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镇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2000017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镇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5
页码: 299-303
摘要: 本章记述了2000年—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各镇村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镇村建设 城市建设 吉州区

内容

第一节 小城镇建设
  吉州区十分重视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全面规范小城镇建设,精心打造卫星城镇的总体目标,自2000年以来,全面推进“八个一和九个一”工程。八个一:即一支规划管理队伍、一个总体规划、一支环卫城管队伍、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小花园(小广场)、一个农民住宅小区、一个垃圾填埋场、一条硬化、美化、绿化、亮化的街道;九个一:即一个客运站、一所公办幼儿园、一个卫生院、一个自来水厂、一套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一处绿地公园、一条商贸街、一个产业聚集区、一个健身广场。上述“八个一和九个一”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对提高城镇化率、增强小城镇内涵、提升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决战“两区”战略目标以及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塘镇
  规划目标 以打造“功能强、产业壮、环境美、人气旺”的新长塘为目标,实现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2006年,长塘镇新镇区建设启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2007年完成了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编制,2010年列入省级示范镇后,对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进行了修编,相继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全镇村庄规划编制率达45%。
  城镇建设 截至2012年底,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约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达0.9亿元。2009年完成了镇行政中心、农贸市场的迁建,镇区“三纵四横”的规划道路网络形成,天然气管道已铺设到镇区。2011年,投资2600多万元的长塘商业街建成营业;占地面积约7公顷的6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使用;投资300万元对镇区318栋、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了庐陵建筑风格立面改造。镇区形成了集行政服务区、商业贸易区、居民住宅区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了产业集聚的进程,2008年引进吉安城北汽车4S城落户,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标致、上海大众等一批品牌汽车4S店已进驻汽车城。
  城镇管理 组建长塘镇城管中队和长塘镇环卫所,小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2012年6月,长塘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18亿元,城镇化率26.87%,镇区人口达10339人,建成区面积1.37平方千米,自来水普及率91%,镇区绿化率38%,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100%。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13.4平方米,镇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1.9平方米。
  樟山镇
  规划目标 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的中心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2007年完成了《吉州区樟山镇总体规划(2007~2020)》编制,2010年被列入吉安市重点镇后,对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完成了镇行政中心及文化广场等主要地段的控制性详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80%。2012年,对樟山新区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樟山镇15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已经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达到“四图一书”要求(现状图、村域总体规划图、中心村规划图、村庄道路绿地系统图和说明书)。
  城镇建设 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2000年以来,共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4500余万元,其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50万元。完成了新区建设用地13.33公顷土方平整和排水、排污管网等市政管线埋设;启动小城镇路网建设,完成一期规划一路、二路、三路总长1299.8米的规划道路建设;按集体土地运行模式,镇区内启动农民自建房,100余户通过公开竞价取得了小城镇建房权,并已基本建成;总投资403万元,总建筑面积3888平方米的镇综合服务大楼交付使用;樟山镇小城镇建成面积0.6平方千米,建成区人口24471人,城镇化率15.3%,镇区绿化率40%,自来水普及率94%,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100%。镇里引资项目,樟山加油站、南键、金林粮油食品加工厂以及龙海机动车驾驶技术有限公司等项目已陆续建成投产;金牛广场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已在动工建设。
  城镇管理 加大小城镇公共服务管理。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城镇管理理事会,组建了城管中队和环卫所。2011年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座,设有20个垃圾桶,配有3辆垃圾车,镇区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镇容镇貌和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善。
  兴桥镇
  规划目标 围绕“三强两创”目标(建设旅游休闲强镇、商贸服务强镇、农业产业强镇;在挖掘文化底蕴、塑造建筑风格上创特色,在体现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上创特色),2011年,兴桥镇对2011~2030年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远期规划面积为3.60平方千米,近期规划面积为1.14平方千米。规划修编注重与城南专业市场、井冈山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建设相结合,突出兴桥特色,将城镇发展性质定位为:以旅游休闲,现代农业为主导的吉泰走廊重点示范镇、国家级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和城南专业市场的服务基地。
  城镇建设 立足完善城区配套服务功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投入。先后打通了进镇区的3个主要交通要口,拉通了老街与新街的4条出入通车道,接通了城关自来水网,实现镇街单位及居民自来水全覆盖。安装了路灯18盏,在镇街两旁铺设了人行彩砖1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铺设排污管道2100米,做到污、雨水分流。投入800多万元兴建兴桥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被评为省级先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扩建了镇卫生院住院部,提升了镇医疗服务水平。兴建了镇中心小学寄宿大楼,改善了中心小学师生教学条件。截至2012年9月完成新镇区规划区19.07公顷征地、确权工作;完成新街庐陵风格立面改造和所有12栋店面店招622.13平方米的上墙、点验工作;完成老街区庐陵风格立面改造,已统一所有阳台铝合金,建成铝合金面积达1164平方米,灰色墙面6931.34平方米,白色墙面6182.63平方米,斜板顶364平方米,马头墙184座,房屋改造76栋。
  立足集聚城镇人气,在培育特色产业上大推动。充分发挥镇境内草山草坡多、水资源好等养殖资源丰富的优势,先后引进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牛牛乳业、思倍得屠宰场和北京远大的禽蛋养殖场等农业企业,做强生态畜牧业。挖掘潜能,打造特色旅游业。利用钓源古村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AAA景区的优势,不断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邀请了中央、省、市电视台,《省旅游宝典》等媒体记者前来进行品牌宣传,提高了钓源景区的品位和知名度,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了开放型经济水平。借助区工业园平台,想方设法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率高、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落户。先后引进了中力科技、福陵化工、昆仑新型建材、振源纯净水、鸿源酒精、恒丰液化气站、金庐陵绿色食品、鑫鑫汽车服务、新厦电子、追日生态、裕明粮油、吉多粮油等20多家企业落户,有效提升了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城镇管理 组建一支城管专业队伍,全天候负责街道的车辆停放及规范业主占道经营行为,确保街道的有序畅通。成立镇环卫所,聘请一批保洁人员,每天定点定时清运居民生活垃圾,确保街道环境干净整洁。建成垃圾中转站1座,果壳箱40个,镇区垃圾清运车1辆。规范镇街店面广告牌统一规格、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安装。制订了《兴桥镇整治农民违章建房实施办法》。
  曲濑镇
  规划目标 曲濑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撤地设市以前,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只有0.23平方千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设施匮乏。2000年以后,小城镇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建成区面积达到0.44平方千米,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05年编制了《吉州区曲濑乡集镇总体规划(2005~2020)》,总规划面积为1.3平方千米。完成了12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编制,所有规划编制成果,都达到了“四图一书”要求。
  城镇建设 2003年,曲濑广场建成,广场面积约67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砖2000平方米,为集镇居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铺设自来水管网4000米,实现了集镇范围内全面、自动供水;投资2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功能齐全的新市场;完成了集镇育才路、万硕路改造及下水管网铺设;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垃圾中转压缩站,临街增设垃圾桶20只。
  2007年,进行集镇居民点建设试点,募集社会资金800万元,以市场为中心,建成商住楼60多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2009年,曲濑大桥建成通车。2011年,对镇广场两侧及临街建筑进行庐陵风格的立面改造。2012年,曲濑镇综合服务楼开工建设,占地0.09公顷,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城镇管理 组建一支7人的城管环卫队伍,全面负责街面的环境治理、交通秩序。建成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垃圾中转站1座、街面垃圾桶20个。
  第二节 乡村建设
  2006年以来,吉州区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和乡风美“五美”要求,围绕创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目标,以发展生产、富裕农民为核心,以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和整村推进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普及”(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房、改环境,普及沼气、普及太阳能、普及有线电视、普及电话)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村落社区建设为落脚点,强化组织领导,科学进行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动群众,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推进。2006~2012年,全区已建成189个新农村建设点,涉及农户7939户,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397万元,各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居优美村”的目标,打造了一批旧村改造型、新村建设型、产业发展型、田园风光型、生态旅游型等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点。
  旧村改造型的兴桥镇水口村
  水口村位于赣粤高速公路吉福公路旁,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村总户数56户,人口218人,党员7人,耕地面积32.53公顷,养殖水面面积约3.73公顷,山林80公顷,人均收入4612元。2006年,列入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8年,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按照生态园林、山水村庄规划建设要求,以“三清六改四普及”为切入点,大力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硬化通村干道1250米,硬化巷道及场地4500平方米,拆除破烂房舍31栋,茅厕13座,粉刷房屋墙面2460平方米。全村农户都安装了电话,接通了有线电视,全面完成改水改厕,兴建沼气池39座,人畜分离牛舍10间,平整荒乱空地3000平方米,植树300多株。建立了宣传文化长廊、宣传栏、公开栏;祠堂装饰一新,内设广播室、图书阅览室和农民学校。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篮球场,2处休闲健身场所,1个标准化卫生室和计生服务中心。发展“一村一品”,依托江西牛牛乳业有限公司,成立秀江奶牛产业协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奶牛产业,基地养奶牛50头,村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该村被省妇联授予全省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点,2006年获全省整治建设先进自然村,2008年获全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二等奖。
  新村建设型的长塘镇社上村
  社上村毗邻长塘镇政府行政中心,全村有176户677人。社上老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晴天旱雨天涝,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2007年,该村进行了整体搬迁。2008年,对先期入住的90户开展了新农村建设。2009年,对第二批入住的社上村三组进行了完善。2010年,被列入省批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点。2011年10月,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参观点,受到与会代表和领导的赞誉和肯定。2011年,被评为天翼3G杯第二届江西百佳优美村庄。
  基础建设 投入300多万元,全面启动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农民新居135栋;新修水泥路2800米,硬化巷道2500米;铺设排污管道3600米;建水冲式公厕2座,垃圾分类房1座;100%农户用上自来水,75%农户用上洁净能源;全村植树1万多棵,绿化面积1万余平方米。村民实现“住漂亮房、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卫生厕、燃洁净能、居美环境”的目标。村里建有村部社区大楼,内设卫生室、农家书屋、活动室、阅览室等;建农民休闲活动场所1处,并配备了健身器材;建宣传栏1个、宣传牌2个、牌坊1座。
  建立机制 党建及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制作上墙;形成了定期打扫卫生、处理垃圾的环卫运行管理制度。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和禁赌协会,制订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规民约、绿化管理等多项规章管理制度。开展了“文明信用户”评比活动和廉政文化进农村等活动。
  产业发展型的白塘街道石溪头村
  石溪头村位于城郊东北部,井冈山大桥下游10公里处,赣江西岸。有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共136户458人。全村耕地甚少,林地面积9.33公顷。2006年,该村列为省批新农村建设点。2008年,列入市级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并获江西省第二届文明村镇称号,2009年获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综合示范点称号,2011年获天翼3G杯第二届江西百佳优美村庄称号。
  基础建设 为改善村民住房条件,村委会为村民规划设计了一个别墅新区,别墅区房屋统一户型,统一样式,统一面积,统一打好建房基础。拆除破旧房屋7572平方米,平整空地4000平方米;并投入20万元,进行别墅区内管网安装、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已建3层农民别墅4排27栋。村里建有滨江休闲广场,占地面积1.15公顷,栽种树木花卉2000多棵,加之几颗上百年的大樟树,将广场置于绿草茵茵,群树环抱之中。全村有700平方米综合大楼一座,内设有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民事帮办点、党员学习活动室、计生服务站、农家书屋、纠纷调处室、综治室等。
  发展经济 为大力培育产业经济,依托靠近区工业园区的优势,整合村民手中的征地款,变“死钱”为“活钱”,投资建造村级“创业园”。该园占地面积2.3公顷,园中有厂房3栋、员工住房1栋、办公楼1栋、停车场1个。村委会注册成立了吉安市富溪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成功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江西吉安佰联皮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投资600多万元的吉安市艾洁环保清洗有限公司。依托临近赣江的优势,大力发展沙石产业,先后引进3家企业开采沙石资源,总投资700多万元,为村里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解决2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村里还整合别墅新区旁边32亩自留地,建立1个无公害蔬菜和葡萄种植基地,为村民年均增收300元以上。
  民主管理 村综合大楼旁建有两块长25米、高2.5米的宣传栏,村委会定期公布村务、党务、财务等内容。为使村民更好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村里制定和完善了董事会章程及《村民议事规划》、《卫生管理制度》等各项村规民约。村办公司的管理,由村民选举产生董事会,制定董事会章程,实行民主理财,公司盈利资金的80%分配给各村民股东,20%留做村委会用于公益事业。
  田园风光型的兴桥镇良源郭陂村
  郭陂村位于兴桥镇东端,全村有46户170人,其中劳动力105人。耕地面积20.13公顷,养殖水面60亩,山林面积14.33公顷。2008年,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2009年,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点、市级先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基础建设 拆除不符合规划的建筑和影响美观的建筑1800平方米,拆除旧房、舍屋、栏厕14栋共1200平方米,90%的村民住上了干净、整齐的新砖房;全面完成改水、改厕、改路任务,建沼气池21座,硬化环村主干道1400米,巷道2610米,沟渠960米。建垃圾池3个,垃圾焚烧炉1座,水冲式公厕1座。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由老党员以及声望较高的人组成卫生监督小组,定期组织整治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五乱”现象。栽种铁树、垂柳、香樟、杜英、小叶女贞、杜鹃、柳树、桂花等大小树苗16000多棵。建立宣传长廊1处、农民文化书屋1个、室外活动场所1个、篮球场1个。同时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邻里间矛盾减少,人际关系融洽,村风民风大为改善。
  特色经济 发挥郭陂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抓好农民种植蔬菜技术的培训,指导农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有特色、经济效益好的蔬菜品种,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使蔬菜生产成为村民增收的主渠道。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区内外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田园风光型的长塘镇案前冻溪头村
  冻溪头村位于赣粤高速公路吉安城北大道出口向南约3公里处。村依山面水,绿树成荫,全村有70户360人,山林面积133.33公顷,耕地面积46.67公顷。一座蓄水量达15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四座蓄水量均达4万立方米的小山塘以及星罗棋布于村旁、田间的水塘。村文化底蕴深厚,有古朴的明清建筑,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巷道,精雕细刻的门廊。生态环境优美,村内有樟树100多株。2007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同年,被评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优美村庄”。
  基础建设 2007年,在挂点部门和村民理事会的指导帮助下,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筹资金20万元,共投工投劳3000个,积极开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栏)建设,拆除土坯厕、空心房、危房24座,改水、改厕完成98%。建沼气12座,修主干道2200米、巷道4650平方米、绿化环境植树200株。经过整治后,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实现了“走平坦路、喝洁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清洁能”的目标。
  特色经济 村里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西瓜。通过种瓜能人的带动,已形成家家种瓜的“种瓜村”,人均年收入达4870元,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生态旅游型的兴桥镇钓源村
  钓源村距吉安中心城区18公里。全村有:6个自然村(庄山村、渭溪村、高家村、张家山村、门楼下村、太福源村)、9个村小组、216户876人,有中共党员25名;耕地面积138.67公顷。自然生态环境秀美。2006年、2007年,钓源庄山、渭溪两村先后被列入省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9年,钓源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区;2010年,钓源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结合钓源旅游总体规划,聘请建设部门选址规划,抓好基础设施改造,以“三清三改”为抓手,着力改变庄山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依托旅游业,为村民搭建一个致富平台,鼓励村民办农村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促进农民增收。2006年,庄山村投入建设资金25.1万元,其中,群众投资投劳20.1万元,铺设游步道3600平方米,拆除旧房4幢110平方米,建公厕3座,建垃圾池4处,平整地面6666.7平方米,安装有线电视156户,设立文化宣传长廊32平方米。2007年,渭溪村完成主干道硬化1290米,巷道硬化3600米,单户型改水16户,拆除烂舍旧屋13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出处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吉安市吉州区志(2000~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2000年8月,下限断至2012年12月,分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民族、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邮政通信等36个篇目及附录,详细记述了吉安区建区12年来的发展变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吉安市吉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