4960万元。
  第四节 职能转换
  进入“十一五”期间后,国有商业已全部退出竞争性经营领域,商业行政管理职能转换,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6年的16.63亿元增加到30.92亿元,年均增长率16.7%。
  谋划商贸
  2006年开始,吉州区商务管理部门工作重心从改制转移到繁荣和发展中心城区商贸经济上来,开展商贸调研,科学谋划商贸发展新路子。先后组织调研并形成“关于吉州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的思路和建议”“吉州区“十一五”商贸发展和网点规划建设的建议”“关于建设吉安风味饮食街的设想”“关于中心城区建设城南汽车市场的设想”“中心城区(吉州区)专业市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吉州区未来五年商贸项目建设思路”等调研报告,为区政府发展商贸流通提供决策依据。起草“吉州区关于加快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吉州区“十一五”商贸发展和网点规划建设的建议”纳入市、区商业规划。
  2010年,与区发改委完成《吉州区“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商贸招商
  2006年以来,始终把商贸招商作为发展和壮大全区商贸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006年,制订《吉州区商业局招商引资工作方案》。
  2007年,引进世界快餐连锁店“肯德基”落户吉安市中心城区,每年可为吉州区增加上百万元税收。
  2008年,成立城南专业市场建设指挥部;投资320多万元完成过渡性水果市场的建设,已正常开业营运。
  2009年,与浙江浙商联盟市场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投资6.3亿元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投资协议书,浙商已在吉安成立注册资金2500万元的投资公司,2011年3月初,该项目破土动工建设,至2012年,项目一期基本完工,完成投资建设近1.3亿元。
  2011年,招商引资优选的市重点项目——“吉安小商品批发市场”完成了初步选址方案。
  2006~2012年,完成招商引资额累计达10亿多元。
  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2007年开始,针对中心城区猪肉批发环节家族式垄断经营,导致肉价居高不下的弊端,实施全面放开肉批发环节经营的重大改革。在招标竞争中,审核合格肉品批发企业12家,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
  2007年,出台《吉州区加强外埠冷鲜肉销售管理办法》,加强对冷鲜肉入市肉品质量的监管。每年定期开展猪肉市场专项整治,对17个农贸市场、12个临时肉案、15家冷鲜肉专卖店、5家大中型超市、10家大宾馆和酒家、7个学校食堂进行集中检查和专项整治,查处取缔私宰窝点,查缴私屠滥宰猪肉;成立肉类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定。
  2008年,城区定点生猪宰杀39800头,完成市经贸委下达的定点屠宰目标任务的110.56%,比上年同期增长8.42%。
  2009年,完成生猪定点宰杀56658头,比2008年增长43.19%,屠宰量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规范兴桥、长塘、樟山3个乡镇定点屠宰场建设,实现乡镇生猪进点屠宰率95%目标;引进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龙头企业思倍得农牧有限公司,在集贸市场设惠民农家超市,发挥平抑市场、稳定肉价的作用,激活市场竞争,改变中心城区生猪调、销价格严重脱节、肉价居高不下的现象。
  2010年,完成生猪定点屠杀57752头,比创历史新高的2009年略有增长,猪肉售价低于周边县市区。
  2011年,位于樟山镇的全市最大的定点屠宰交易中心投入营运。
  酒类流通监管
  2007年起,全区开展酒类流通备案登记,酒类经营监管延伸到长塘、樟山、禾埠、兴桥、曲濑5个乡镇。至2012年12月,对311户个体经营户进行酒类备案登记,11户酒类经营大户办理《随附单》手续,登记备案率达到95%。
  市场运行监测
  2007年起,吉州区落实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和应急商品重点联系企业管理系统的样本监测企业10家,开展样本监测企业信息员培训。当年,经推荐申报,商务部无偿下拨10套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及资金7.5万元,扶持全区10个基层样本监测企业硬件建设。
  2008年初,雨雪低温冰冻灾害天气期间和每年的国庆、春节期间,启动日用生活必需品日报制,为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监测信息依据。
  商务职能承接
  2006年起,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至2009年,共建设与改造4家多级农资店、75家村级日用品农家店,农村商业网点新增营业面积3251平方米,新增就业人员210人、新增税利19.58万元。一个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首干、村级店为基础的覆盖全区6个乡镇(含白糖街道)、60%行政村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已初具规模。
  2007年,选择西苑社区和庐境园社区为社区商业示范建设试点,被省内贸办命名为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对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大卖场等重点企业能耗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促进大型零售业转变增长方式,倡导科学消费,建立零售业节能降耗长效机制。
  2007~2011年,承接完成中华老字号的推荐申报,经国家商务部批准江西堆花酒业“堆花酒”荣获“中华老字号”品牌荣誉。
  2008年起,每年配合工商、环保、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大型超市、批发企业的奶制品进行检查,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2009~2012年11月,发放农民家电补贴近900万元。
  2010~2012年,牵头组织完成吉安市第一、二、三届春节商品交易会参展任务。
  第三章 供销合作社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吉州区供销社系统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同时,抓住企业改革改制机遇,创新工作机制,从传统的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流通领域新局面。
  第一节 机构
  吉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全区供销社系统行政主管机关。区联合社机关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纪委(2011年撤并)、工会、财务统计科、保卫科、综合业务科等组织机构;下辖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茶果副食品公司、再生资源公司、土产棉麻日杂公司、供销工业品公司和烟花爆竹批发中心,兴桥、白塘、长塘、樟山、禾埠、曲濑六个乡镇基层供销社。
  2000年8月撤市设区,原吉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县级社)更名为吉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当年12月,吉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由吉州区阳明东路17号搬迁至吉州区长征路8号。
  2001年,因行政区划变动,曲濑供销社由吉安县析入吉州区;河东、天玉两个基层供销社析出,划入青原区。
  2007年,吉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第二节 企业改制
  2001年,设立企业改制、资产处置办公室,负责全系统企业改制工作。2001~2008年底,争取政策性减免债务3000余万元,通过资产处置变现、政府拆迁补偿,筹措改制资金785万元,完成10个企业的改制工作(4个公司、3个基层社、2个加工厂、1个商场)。共置换职工身份409人,发放职工安置费788万元。退休人员215人、遗属30人的医疗福利待遇、抚恤待遇按政策一次性兑现到位。
  2010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非工业口企业改制的要求,全区供销系统尚未改制的企业共6家,涉及职工177人。至当年12月底,95%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改制工作圆满完成。此次供销系统改制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解决了多起历史遗留问题,保持了全系统的社会稳定。
  第三节 规划与经营管理
  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与“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0年,制定《2010~2015年全区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围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农副产品市场购销、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烟花爆竹安全经营五大体系网络建设(简称新网工程)主题,改造、提升、整合、优化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网络资源,形成城乡之间工业品与农产品双向流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2年,通过资产盘活整合,投资约700万元,在兴桥镇供销社原址建设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乡镇供销大楼,该项目的规划、申报、立项工作已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烟花爆竹安全经营与硬件建设
  2001年,成立吉州区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管理办公室,是吉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设置的行政执法机构,负责全区烟花爆竹经营市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2000-2012年,198家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点遍布全区城乡。
  2000年,区烟花爆竹批发中心年销售额为13万元,到2012年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2009年11月,投资110余万元,在樟山镇建成一座按国家标准设计的现代化烟花爆竹储存仓库。库区占地6600平方米,4幢(每幢298平方米)高标准库房按烟花爆竹分类储存不同产品;值班室、消防、避雷、电子监控、自动报警等安全设施一应俱全,在全省烟花爆竹行业属安全储存标准最高的建筑。
  农村清洁工程与可利用垃圾回收
  2009年,根据江西省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办法,制定了《吉州区供销社农村清洁工程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方案》和《2009年度全区供销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吉州区再生资源公司为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实施主体,在各乡镇、行政村按要求合理布设、业务指导各回收站点,定期张榜公告回收清单及指导价格和回收人员姓名、联系电话,方便农村保洁员、废品收购员及时了解行情,交售可利用垃圾。各回收站均设有废旧电池回收箱,收集废旧电池后统一处理。就可利用垃圾分类对农村保洁员、废品收购人员进行分批培训,同时印发农村清洁工程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宣传资料5000份,发放、张贴到各乡镇、村委会、自然村,进行广泛宣传,以逐步达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率、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的。
  第四章 个体私营商业
  第一节 大型综合商场
  2012年,城区大型商场(超市)有江西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甘雨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步步高商业连锁江西吉安店、德邦购物广场、吉福购物广场等。
  江西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是江西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2008年被评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荣誉示范店、江西省十百千亿工程企业。至2012年年底,在赣州、宜春、新干、泰和、吉水等地设有连锁超市,在吉州区中心城区拥有大型超市3家,社区超市6家,解决就业15000余人。
  国光购物广场阳明店 位于吉州区凯震阳明商城负1楼,2006年11月建店,营业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经营生鲜、蔬菜、果品、食品、服装、家电生活日常用品,商品品种2万多个。
  国光购物广场文山步行街店 位于吉州区下文山路13号,文山步行街内,2008年12月建店,营业面积8500平方米,主要经营生鲜、食品、生活日常用品。
  国光百货文山步行街店 位于吉州区文山步行街内,2008年建店,2层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服装、鞋帽、珠宝、化妆品等。
  国光社区超市 社区店遍布吉安全城,现共有6家,面积在300平方米~600平方米左右,商品品种1500个~3500个,主要经营生鲜、食品、生活日常用品。
  甘雨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原名“吉安市甘雨亭沿江店”,1993年8月开业,是一家经营面积不足50平方米、员工仅6人的“夫妻小店”。1998年,该店开始向连锁经营模式转型,2002年,公司的“甘雨亭”商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为注册商标。现是一家集大卖场、综超、便利店为一体的超市连锁企业。至2012年,公司销售网点已遍布吉安市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安福县、永丰县、泰和县、永新县等区域,连锁店突破60家,连锁规模跻身于吉安市零售行业前茅。公司拥有固定资产超1000万元,员工数量接近2000名,其中吉州区连锁店解决就业1000余人。2010年11月,投资3000余万元,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江西省最先进的现代化商品配送中心正式启用。2011年9月,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15600平方米的润酥坊食品厂正式成立,同时甘雨亭绿色蔬菜“农超合作”基地也诞生。公司旨在打造成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
  步步高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江西吉安店
  2006年5月设立,位于吉安文山步行街内,经营面积近7000平方米,是一家以食品、生鲜、针棉、日用品和小家电为主的标准超市。
  德邦购物广场
  位于吉安城北井冈山大道170号东方巴黎1~3层,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是一个集购物、饮食、休闲、文化、信息为一体,多方位、多层次、互补性极强的大型购物场所。
  吉福购物广场有限公司
  位于吉州区井冈山大道145号,于2001年4月28日注册成立,主要经营副食品、烟酒、洗涤化妆品、服装、鞋帽、粮食制品、玩具、五金交电等。
  第二节 家电专营商店
  2000~2012年,吉州区积极引进名商名店,打造商贸服务核心区,拓宽吉州区的税源,带动吉州经济快速发展。城区最具特色的大型家用电器专营商场有:苏宁电器、康华电器、四平家电、腾达电器。
  苏宁电器阳明东路店
  位于阳明东路13号,原吉安市人民剧院(京剧团)内,总投资5000万元。2010年9月4日开业,为全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知名品牌“苏宁电器”入驻吉安的第一家门店,主要经营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办公设备、通讯产品及配件销售等。
  康华电器连锁阳明店
  位于凯震阳明商城国光四楼,2005年12月设立,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是一家综合性家电超市,主要经营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手机及配件销售等。
  康华电器连锁大道店
  位于井冈山大道132号(2楼),2002年设立,2层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是一家综合性家电超市,主要经营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手机及配件销售等。
  四平家电吉安店
  位于阳明东路10号,为江西省内规模较大的四平家电连锁企业吉安连锁店。2006年9月设立,三层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主要经营家用电器、数码产品、手机及配件销售等。
  腾达电器吉安店
  位于阳明东路7号、文山步行街口对面,2009年9月设立,2层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为腾达电器大型家电连锁企业吉安直营店,主营业务为彩电、冰箱、空调、小家电、音响、手机及配件销售等。
  第三节 服务业
  餐饮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吉安城区的餐饮业也迅速发展。肯德基落户城区,国内大型连锁店德克士、黄金客入驻,九洲美食城、百顺大酒店等民营餐饮崛起,名目繁多的酒家酒楼、餐馆饭庄、小吃排档遍及大街小巷,小吃摊点、早餐面点融入街头巷尾、农贸市场、娱乐场所。菜系有粤、川、沪、闽、湘及清真等不同特色。
  肯德基文山步行街店 位于文山步行街口,为世界著名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肯德基连锁店。2007年9月29日开业。
  德克士吉安餐厅 位于文山步行街口,为顶新国际集团西式快餐连锁吉安餐厅,2002年6月开业, 主要经营快餐和上网服务。
  好口福休闲美食城 开设在城区各主要街区,有阳明东路17号广场分店、金锣湾分店、阳明西路分 店、北门街分店,主要经营美食小吃,一度成为市民休闲小吃首选,后因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减少,金锣湾分店、阳明东路分店被撤销。
  九洲美食城 位于井冈山大道与人民广场交汇处,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是一家集小吃、中餐为一体的综合性酒楼,可容纳2000余人同时用餐,为吉安市规模最大的饮食场所。
  樟树佬清汤 位于阳明东路阳明商城内。该店从街头小摊做起,经过数十年的经营,逐渐形成樟树佬连锁清汤店,专营庐陵清汤、风味小吃。
  滨江旅游美食一条街 位于沿江路吉安大桥下路段,聚集约20家不同风味的特色餐饮店,每天吸引着数以千计的本地市民和众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是城区饮食文化的一大品牌。
  其他服务业
  2000~2012年,区内各种服务业发展迅速,主要有足疗会所、网城、茶楼棋牌、健身养生等娱乐休闲;房产、婚姻、劳务等中介,汽车美容、修理、广告装潢、打字复印、婚纱摄影、美容美发、电脑销售维修等。
  第五章 粮油贸易
  第一节 粮食购销
  2000年以前,粮食购销政策经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定量供应等购销政策。2000年,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由国有粮食企业按照“购得进、销得出、不亏损”的原则,进行收购和销售。2004年始,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2006年,市场粮价跌破国家早稻保护价每50千克70元,全区国有粮食企业实行托市收购。2007年,实行市场化收购。2008年,上级出台临时储备收购政策,吉州区争取指标400万千克。2009年,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每50千克90元,国家再次启动最低保护价收购。2010年、2011年、2012年皆采用市场价,随行就市收购和销售。
  第二节 粮食加工
  2000年始,吉州区国有粮食企业逐步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国有粮食加工业逐步退出,至2006年,吉州区面粉厂、吉州区油脂厂、吉州区粮油食品厂、吉州区一米厂、吉州区饲料厂5个企业全部关停,资产出让。与此同时,私营粮食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并日益壮大。以江西南健实业有限公司、吉州区金林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吉安市庐水河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私营粮食加工企业纷纷购地建房,扩大生产。
  2004年,吉安市油脂厂改制后原管理人员利用该厂原有设备,在曲濑粮管所建一小型米糠油精炼加工厂,建油罐84万千克,2005年投产,采取承包经营,2009年关闭。至2011年,全区有私营粮食加工企业12家。
  第三节 粮食 仓储
  仓库
  粮食仓库以房式仓为主。2000年,市政府滨江四期扩建,将第一粮库整体拆迁,实施“退城进郊,拆一还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长塘粮管所新建仓4座,容量250万千克;兴桥粮管所新建仓库2座,容量150万千克;樟山粮管所新建仓库1座,容量75万千克;曲瀨粮管所新建仓库2座,容量150万千克。至2012年,区国有粮食企业仓容量为4680万千克。
  机械
  2006年,各所库分别购置2~3万千克地磅1台。2010年,各所配备移动输送机、抛粮机等,至2012年,粮食机械达30多台,粮食出入库基本实现机械化。
  保管
  粮食库存日常管理主要是建立岗位贵任制,粮情测检制、清洁卫生制度、危粮处理制等制度。粮情着重检查温度、湿度、虫害、水分和品质。储粮害虫防治主要釆用磷化氢熏蒸杀虫,辅以物理机械、习性、清洁卫生防治等方法。目前采用“三低”(低温、低氧、低药量)储粮技术,确保库存粮食达到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四无”粮仓要求。
  检验
  粮食检验采用感官检验、物理检验、化学检验方法,感官检验主要是在收购和日常管理中用眼看、手摸、鼻嗅、耳听、牙咬等感官来判别粮油好次,物理检验主要是检查粮食出糙、水分、杂质、互混等指标来判定粮食质量,化学检验主要检测粮食内在成分变化,用以判别粮食品质。至2012年,各粮管所建立化验室,配置有天平、恒温干燥箱、出糙机、出白机、粉碎机等设备。粮食收储公司、长塘粮管所还配备精密天平、黏度仪、旋风磨等精密仪器。
  政策性粮食库存
  2000~2007年,代储中央储备粮966万千克。2008年,上级核减为700.8万千克,2010年再核减为417.3万千克。2008年,省粮食局分配吉州区省级储备粮承储指标500万千克。2012年,区政府批准设立区级粮食储备400万千克,9月,全部收购入库。
  第四节 企业改制
  吉州区从2002年起,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区粮食局对全区国有粮食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先易后难的方法,通过企业资产出让、土地拍卖等方法筹集改制资金,逐步完成局属面粉厂、油脂厂、粮油食品厂、一米厂、粮油供应公司、粮油贸易公司、饲料公司、粮油经营公司的全部和粮食收储公司的部分职工改制。2010年,全省启动7个非工业系统国有企业改制,12月底,粮食收储公司全部完成改制。至此,吉州区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全面完成,置换在册职工身份1300人,支付职工身份转换金和社保金等3600万元,消化不良债务(本金)1480万元。
  第五节 粮食管理机构
  吉州区粮食局属区政府组成部门,行政编制18人,内设办公室、财审科、调控科、行管科、监督检查科5个职能科室,下辖区粮油质监站、区粮油工业公司、区粮食局资产营运中心3个事业单位和区粮食收储公司、曲濑粮管所、兴桥粮管所、马鞍山粮食储备库、长塘粮管所、樟山粮管所、长岗岭粮库7个企业单位。至2012年,有职工120余人。
  2007年11月,局机关从上永叔路145号搬迁至井冈山大道附140号四楼办公。
  2010年6月,政府机构改革,区粮食局并入区农业局,区粮食局机构、人员、牌子、公章不变,独立运行管理。9月,局机关从井冈山大道附140号搬迁至吉安北大道6号吉州区行政中心2楼。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