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委重要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27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区委重要决策
分类号: D24
页数: 5
页码: 382-386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区委重要决策情况。
关键词: 决策 区委 吉州区

内容

第一节 发展战略
  “六大”发展战略
  2000年10月,在撤市设区的特定背景下,因事权财权的调整,中共吉州区委结合实际,找准立足点,确立了“主攻工业、扩大招商、搞活民营、加速城建、优化农业、保持稳定”的“六大”发展战略。经过两年多的负重拼搏,排难而进,吉州成功走过了“理顺情绪、保持稳定”和“廓清思路、探索途径”两个阶段,2003年12月,在实践中完善了“六大”发展战略,即“主攻工业、扩大招商、搞活民营、加速城建、优化农业、协调发展”,全区进入了“全面启动、快速推进”的新阶段。“六大”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吉州区委着眼于解决困扰和制约吉州发展的现实困难,着眼于突破事权调整后吉州固有的发展空间,着眼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用好新的发展机遇,进行辩证思维和理性思考而作出的科学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六大”发展战略突出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江西省委坚持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战略构思相吻合,是吉安市委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创造性贯彻落实,实现了操作性、开创性、坚韧性相统一,经受了实践检验,符合吉州发展实际。
  “三个吉州”目标
  “三个吉州”目标即全力打造活力吉州、富裕吉州、和谐吉州。2006年2月21日,区委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针对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期,全球范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国内东中西区域互动格局逐步形成,以对接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以及吉州发展积蓄了相当能量等因素,在“十一五”期间开局之年,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加快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全力打造活力吉州、富裕吉州、和谐吉州”的目标。打造活力吉州,就是要致力创建高效活力政府,倡导创业创新观念,放手让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增强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打造富裕吉州,就是要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集中力量,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吉州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打造和谐吉州,就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协调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吉州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这是吉州区委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一阶段的特征,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大势,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把握吉州发展实际提出的发展目标。
  “四区”战略目标
  “四区”战略目标即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用五年左右时间把吉州打造成全市的工业经济优强区、商贸服务核心区、安居创业首选区、和谐发展先进区。2008年7月29日,吉州区委二届五次全会,为贯彻吉安市委、市政府决战“两区”(园区、城区)战略,更加突出发展城市经济这个主体,经过反复论证,围绕做强吉州、做活吉州、做美吉州、做优吉州的要求,在坚持和发展“六大发展战略”和“三个吉州”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区”战略目标。这是从吉州地处吉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度,对区情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必然趋势,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吉州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区上下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攻坚破难,实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优势。实践证明,“四区”战略目标符合省、市的决策部署,符合吉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热情。
  “三城共建”和“人文社区、美丽乡村”战略目标
  “三城共建”和“人文社区、美丽乡村”即以推进生态宜居城、新兴电子城、现代商贸城“三城共建”为经济发展主战略,以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为创新社会管理总目标。2011年7月,中国共产党吉安市吉州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部署,发挥吉州比较优势,在坚持和发展“四区”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城,打造城北片区,融入城南新区,改造城中老区,提升城郊景区,把人文古郡建成宜居宜业的首选地;建设新兴电子城,做强电子工业,壮大机械产业,培植优强企业,做好吉泰走廊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建设现代商贸城,发展专业市场,打造特色街区,培育楼宇经济,构建赣中地区现代商贸服务核心区。创新社会管理,致力创建人文社区、美丽乡村,通过注重民生保障,发展富民产业,拓宽居民就业,让群众的收入更多;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公共配套,优化社会服务,让群众的幸福指数更高;增进人文关怀,理顺群众情绪,共创和谐氛围,让群众的安全感更强。
  第二节 重大举措
  开发建设吉州工业园
  为加快经济发展,打造工业平台,吉州区委决定举全区之力加快吉州工业园建设。2002年,吉安市政府批准设立吉州区工业园,2003年11月吉州工业园开园建设。2004年进入全省30家样板工业园行列,2006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同年10月被评定为江西省首家试点生态工业园区,2008年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专家评审。2011年1月荣获江西省生态工业园区称号,2011年4月成为江西省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出口基地,2011年12月荣获吉州省级民营科技园,2012年2月成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园区位于“大吉安”总体规划的河西片区,按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规划设计,规划面积1244公顷。园区始终坚持“生态建园、特色立园、产业兴园”的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择商,着力打造科技含量高、产业发展强的生态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超过10亿元,已完成开发面积600公顷。园区先后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住友电装、全球“IT百强”企业之一的深圳中兴维先通、天腾创意文化产业园、北京银驼铃、深圳飞康电子、深圳覆铜板、华阳电子、国英腾岳微电子、赛科显示器、台湾雅高电子、中力科技、吉泰环保等100余家知名企业落户,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企业4家、亿元以上企业3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25家。初步形成了以日本住友、中兴摩比、北京银驼铃、华阳电子、台湾光协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业。园区将进一步按照生态新兴电子城打造,规划400公顷土地兴建新兴电子城,电子城一期正在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建设城北片区
  2006年,为贯彻吉安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着眼于全面提高中心城区的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拉大城市框架,吉州区委经过广泛征集意见,反复讨论,从当年开始,全面启动城北片区建设,规划面积22.57平方千米,由中心区、吉州工业园、商贸物流区、庐陵文化生态园、长塘镇区五部分组成,整个区域按照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力争将城北开发建设成为聚集人口20万人左右,集工业、商贸、仓储、行政、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区。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北连接线于2007年12月建成通车,区行政中心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相继完成吉阳大道、凤山大道、甘泉路、行政中心北侧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建设城南专业市场
  2008年,为拉大“一城三区、两江三岸”城市框架,加快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在兴桥镇樟吉高速公路以西、武吉高速公路以东、吉福路北延500米以南,建设城南专业市场。市场规划用地380公顷,建设净用地287公顷。其中,场内规划钢材大市场占地面积25公顷,工程机械市场占地面积17公顷,机动车市场占地面积20公顷,家俱市场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材料市场占地面积18公顷,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6公顷,农业机械市场占地面积17公顷,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占地面积8公顷,汽车配件市场占地面积13公顷,日用品市场占地面积20公顷及仓储物流占地面积46公顷十一大类市场业态,是吉安市乃至赣中南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大型专业市场群。2012年,市场内钢材大市场、工程机械市场、机动车市场、吉安物流园等市场近千亩已开工建设;引进了国内家居建材销售总量第一的龙头企业华耐置业公司经营建材市场,年底可完成20公顷,整个市场年内可建成40公顷米以上。市场建成后,可充分发挥吉安市在赣中地区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优势,并对周边县、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对周边省市都产生强烈地带动和辐射作用。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为贯彻吉安市委、市政府实施决战“两区”和建设“吉泰走廊”战略,2008年7月,吉州区委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强势推进园区建设和企业改革,实现吉州工业快速崛起。通过打造特色制造业、壮大骨干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实施重大项目、加速园区建设、加快技术进步等措施,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年均增长37%;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年均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亿元,年均增长77%;实现税金5亿元,年均增长66%。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亿元(其中园区工业企业增加值3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其中园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亿元);实现税金5.5亿元(其中园区工业企业实现税金4.8亿元)。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耗降低20%;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50%以上。
  开发建设樟山新区
  为积极承接市里有关职能权限下放,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和市领导指示精神,吉州区决定开发建设樟山新区。樟山新区位于吉安市中心城区北端,北与吉水县接壤,南接吉州工业园,系“吉泰走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区域,概念性规划面积23.044平方千米,控制性规划面积10.60平方千米,核心规划面积5.96平方千米(范围为:东至赣江、南至吉州工业园、西至朱北线以西约600米,北至樟山镇政府)。目前该区域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不畅,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了该地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6月,区委、区政府开始动议樟山新区核心区开发建设项目;10月成立了新区建设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组建了工作队伍,各项工作正式启动。计划投资约7亿元,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对新区内道路、供水、垃圾处理场、电网等实施全面改造,新区定位为“文化新水岸、健康生态谷、城郊乐居地”,整合现代城市、赣江之水及庐陵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与中心城区主城区差异化发展的生态休闲宜居区、新兴电子服务区、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聘请了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的概念性规划,通过区规划建设审定小组会和区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第三次主任会议设计委员会预审;投资1.2亿元的从城区通往樟山新区的城市道路路基填方挖方工程基本完成;加大了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新包装了“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新区垃圾处理场无害化改造”两个项目,其中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拟投资5000万元,垃圾处理场无害化改造拟投资3.8亿元,引进了总投资1.5亿元的驾驶员考训中心项目落户。
  第三节 重要工作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革
  全区原有国有工业企业37家,企业总资产79455.42万元,总负债111956.58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40.9%,多数国有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面对企业改制任务重、矛盾多、困难大的严峻局面,吉州区委自我加压,迎难而上,克服资金筹集难、不稳定因素多的双重压力,坚持以“双转换”为核心,采取“靓女先嫁”、兼并破产、捆绑运作等形式,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积极盘活资产。至2008年,经贸、粮食、供销、商业、物资五大系统完成工业企业改制32家,核销银行债务达12亿元,安置职工达1.4万名。
  城市社区三年集中共建活动
  2003年6月,针对社区办公用房紧缺、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力量不足等问题,吉州区委积极协调,争取市直单位和中央、省驻区单位全面参与三年集中共建城市社区工作,300多个驻区和区直单位参加,并抽调驻区和区直单位96名机关干部,组成32个工作组,全日制进驻社区开展帮扶工作。共建单位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共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着力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用房问题,33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用房平均面积达240平方米以上,配备了办公设施。2004年,投资300万元改建、打造了面积达960平方米,硬件设施完善、技术手段先进、服务项目周全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开通了“助万家”服务热线8311118,并与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3个社区服务站联网,构建了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打造了“半小时社区服务圈”。2005年,吉州区被评为“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开展“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主题活动
  为切实抓好干部作风建设,从2008年7月到10月底,在全区开展“大力改进作风、奋力争先进位”主题活动。采取开展“查摆整改”“开展调研”“建言献策”以及“举办争先创优评比”等形式,褒奖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各级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在全区形成风气正、干劲足、处事公、积极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庸懒散软”专项治理工作
  为切实转变少数单位和干部“不在一线、不在视线、不守底线”的不良现象,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平庸、没有作为)、懒(懒惰、没有热情)、散(散漫、没有约束)、软(软弱、没有合力)等突出问题,从2011年9月起至12月底,在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涵盖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中开展“庸懒散软”专项治理工作。治理重点在四个方面:治庸提能,切实治理履职不力的问题;治懒增效,切实治理效能不高的问题;治散正气,切实治理纪律不严的问题;治软聚力,切实治理合力不强的问题。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提高干部执行力、操作力、落实力、团结力、发展力,提升工作效能、创优发展环境,为实现吉州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