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红壤开发治理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3644
颗粒名称: 丘陵红壤开发治理研究
分类号: S156.6
页数: 1
摘要: 撰写了《吉泰盆地农业自然资源科学考察报告》和《泰和县综合农业区研究报告》。在完成了吉泰盆地宏观科学考察与微观开发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1983年中科院与江西省科委、吉安行署共同确定在泰和县灌溪乡千烟洲3062. 5亩丘陵荒山上进行开发治理试验工作。创立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与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的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模式。试验区生态发生根本变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国内大部分省(市)也都派出人员参观考察过千烟洲试验区。
关键词: 红壤 土壤改良

内容

1980〜1982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查队用3年时间对吉安地区吉泰盆地农业资源和泰和县综合农业区划进行了综合考查研究。撰写了《吉泰盆地农业自然资源科学考察报告》和《泰和县综合农业区研究报告》。在完成了吉泰盆地宏观科学考察与微观开发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1983年中科院与江西省科委、吉安行署共同确定在泰和县灌溪乡千烟洲3062. 5亩丘陵荒山上进行开发治理试验工作。创立了“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与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的千烟洲红壤丘陵开发模式。试验区生态发生根本变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至2000年,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色列、荷兰、新西兰等国际友人和同行共计35批270人次参观、考察、访问过千烟洲试验区。国内大部分省(市)也都派出人员参观考察过千烟洲试验区。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