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214
颗粒名称: 第八篇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19
页码: 331-349
摘要: 本篇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交通经济 运输经济 吉州区

内容

进入21世纪,全区交通运输实现跨越发展,机动车辆遍及城乡,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公路等级不断提高。2003年,境内高速公路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至2012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914千米;全区公交线路总长度达486千米,覆盖全区各街道和乡镇。区域内航运水系主要有赣江、禾河和泸水,赣江为境内最大最长的过境河流,从南向北,纵贯全区17.50千米;但随着赣江水位下降和陆路运输业的市场竞争,水路运输业日渐衰落。
  第一章 公路
  第一节 公路建设
  2000年以来,区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速公路、桥梁建设,至2012年,境内有高速公路58.41千米、国道5.16千米,、省道30.69千米、县道66.79千米、乡道185.84千米、村道584.10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836.73千米,其中四级以上公路里程598千米。
  高速公路
  昌泰高速公路 为赣粤高速公路一段,境内33.43千米,途经长塘镇、兴桥镇、曲濑乡,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向四车道,2001年6月开工,2003年6月建成通车。在吉州区城北、城南分别设置互通立交和收费站。
  武吉高速公路 为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在江西境内的一段,区境内长12.07千米,途经兴桥镇、曲濑乡,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2008年6月建成通车。
  抚吉高速公路 抚吉高速公路吉安段长12.92千米,途经樟山、长塘镇,2011年4月开工,2012年11月通车。
  国道
  境内国道为105国道(北京至珠海)的一段,长5.41千米。2009年,井冈山大道南延,105国道改道,缩短里程0.25千米,即境内国道5.16千米,为沥青路面,双向四车道。
  省道
  吉新公路(厚莲线) 从吉州城区至新余市区,全长98.46千米,境内长14.88千米。1997年元月至2000年,投资1600万元改建为二级公路。昌泰高速公路在吉州区长塘镇设置互通立交,收费站在吉新公路离城区7千米处。该段公路又称吉安北大道,2005年9月升级改造,连接城北方向4.76千米改造升级为双向6车道二级街道标准;连接收费站方向2.10千米改造升级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沥青砼路面,新的北连接线路全长6.86千米。2007年底建成通车。
  吉莲公路(上吉线) 吉州城区至莲花县公路,全长137千米,境内长15.81千米。2002年,由吉安市交通局当业主,对吉莲公路吉州城区至安福段进行二级沥青改造。昌泰高速公路在吉州区兴桥镇境内设置互通立交,起点由五岳观南移至吉州区城南,直接与105国道相交,与吉安赣江大桥呈直线对应。互通立交进、出口,向东至105国道称吉安南大道(又称迎宾大道),改造为双向6车道城市Ⅱ级公路和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沥青路面。
  县道
  朱北公路 位于吉水县朱山桥至吉州城区北门桥,全长17.82千米,境内11.05千米,省养县道。2001年9月,境内将四级公路改为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沥青路面。2006~2007年,北门桥至螺子山段改造成双向6车道城市Ⅱ级公路,沥青路面。2012年,投资约4000万元,对朱北公路东庆化工厂至樟山镇金牛广场段,按城市双向6车道标准进行改造。
  西四乡联网公路 从樟山镇经长塘、兴桥镇、曲濑乡至禾埠乡小湖江,是全区乡镇之间连接的主要通道,全长42.75千米,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992年规划,并进行了测量设计,全长46.02千米,因工程巨大,地方财力有限,十余年来迟迟未能动工修建,只在1993年对兴桥至芒东塘6千米路段进行了四级砂石路改造。2004年,区委、区政府把西四乡联网公路列入交通部门的考核项目,投资2209.20万元,当年动工并完工。西四乡联网公路构建了吉州区农村公路主骨架,方便了沿线7万多群众出行。2011年,投资420万元,对小湖江至电缆厂段进行改造,长2.71千米、路基宽8米、路面宽7米、沥青路面。由区公路管理站负责养护管理。
  双长公路 从吉水县双村至吉州区长塘镇,全长51.65千米,境内长7.45千米,原为砂石路,2003年改建成四级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2005年底全国农村公路专项调查时进行路网优化,辖区内7.45千米中从长塘至官塘十字路口处的3.42千米并入西四乡联网公路,故现在双长线在吉州辖区内只有4.03千米。由区公路管理站负责养护管理。
  乡道
  2012年,全区有乡道43条,总长185.84千米,硬化138.50千米。主要乡道有:
  官李公路 从长塘镇官塘至李家坊公路,全长10.73千米,2004年,改建成四级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
  曲上公路 从曲濑镇至上塘村委会,全长1.10千米。2003年昌泰高速公路修建跨泸水河公路大桥时,在主桥上挂建了4米宽的人行附桥。2004年,借助附桥,新修了这条公路,路基宽6米,路面宽4.50米,四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终结了泸水河两岸群众靠人渡往来的历史。
  黄上公路 吉州黄洲至上塘公路,与上塘同一个区域。该路起于黄洲,止于吉安县高塘的乌石村,全长6.40千米,其中黄洲至模下路段4.50千米,路基宽6米,路面宽4.50米,四级水泥混凝土路面,于2004年与曲上公路同时建设。
  白城公路 白塘至城上公路,全长3.76千米,四级水泥混凝土路。该路起于白塘街道正丙角,与吉州大道相交(原为阳明西路口),终点在白塘街道城上村委会,途经兴桥镇江边村委会仁家村。1994年,对正丙角至江边村路段进行砂石路改造,改造里程3.27千米,投资14余万元。2004年进行水泥路改造时延伸至城上,同时把周边蔬菜基地水泥路支线改造并列建设,项目总里程5.469千米。
  村道
  2000年,全区7个乡(镇)112个行政村有66条村道,能晴雨通车的有28条计39.24千米,高级、次高级路面为零。2005年,全国农村公路卫星测量专项调查数据,全区6个乡(镇)(含白塘街道),96个行政村,共有村道200条,计300.37千米,其中:水泥路面村道53条计42.06千米,沥青路面1条计0.85千米。2005~2010年,通村公路大规模建设,村道由以前的200条增加到390条,计426.10千米。2010年,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至2012年,全区村道584.10千米、硬化道468.60千米。
  第二节 公路养护
  国、省道养护
  105国道吉州段、省道吉新公路(厚莲线)、吉莲公路(上吉线)、朱北公路由吉安市公路局直属分局养护。
  2009年,对吉新公路2.39千米、吉莲公路1.50千米进行了大中修。完成吉新公路8千米、吉莲公路19千米、朱北公路5.89千米的绿化。
  2010年:对吉莲公路3.746千米、吉新公路5.04千米进行了大中修;朱北公路栽种杜英1409棵,吉莲公路栽种杜英3492棵、女贞10000棵,吉新公路栽种杜英2254棵、女贞10000棵。
  2011年,投资150万元,对吉福路面重建900米,吉莲公路栽种杜英1146棵,吉新公路栽种杜英1243棵。
  2012年,对吉莲公路8千米、吉新公路3.55千米、吉福路3.17千米进行了大中修。吉莲公路栽种杜英1280棵。
  县乡公路养护
  养护管理 县道由区交通局公路养护部门管养,乡村公路由所在乡镇及村委会管养。全区重点养护农村公路66.79千米,一般养护农村公路609.90千米。2005年8月,区政府下发《关于西四乡联网公路分级养护管理的通知》;2007年6月,制定《吉州区农村公路养护及路政管理实施办法》,建立“重点养护农村公路,由区公路管理站负责养护管理,一般养护农村公路,由乡镇政府负责养护管理”的分级管理制度,确定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补助资金标准,重点养护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每年每千米补助5000元,一般养护农村公路每年每千米补助600元;并对重点养护农村公路,按每年每千米2000元和每年15万元的标准,分别储备大中修和水毁工程经费,一般农村公路大中修经费按每年每千米400元的标准由乡镇进行筹措。2011年,建立长效养护机制。各乡镇成立了公路办公室;提高了乡、村公路养护补助标准;落实了养护责任,实行线路分段、专人负责,并在沿途设立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
  养护投入 2002年,投资5万余元,翻修了新村至曲濑沥青路面2000平方米。全年,共采砂石料1100立方米(其中自采400立方米),打路肩10千米,修补坑槽12000平方米,维修涵洞11道,整修边沟22千米。
  2003年,完成养护砂石料2400余方,修补坑槽近1200平方米,维修涵洞21道。
  2004年,完成整修边沟50千米,整修路肩48千米,绿化12千米,修补坑槽近2100平方米,新增涵洞48道,投入养护砂石料2600余方。
  2005年,整修边沟42千米,整修路肩42千米,宜林路段绿化45千米,维修和新增涵洞14道,修补坑槽680平方米,维修破损水泥路面2700平方米,投入养护砂石料2460立方米,增加黄色分道标志线2200平方米,埋设四季牌、指示牌和警告牌计198块,完成养护投入42万元,好路率达88%。
  2007年,维修边沟580米,增加道路安全设施标牌8套,在道路危险地段增设道路防护栏600根,收回道班房一幢。组织人员对西四乡联网公路两侧植树1800株。
  2008年,在重点养护的农村公路沿线补栽各类标志、标牌等126块,全区农村公路上的学校及危险地段安装减速带共计224米,急弯处、视线不良处设置防护柱486根。
  2009年,在重点养护公路上补充完善各类标志牌、宣传牌120块,补充热熔反光标线4164米。共投入专项经费120余万元。
  2010年,因洪涝灾害,部分道路受损。对西四乡联网线K24+000、兴梅线K6+000等处进行了维修,曲濑大桥引道两侧重新修理边坡后加铺了2千平方米草皮等,投入小修保养及水毁经费20多万元。同年,打造绿色生态公路,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对全区重点养护路段65.31千米进行补绿、补种,移植各类行道树共计7907棵。
  2011年,加大养护投入,按照农村公路“畅通、整洁、绿化、美化、安全”的要求,购置了割草机、切割机、发电机组、压路机、风炮机、搅拌机等养护设备。
  第三节 公路运输
  2001年10月12日,吉州区运输管理所的职能、机构和人财物一并上划吉安市运输管理处管辖。2002年1月,吉州区运输管理所更名为吉安市公路运输管理处直属一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2000年以来,吉州区公路运输业有很大发展,从城区到乡村,客运市场更规范,群众出行更方便,货运企业规模、运输产业发展壮大。据统计,2012年,全区营运载客汽车座位车147辆、5233座,卧铺车12辆、507座,客运量290万人,旅客周转量16317万人千米。货运车辆3940辆、3.14万吨,货运量531万吨,货运周转量15817.4亿千克千米。
  旅客运输
  旅客运输包括班车客运、定线客运、旅游客运、出租车客运和包车客运。班车客运是客运车辆按照统一编排的班次、线路和出发时间运行的营运方式。据统计,到2012年,全区客运线路67条,其中高速公路客运线路5条、跨省线路21条、跨地方线路10条、市内线路26条、区内线路5条。平均日发班次290班次,其中一级站163班次、二级站127班次。平均日旅客发送量4600人次,一级站发送3000人次,二级站发送1600人次。农村客运线18条,农村客运车辆27辆、510座,客运量45万人、旅客周转量1981万人千米。
  货物运输
  2000年以来,全区进一步开放运输市场,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运输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区政府加大对货运企业的扶持力度,成立了货运物流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2006~2012年,区政府每年制定下发吉州区货运物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明确奖补政策与奖励标准。2011年,区货物运输企业28家,货运税收为3200万元,比2006年增长10倍。
  第四节 公路规费征收
  吉州区公路养路费征收,汽车、摩托车养路费征收由吉安稽查征费所负责,拖拉机和农用车养路费,由市交通局交通稽查征费所征收。2003年,区成立联合稽查征费所,在全区范围内对无牌、无证、无公路规费的车辆,以及未按规定缴纳公路规费的公共汽车、客货汽车、农用车、摩托车进行规费清缴。当年,该所上路查扣偷逃漏费税车辆5000辆,补缴摩托车养路费92万元、车购税130万元、工程车规费60万元。2004年,查扣偷逃漏费税车辆6028辆,补缴摩托车规费138万元、各种汽车规费340万元。2006年,摩托车养路费由区公路管理站代征。2009年1月,国家实行费改税政策,取消养路费。
  第五节 桥梁建设
  2000年以来,全区相继兴建了漓陂桥、赣粤高速公路跨泸水河大桥、樟山桥、曲濑至敦厚大桥(卢家洲大桥)。农村公路中有桥28座,其中跨越赣粤高速公路的桥梁共7座,总长458.50延米,均为四孔,净跨在46.5~58米之间,上部结构为连系梁,下部结构为单柱式墩,净空高6米。
  吉安大桥
  位于白鹭洲上游,连接阳明东路,横跨赣江,属三管五跨中承式系杆钢管砼拱桥,是吉安市一座景观桥。2002年11月开工,2005年8月通车。主桥长536米,宽28米;主跨188米,矢高58米。全长2627米,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级,总投资2.9亿元。
  漓陂桥
  2000年8月1日动工兴建,投资40.66万元,当年12月10日竣工,桥长为42.8米,桥宽为8米,净跨为36米。
  泸水河大桥
  2001年9月动工兴建,2002年12月竣工。该桥距曲濑乡0.6千米,北岸位置在潭头岭,南岸位置在上塘村。建有主桥和副桥,主桥高速公路桥梁全封闭,副桥桥面宽4米,供两岸人行,可单行机动车,是曲濑至上塘公路必经之桥,桥总长247米,共有8个单柱式桥墩,共9跨,净跨230米,净高12米。
  樟山桥
  2004年12月建成通车。桥梁全长61.24延米,标准跨径:4~12米,设计荷载:汽车-20级,挂-100,设计桥宽:净7.0+2×0.75米护栏。上部结构为水泥砼空心板梁,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台,净空高7.65米,总投资67万元。
  卢家洲大桥
  位于曲濑乡腊塘村,跨禾河至吉安县敦厚镇罗家村。2008年2月18日开工,2009年竣工。全长338米,桥面宽度采用净7+2×1.0米人行道,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人群荷载3KN/㎡通航等级Ⅵ-(2)级,设计洪水频率五十年一遇,采用11×30米预应力砼先简支后连续箱梁。两岸引道总长985米,用三级公路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1150万元,其中:大桥主体投资880万元,由区交通局担任业主;吉安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兴建。吉州区段引道长约1千米,投资约100万元,由曲濑乡政府担任业主;吉安县段引道由吉安县负责建设。
  第二章 水路
  第一节 渡口 码头
  渡口
  2001年,因撤市设区后行政区域的调整,原吉安市(县级)红光、赣江、邱家渡口划归青原区管理;原吉安县曲濑乡溢樟滩、腊塘、曲濑、长乐渡口划归吉州区管理;原有下车刘家、江下、湖丘、文石、江口渡口保留不变。2003年赣粤高速公路吉州段泸水河副桥建成投入使用,撤销曲濑乡曲濑渡口。2007年,梅塘大桥建成后,撤销兴桥镇的长乐、下车刘家、江下、湖丘渡口。2009年,曲濑至敦厚大桥建成后撤消腊塘、溢樟滩渡口。至2012年,区内只剩下樟山文石、江口两个渡口。
  货运码头
  吉安港石溪头货运码头,地处赣江西岸井冈山大桥下游5000米处,原吉安东风船厂厂区内,与吉州工业园相邻,项目单位为吉安市港航管理处。建设规模近期为50万千克级件杂货码头泊位3个,设计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万千克,占陆域面积3.7万平方米,港区岸线400米,投资4468万元。其中,部、省交通规费补助1788万元,地方政府配套工程投资680万元(含土地征用、拆迁补偿),项目法人招商引资2000万元。2007年1月31日开工,2008年完工。
  第二节 航道
  吉州区的航运水系有赣江、禾河和泸水。赣江为全区最大最长的过境河流,从南向北,纵贯全区。
  赣江
  源出赣南、章贡二水,在赣州汇合后称赣江。至吴城入鄱阳湖后汇入长江,全长801.50千米,流域面积8.10万平方千米,为江西省最大最长的河流。流经吉州区一段为17.50千米,因傍市北部螺子山,此段古称“螺川”。河道平直,水流舒缓,宽600米~800米,平均流速0.48米/秒,最大流速2.94米/秒。赣江水量充沛,历史最高水位55.70米(1915年),最低水位41.92米(1946年2月),平均水位在43.30米~44.50米之间。
  禾水
  主源出自莲花县境高洲乡东北部的塘坳里,由永新、吉安、泰和诸县大小支流数十条汇合而成,主河长256千米,流域面积31303万平方千米,落差1202米,可通航180千米。但在枯水季节,浬田至永新段30千米断航,其上游称琴水,又名文汇江,至永新双江口汇小江河后,以下始称禾水,在曲濑与支流泸水交汇后水量增大,流经市西部禾埠乡、在市区南端神岗山注入赣江,此段古称神岗水,辖区一段为17.50千米,河道弯曲、宽约200米。2000年后禾水河基本上没有运输船舶。
  泸水
  三江口至曲濑3千米,规划航道等级Ⅶ-(2)级,目前航道现状为Ⅷ-(2)级。
  第三节 水路交通建设
  2003~2006年,江西省交通厅对樟树至吉安赣江航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由原来的Ⅵ级航道提高到现在的V级航道,通航300T级的船舶。航道整治筑坝投资1000万元,航道疏浚500万元,航标工程(含浮标、岸标)25万元。所有工程于2006年验收运营。
  第四节 水路运输
  自水路运输市场开放以来,水运企业运输在“有水大家行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加快了转机建制的步伐。吉安市航运总公司是从事水路运输、港口装卸的国有中型交通运输企业,企业主管部门为吉安市交通局。2001年8月企业资产总额(包括拆迁补偿费和非生产经营性资产)2157万元,负债总额1294万元。2001年12月17日,该公司实施企业生产权转换和职工身份转换改制,全部职工实行工龄买断,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随着公路运输的日益发达,加之水位下降,水路运输日渐衰落,水上客运、货运也被陆路取代。
  第三章 城乡交通
  第一节 线路 车站
  公交线路
  2000年1月,市公共汽车公司购车3辆,新开通“市内—兴桥镇江下村”(1辆车)、“市内—樟山镇东水村”(2辆车)两条公交线。2001年11月,开通“四中—庐境园”(7路)公交线,2002年8月,开通“吉州区—敦厚”(101路)公交线,2003年10月,开通了“师院—职大”(12路)公交线,2004年7月,开通“禾埠乡政府—第三人民医院(4路)公交线,2005年12月,开通”吉州区—锦源(103路)公交线。2001~2009年累计购入223辆无人售票公交车,开通公交线路29条,公交线路网覆盖市中心城区各主要街道及樟山、长塘、兴桥、天玉、永和等周边主要乡镇,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2012年2月,公司有公交车辆224辆,线路总长度达486千米。
  客运车站
  城区中心车站 1998年7月,原吉安客运站更名为吉安客运中心车站。占地面积0.17公顷,使用面5321.52平方米,建筑面积70956.36平方米。站内有售票厅、候车室、行李房、停车场等,候车室面积1062.2平方米,最高限额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停车场面积10568.5平方米,可同时停摆车辆300余辆。该站是全市唯一的一级资质汽车站,也是市内首座集公交换乘、调度、办公、车辆维修保养、停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交站场。2000年11月15日,为规范管理,该站实行封闭式管理。
  城南车站 1999年2月8日建成,投资318万元。2006年2~9月投资175万元对该站进行改造。该站占地面积0.06公顷,建筑面积1644平方米,使用面积7870.60平方米,为二级汽车客运站。
  城北车站 1998年6月建成投资80万元,占地面积0.04公顷,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使用面积5000平方米。2003年7月,因城建规划,该站搬迁至北门路口斜对面,成为临时性简易车站。
  第二节 出租车 摩的
  出租车
  出租车是指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按照乘客和用户意愿提供客运服务,并且按照行驶里程和时间收费的9座(含9座)以下(不定线路营运)的小客车。2001年1月4日,经政府下文,明确吉安市公安交警部门是吉安市出租汽车行业主管部门。交通、城建、物价、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税务等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管理。2005年8月3日,吉安市停止收取出租车客运管理费和运管附加费,为统一管理、规范运作,市政府同意由市公安局负责全市出租汽车的规划、经营、服务和市场。市交通局对出租车的管理权限全部移交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2011年7月1日,出租车管理职能从市公安交警部门移交至市交通运输部门。据统计,2012年,城区有出租车公司6家,出租车驾驶员779人,车辆393辆。运量1049.5万人,出租车运价价格为5元起步,1元燃油附加费,2千米~4千米1.7元/千米,6千米后加收50%空驶费,夜间23:00至次日5:00加收1元夜间价。
  摩的
  在政府全面取缔“拐的”、人力三轮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顽症”,数量有增无减。2012年吉州区摩托车有5万余辆,有摩的9500余辆,其中长期非法载客的有4400余辆,摩的的非法运营,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和市民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第四章 交通运输管理
  第一节 机构 职能
  管理机构
  2000年8月,吉安市交通局更名为吉州区交通局,下辖区运输管理所、公路管理站、交通规费稽查征费所。2001年10月,区运输管理所的职能、机构和人财物一并上划吉安市运输管理处管理。2004年10月,撤消交通规费稽查征费所,其人员编制并入区公路管理站。2010年6月,区交通局更名为区交通运输局。2010年12月,区交通运输局机关设置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行政服务股)、计划建设股(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运输安全股(区物流业办公室),下辖区公路管理站。2012年9月,区公路管理站更名为区农村公路管理所。至2012年,区交通运输局有在编人员15人。
  管理职能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编制全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拟订全区交通运输规范性文件、全区公路行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综合交通运输组织协调工作;负责审批、核准全区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承担公路建设市场监管责任。监督公路工程建设相关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实施,组织协调农村公路、改渡建桥、客运站亭等农村交通基础建设,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承担重点养护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指导一般养护的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负责公路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乡村渡口安全监督,承担国防动员有关工作;组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使用和管理。
  第二节 公路管理
  公路管理是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法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管理公路两侧建设控制区的行政管理行为。境内公路管理除国、省道由市公路局直属分局管理外,县、乡、村公路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进行管理。2002年后,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路政执法人员加强路政管理,坚持上路巡查,重点对在公路上占路为市,打场晒粮,路肩上堆放杂物,挖掘路肩,破坏公路和路树,在路旁搭建违章建筑等行为依法治理惩处。2003~2012年,处理各类违章案件124起。
  2005年区交通运输区出台《吉州区农村公路养护实行分级管理的实施方案》。2007年出台《吉州区农村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实施办法》。区交通部门积极与乡镇政府及村委会协同工作,协调好规划、国土等部门共同管理维护好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加大路政宣传和集中整治,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宣传车巡回、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路政管理的法律意识。2009年5月、9月邀请区城管大队、土管、规划等单位进行联合执法,拆除长塘镇官李线上的两处违章建筑。
  第三节 运政管理
  运政管理包括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货运车辆运输证管理、车辆技术评定、驾驶员交通法规法则教育培训,对客运市场进行调研。2008年,组织上路稽查1500余人次,查处各类违章行为704起,处理违章512起;办理从业资格换证1240本,其中货运683本、客运165本、客货392本。培训客运企业、客运站及维修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与司乘人员共69人。2009年开展了道路客运市场打击黑车专项整治工作。出动稽查人员300余人次,纠正各类违章150余起;审验客、货车1608辆,其中货车1137辆、农用车277辆,客车194辆,客车年审率100%、货车95%。2011~2012年,开展了辖区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工作,共考核营运驾驶员3630人次。
  第四节 渡运管理
  区内水上交通除渡口外,其他的水上交通运输及航道管理归属吉安市港航管理处和吉安地方海事处管辖。2003年,区交通局投入1.5万元,对全区15艘渡船进行更新改造。每年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区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渡工签订渡运安全生产责任状。渡口安全检查每月检查一次,重大节假日必检,确保水上交通运输的安全,至2012年,辖区内水上交通运输安全无事故。
  第五节 公路建设管理
  2003年以来,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过程中,加强制度管理,把质量摆在优先位置;认真贯彻项目业主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公路建设市场管理,严把准入关,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保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监督管理作用;制定吉州区工程质量监督大纲,实行区交通局为总监办的社会监理制。除为每条在建公路安排监理人员外,总监办还每天安排督查人员上路督查。并要求公路建设工程每道工序完工后,必须由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报监理复查,并由质检单位抽查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第六节 交通行政管理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管理全区县乡村公路、桥梁、乡村渡运码头建设,负责和指导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负责全区乡村渡口渡运安全,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2004年4月,区交通局制定了《中共吉州区交通局委员会议事规则》和《吉州区交通局办事规则》。2010年,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制定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同年,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入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并对工作机制和办理流程进行了规定。至2012年,该局依法行政,严格履行法定义务,未出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控告申诉案件。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