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市容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18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市容管理
分类号: TU985.256
页数: 3
页码: 305-3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市容管理发展情况。
关键词: 市容管理 吉州区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吉州区城乡建设(市容)局,有在编职工17人,内设有市容管理等股室,下辖区城管大队、市建筑设计院等。2005年,为配合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吉州区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吉州区城乡建设(市容)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0年1月,为便于协调管理,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将市环卫处下放到吉州区管理。至此,吉州区担负市容管理的机构有区环卫处、“六街一乡”(古南镇、永叔、文山、习溪桥、北门、白塘街道,禾埠乡)市场物业管理中心、区工业园、区赣江公司。
  第二节 管理职权
  2001年12月9日,吉安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市、区城市管理机构和事权调整实施方案》文件,将市、区两级职能明确为:“市建设局负责吉安市城区内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管理、养护工作,对城市道路、桥梁、路灯、广场、雕塑、公园、公共绿地、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产权、管理权、收费服务权以及广告媒体使用权进行统一管理;吉州区负责小街小巷(15米以下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此后,吉安市中心城区就以15米以上和15米以下来划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责范围,实行市、区分块管理方式,吉州区主要负责本区规划道路红线15米以下街道及小街小巷的市容市貌、清扫保洁和环境、卫生、绿化的建设管理监察工作。市环卫处下放到吉州区管理以后,吉安市中心城区15米以上和15米以下道路的清扫保洁就全部由吉州区负责。
  市、区两级职能划分后,吉安市中心城区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2002年,吉州区先后组建了“六街一乡”城管中队和吉州区城管大队。区城乡建设(市容)局全面负责全区城市管理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
  第三节 环境卫生管理
  机构
  2000年吉安撤地设市后,环卫处上划吉安市归属市市容监督管理局(后更名为市城市管理局)管理。2010年下划为吉州区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设工会、办公室、财务科、环卫科研所、环卫监管中心,下设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垃圾清运大队、垃圾中转管理站、清洁服务中心、环卫监察大队5个基层部门,有职工400人。主要负责城市垃圾、粪便的清除、运输、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负责城市公共厕所、垃圾站、果皮箱等环卫设施的管理与保洁;开展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负责城区环卫行业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工作。
  该处为吉安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2005年10月,获江西省建设厅、省总工会授予的江西省城市环卫先进集体。同年12月,获江西省建设厅授予的江西省建设系统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2006年3月,获江西省市政公用业协会授予的江西省市政公用业协会先进单位。2006~2008年,获吉安市政府授予市长直通二级网络先进单位。2008年3月,获吉安市政府授予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先进单位。2012年11月,获江西省城市建设管理协会授予的优秀主任单位。
  管理范围
  环卫区域辖“六街一乡”,建成面积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5万人。辖区内有660余条小街小巷和152个无物业管理的老住宅小区,共有清扫保洁面积80余万平方米,由城区“六街一乡”36个社区和9个村委会聘请的138名保洁员承担日常清扫保洁与垃圾清运工作,基本实现了每天一大扫,垃圾日出日清,重点地段全天候保洁。城区主次干道日常清扫保洁面积370万平方米,由区环卫处负责清扫保洁。市场物业管理中心,负责市场及市场周边出入口的管理。区工业园、赣江公司分别负责园内和赣江西堤的环境卫生。
  经费保障情况:环卫处按1.8元/平方米标准,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经费,“六街一乡”年保洁费80余万元,并逐年递增,区市场物业管理中心等管理单位自筹运行。
  科学管理
  环卫处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全面建立了“费随事转,以费养事”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垃圾清扫保洁推向市场,提高作业承包经费,使清扫保洁质量有了明显改观;拓宽筹资渠道,量化每吨垃圾的最低清运成本,建立以运量计费的机制,对社会公开招投标,由中标人出资解决运输人员、车辆及运营的一切费用,既解决了一次性资金投入难的问题,又为提高路面清扫保洁效果提供了时间保证;为缓解环卫清扫一线职工紧缺、中转站布局不合理造成垃圾倾倒困难、垃圾暴露时间过长的问题,区环卫处依靠自身科技力量,自主研发了一款功率大、作业时间长、符合环卫作业实际的机械化清扫车辆,每台清扫车清扫面积可达5万平方米,提高了路面作业质量,使机械化清扫率提高到43%。2012年区财政投资购买了4辆新型的燃油机械清扫车,使机械化清扫率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四城”同创
  主要成效
  2012年年初,吉州区开展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3月8日,全区“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动员大会召开,中心城区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后为策应全市城乡洁净工程的实施,顺延3个月)。此次专项整治,完成市里下达的各项城乡洁净工程整治任务,完善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获得省、市领导好评。市城乡洁净工程督察组,检查验收全区城乡洁净工程开展情况时,给予了“动手早、摸底细、措施实、效果好”的充分肯定。
  此次专项整治,全区两次摸排的近千个整治点完成率达90%,市里6次通报、重点督察的28个整治点完成率达99%,市民投诉的问题100%按时办结并回复,下发抄告单170份。截至12月21日,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拆除违章建筑410处,计14100平方米;铲除占道、占绿菜地23680平方米;清除杂物及积存垃圾1233处,计7700万千克;疏通清理下水道、化粪池95处;清除垃圾广告13万余条;纠正违章占道经营270余次;清理散养家畜25余处;安排了每月两次的大规模义务劳动,约3万余人次参加了义务劳动,对中心城区长期积留垃圾点进行了集中清理,解决了中心城区100余处“难点”“脏点”;无物业管理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完成了63个改造项目,硬化路面4.7万平方米,改造下水道8960米,维修雨、污检查井和化粪池1264座,安装路灯263盏。中心城区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市容市貌有了显著改观。
  具体措施
  宣传舆论 通过会议、墙报、公益宣传牌、公开信、进村入户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清理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出重拳”清理整治的决策部署上来,营造人人参与清理整治的浓厚氛围。据统计,此次整治“六街一乡”共下发《告居民朋友的一封信》3万余份,张挂横幅500余条,张贴标语700余条。整治情况及时在吉安电视台、《井冈山报》《吉安晚报》等各种媒体上进行报道,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
  落实“四定”管理 对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六街一乡”660条小街小巷、152个无物业管理老住宅小区,清扫保洁责任范围进行了重新明确,建立起了“定人、定岗、定责、定路段”的长效管理机制。定人:按清扫保洁范围确定人员数量,聘请聘足清扫保洁员;定岗:依据不同的路段,定清扫、保洁、巡查岗位制;定责:明确了不同责任人的工作职责,清扫保洁作业规范,以确保垃圾的日产日清;定路段:每条大街、小巷都明确了责任人,都有社区、街道干部挂路段负责,实施分路段作业。
  建立督察机制 建立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督察机制。区城管办每天都有专人上路巡查,并填写好《吉州区中心城区市容整治巡查日志》,每月对督察情况进行汇总、通报。整治中及时跟踪督促各乡镇(街道),对照整治任务倒排工作时间节点,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抄告单。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则充分利用各自的平台,落实好督察任务。如永叔街道采取网格化管理平台,文山街道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此外,采取定期督察与日常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坚持督察工作的日巡、周查、月点评制度。整治以来,全区分别在古南、永叔、文山街道召开了3次清污治乱拆违专项整治点评会,并将点评结果和完成任务情况在当地主流媒体进行通报,从而有力促进专项整治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
  制定考评办法 区里成立环境卫生考评领导小组,制定下发考核办法,实行季度、年终分级考核。明确了考核内容,实行定期与随机、明察与暗访、日常检查与阶段性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对考评结果予以通报。为加大奖罚力度,设立市容环卫专项整治奖,对整治任务完成较好的单位,年终由区委、区政府进行奖励,同时对相关单位扣除10%的保洁费作为质量保证金,在经济处罚的同时还要追究单位领导责任。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