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3月,吉安地区科学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地区科委)成立,定编2人,与地区科普工作委员会、吉安科学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行署专员于锦文兼任科委主任。
1961年4月,地区科委与地区文教办公室合署办公,保留地区科委机构名称,定编4人。同年11 月,撤销地区科委,其工作移交地区文教处管理。
1963年,恢复地区科委,同年10月与地区文教处合署办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地区科委机构瘫痪,人员下放,科技管理工作中断。
1968年,撤销地区科委,吉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成立科技组,行使科委管理职能。1971年,撤销“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科技组,成立地区计划委员会科技组(简称计委科技组),行使科委职能。
1978年1月,吉安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重新成立,1980年定编17人,内设机构3个。
1989年,地区科委设办公室、科技计划科、成果管理科、科技管理科。:1990年,增设科技扶贫办公室,事业定编3人,1996年撤销。
1997年8月,中共吉安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地区科委派驻纪检组组长。
截至2000年,地区科委定编17人,其中行政编制15人、工勤编制2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科技计划科、.成果管理科、科技管理科(含科技扶贫办公室)O地区科委负责制定全区推进科技进步的措施,科技发展战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促进科技进步拟定法规和措施;负责全区科技计划的制定、申报、管理;科技成果的验收、鉴定、奖励和引进,专利技术引进及技术市场的管理;境内外、国内外科技的协作、交流、技术人才的引进及进出口技术贸易工作; 会同人事部门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的评定、审批和人才推荐;指导全区各县(市)科委及全区科研所的业务工作和科技三项费的管理;协助国家科委、省科委抓好井冈山的科技扶贫工作。
地区科委直属机构有:吉安地区科学技术情报所、吉安地区轻化科研所、吉安地区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吉安地区技术市场开发中心、吉安地区专利事务所。
县(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年3月以后,全区各县(市)相继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科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 各县(市)科委均被取消,科技工作由各地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内设的科技组负责。“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恢复和健全了县(市)科委,配备了专职干部,负责科技工作。截至2000年底,全区共有县(市)科委13个,定编121员,实有人员118人。
基层科技管理机构1970年始,区内公社逐渐建立科技领导小组,有条件的公社建立农科所,大队建立科研组,由一名公社和大队干部分管科技工作。1989年,区内四县一市设立科技副乡(镇)长,分管乡(镇)的科学技术工作。1992年各县(市)逐步配齐科技副乡(镇)长。科技副乡(镇)长由地区派遣或县(市)从政府机关、 企事业单位选派懂科技、有能力的干部担任,促进了全区乡(镇)尤其是农村的科技发展与普及,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知识。
地直单位科技管理机构吉安地区农业局、林业局、经济管理委员会、广播电视局、卫生局、水电局、井冈山师院和井冈山医专等单位都设有技术科、科教科或科研处。主要负责本系统的科技教育管理课题申报、科研计划和科技奖励等工作。
吉安地区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1983年10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省吉泰盆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试验研究中心成立,隶属吉安地区行署、江西省科委双重领导。1986年6月,更名为吉安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治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地区资源开发办),隶属关系不变,技术、业务委托地区科委领导。
1988年5月,经行署批准,地区资源开发办正式隶属地区科委领导。1996年9月,地区资源开发办更名为吉安地区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定编10人,隶属关系不变。截至2000年,地区山江湖办公室定编10人,实有工作人员7人。
第二节研究机构境内设立科研机构始于1921年。当时永丰县政府在衙侧设农林试验场。1929年,江西省水利厅在吉安设水文观测站,除进行水文观测外,还进行气温、降水等气象观测。1935年,江西省农业院在吉安设立吉安中心苗圃。1939年又分别设立吉安棉麦试验场(1956年易名吉安专区农业试验站),泰和耕牛改良场,吉安园艺试验场,万安农场、种猪场、种禽场、乳牛场,新干三湖果树场、养蜂场等,主要从事农作物品种、林业苗木、家禽家畜良种的选育、引种和推广。
地属科研机构1958年,成立吉安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和吉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文化大革命”前期,全区科研所工作一度停顿c 1972 ~ 1978年,全区科研机构发展较快,地区新成立了畜牧兽医研究所、水产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医学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计量测试所、腐殖酸应用研究所8所科研所。1978年地区共有10所科研所,职工总人数514人,其中科研人员84人。
1984年7月2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全省独立科研机构建制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经调整后,吉安地区有农业科研所、林业科研所、科技情报研究所、农业机械科研所、轻化科研所5所独立科研机构,归口地区科委和地区相关委、局双重领导,经费由科委统一下拨。地区水产研究所改为水产站,与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牧兽医良种场均改制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进行技术示范和推广,归口农业局管理。医学研究所、生物制品研究所归口地区卫生局,环境保护研究所归口环保局,计量测试所归口经贸委管理。
至2000年,地区5所独立科研机构共有职工483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 72人;4个(畜牧兽医、水产、医学、环境保护研究所已改制)地直部门管理科研机构,共有职工170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3人,初级职称40人;4个科技示范推广场(地区农作物良种场、地区园艺场、地区畜禽良种场、地区水产场),有职工2力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7人。
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吉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是1939年江西省农业院设立的吉安棉麦试验场。当时有科技人员12人,主要从事水稻、小麦引种、试种、推广。新中国建立后,改称吉安县良种场。1956年易名为吉安专区农业试验站,设5个专业组,有职工270人,其中技术人员15人,隶属专区农业局。1958年更名为吉安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由生产型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型转型。内设办公室、 生产办公室、作物系、园艺系、畜牧兽医系。1962年更名为良种场,科研一度停顿,次年3月恢复农科所。 1966年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文化大革命”时,农科所机构尚存,但人员下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散失,科研工作停顿。1978年4月更名为吉安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设作物、土肥、植保、 情报资料、技术开发、生产等科室,科研工作逐渐恢复发展。2000年全所共有职工208人,其中科技人员 36人(高级农艺师6人,农艺师12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人员18人)耕地710亩,其中试验用地100亩。
地区农科所以研究水稻为主,兼顾研究油茶、大豆、花生、甘蔗、养麦等经济作物;以引进选育良种为重点,同时开展栽培、植保、土肥等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采用培育、引进、鉴定、示范推广措施,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等农业技术服务。主要科研工作有:收集、整理、保存农家水稻品种1000余份,为水稻育种提供“基因”库。对水稻、大豆、花生、油茶、甘蔗、棉花、黄麻等全区主要农作物进行良种选育、引种、 鉴定、示范和推广。对水稻螟虫危害研究、二化螟生命表的研究、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褐稻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及在预报中的应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低产田的改造、试验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红壤结板田空位试验和改良研究。负责全省养麦、蚕豌豆品种种源库的整理保存。 推动全区水稻品种大更新:1962 - 1970年,以广场矮、珍珠矮、江矮早等高产抗倒矮秆品种替代原高秆品种,增产60%以上;1974年以后,在全区推广“威优”、“汕优”、“协优”等杂交水稻及其配套种植技术, 产量增幅30%以上。
至2000年,全所发表论文152篇,取得科技成果奖45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我国褐稻飞虱迁飞规律的阐明及其在预测报中的应用”,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2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四等奖11项。
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其前身是1935年江西省农业院在吉安青塘城(现白塘乡)设立的吉安中心苗圃和1936年在吉安青原山附设的示范林场。1945年,吉安中心苗圃迁入青原山示范林场同时更名为江西省农业院青原山示范林场。1949年10月改称吉安林场。1954年吉安行署将吉安林场接壤的原吉安、吉水两县部分山地划入吉安林场,规模扩大至22. 3万亩。1956年7月划出9.7万亩设立东华林场, 归吉水县管辖。1958年8月,建立专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将吉安林场更名为吉安专区试验林场,隶属林科所。专区林科所内设办公室、森林经营系、森林保护系、森林利用系。
1966年后更名为井冈山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林科所科研工作停止。1979年 8月更名为吉安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该所占地5.1万亩。2000年有干部、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共211 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27人,技术员14人。内设办公室、科研教育科、生产监察科、试验林场(林地4. 18万亩)和天然冰片厂。主要从事林业科研、营林、林化和花卉苗木等生产。
吉安地区林科所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进行林木速生丰产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主伐方式和天然更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营造了杉木、马尾松速生丰产试验林。70 - 80年代初,主要从事林木优良品种的引种和繁育、用材林速生丰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湿地松引种和母树林营造技术研究及推广,为全区大面积营造湿地松起了推动作用。1946年引种,1947年育苗,1948年移栽的美国湿地松,到2000年全区推广到400万亩。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开展了樟树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的研究,首次在吉水县发现富含天然右旋龙脑的龙脑樟,同时进行了无性抨插繁育、矮林作业及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将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1986年建立了龙脑樟繁育基地和原料林生产基地, 1997年建成天然冰片厂,直接从龙脑樟树叶中提取“右旋龙脑”。
至2000年,全所共获科技奖励21项,其中获林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 项,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2项,省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地区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地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75年吉安地区科学技术情报交流站成立,隶属地区计委科技组。 1978年更名为吉安地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隶属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1984年更名为吉安地区科学技术情报所,内设办公室、信息室、手段室、技术开发室,编制20人。2000年职工总数1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4人。
主要工作任务:针对地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收集、整理、加工、积累、传播国内外科技情报和信息资料,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农业开发提供技术市场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服务,为社会提供文献资料借阅(存藏资料书刊约7万册)、信息开发、交流、科技翻译、情报调研等。1996年,与省科技情报所及兄弟地区情报所共同组建江西省科技信息网络及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先进、可靠的NT网络平台和高级人才、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计划等本地网络数据库查询系统。通过与Internet互联,实现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为全区开展全方位的计算机网络服务:(1)中国专利文献、国内国际信息联机检索。(2)国内、外工商企业产品查询;国内外技术、设备的引进。(3)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旅游、招商信息,国际互联网上寻医问药,本地特色新产品供求信息。(4)网页制作,微机网络工程建设,收发国内外电子邮件‘Internet基础培训。
至2000年该所承担各种调研和研究课题18项,承担工程及服务项目12项。获江西省科技情报(信息)系统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江西省科技情报调研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地区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I960年成立,隶属原吉安专区农业机械处,1961年撤销。1972年2月恢复并更名为井冈山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隶属地区重工业局。1980年2月更名为吉安地区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同年3月更名为吉安地区机械科学研究所。1985年10月更名为吉安地区机电科学技术研究所。1997年12月恢复吉安地区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与吉安地区机电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定编35人。2000年职工总数26人,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1人。
该所研究内容:水田农业机械成套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设备,耕整、插秧、收获、排灌、碾米、榨油等机械。至2000年,共实施了 43个研究课题,取得科技成果48项,发表学术论文48篇,调研报告12 篇。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新产品二等奖2项、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2项。
地区轻化科学技术研究所位于吉安县敦厚镇。其前身是1976年5月成立的吉安县腐殖酸应用研究所,1979年更名为井冈山地区腐殖酸应用研究所,隶属地区科委。:1983年9月更名为吉安地区科学技术研究所。1985年12月更名为吉安地区轻化科学技术研究所。内设办公室、科研室及中试车间。 2000年,全所定编40人,在职职工2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5人。
该所主要从事林产化工、天然药化资源的开发研究;黏合剂、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主要可供技术:双乙酸钠防霉保鲜剂、OPE柑橘保鲜剂、OW型纸箱上光防潮剂、原醋酸乙烯白乳胶、乙-丙共聚乳胶、MDB改性酚醛树脂、菇烯酚醛树脂等生产技术。主要产品:低克比服醛胶、低毒酚醛树脂、冷压胶、 竹木上光胶、低毒刨花板胶等。
历年来,该所完成省、地级科研课题26项,发表论文30篇。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向省内、外转让技术8项(次人县(市)科研机构1959年后,区内相继建立了吉安洁水、峡江、新干、永丰漆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莲花佇冈等 12个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和井冈山、武功山、横龙、金坪、东固山等5个动植物研究园,1961年先后撤销。
1972 - 1978年,全区14个县(市)陆续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水稻、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引种、选育、提纯复壮,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保护等。 其间除井冈山、吉安市外,其他12个县都恢复了林业科学研究所,还成立了遂川县汤湖地热研究所、永丰县油茶研究所、新干县橘棉研究所、安福县棉花研究所。至1978年共有30所县属科研所,职工总数达 927人,其中科技人员106人。1984年科研所调整以后,吉安市保留菜科所,永丰县、新干县、吉水县、万安县、永新县、宁冈县、井冈山市保留农科所,吉安县、安福县、宁冈县、遂川县保留林科所,永丰县保留了油茶科研所,新干县保留桔科所,吉安县保留古陶瓷研究所。保留的县属科研所改制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县(市)属其他科研所停办、合并或转轨。至2000年,全区县属科研机构15所,共有职工60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3人,初级职称59人。
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该试验站位于泰和县灌溪乡。:1983年,由吉安地区和泰和县抽调科技人员组成千烟洲试验区筹备小组。是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南方山区考察组、吉安地区行署、泰和县人民政府抽调专家、 科技人员,组成千烟洲试点规划小组。1985年,列为江西省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10个试验基地之一。 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以下简称千烟洲试验站),隶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中科院和地方共建共管的高层次科研机构,也是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基本站之一。2000年全站有23人,固定编制人员11人、流动科研人员12人,其中院士 2人,博士后2人、博士 4人、硕士 1人;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 4人。
试验站以“中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为研究方向,设置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农业经济学和农艺学等学科。
主要研究内容:(1)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2)红壤丘陵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研究;(3)亚热带丘陵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4)农业资源与乡村经济发展研究;(5)资源科学方法论。
主要工作:(1)长期观测项目,常规气象观测、物候观测和小气候梯度观测;生物生量观测;土壤理化性状观测;水文与水质观测;人口、土地利用等社会经济活动监测。(2)长期试验项目,植被封育与天然替定位试验;不同树种、草种、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试验;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试验,植物营养与施肥定位试验等。(3)示范研究项目:“林-果-经”、“林-牧-粮”、“畜-沼-果”复合经营模式,以及旱坡地保护性耕作和“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试验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江西赣江制药厂、红声器材厂、国营834厂、818厂、江西第二机床厂等省驻地区大中型企业都设有厂属科研所,结合本厂生产需要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试制和推广。赣新电视有限公司、江西电线电缆总厂、江西油泵厂、井冈山纺织厂等地属工业企业设有技术开发部(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科,负责本企业的技术开发、推广和技术改造。
农村科技网1970年以后,全区逐渐建立和健全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公社建立科技领导小组,由一名副书记(副主任)主管科技工作。有条件的公社建立农科所,大队建立科研组,由一名大队干部主管科技工作;生产队建立三结合实验小组,由干部、老农、知识青年组成,生产队副队长担任组长。逐步形成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科学实验网。1984年以后,全区各县(市)逐渐转建由县(市)农技推广中心 (农技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乡(镇)农技站、村农技员(科技副主任)组成的农村科技推广网。第三节服务机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1975年成立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1980〜1997年,井冈山市、吉水县成立了科技情报所,万安县、泰和县、吉安县、吉安市、永新县、安福县成立科技情报站。为工农业生产、经济实体提供科技信息交流、技术开发、咨询服务。
1984年成立吉安地区计算中心,编制6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主要从事工程计算、预决算、程序设计、计算机培训等,隶属地区科委,1992年撤销。1985年成立吉安地区技术市场开发中心,编制5 人,隶属地区科委,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咨询、转让、服务等,全区13个县(市)相继成立县(市)技术市场开发中心,隶属县(市)科委。1993年成立吉安地区专利事务所,隶属地区科委,职工2人,负责全区专利技术代理和专利技术的交易、转让、服务等。
2000年,地区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市场开发中心及专利事务所共有职工26人,其中高级职称4 人。县属科技服务机构8个,共有职工2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0人。
气象服务机构吉安地区气象局1929年8月江西省水利厅建立吉安水文观测站。除观测水文外,开始进行气温、 降水等气象观测,1936年又增加气压、蒸发量、风向风力等观测项目。1937年8月,吉安水文站改为三等测候所,1939年1月改为二等测候所,1949年1月又改为水文站,同年5月停测。1949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水利局将吉安水文站恢复为代办水文站,后仍改为吉安水文站。
1951年8月1日建立吉安气象站,为吉安军分区建制,业务上归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司令部气象管理处领导。1953年12月,由军事系统转地方系统建制,由省气象科接收。1954年10月26日,中央气象局将江西省吉安气象站划为一等站。1958年9月30日,吉安气象站扩建为江西省吉安气象台。 1959年4月水文、气象机构合并,成立吉安专区水文气象总站,站址在吉安市大巷口 14号,隶属吉安行署水电处。I960年3月15日,吉安气象台更名为吉安气象服务台。同年11月12日,水文气象总站迁移到吉安市竹笋巷30号。1962年5月23日,吉安专区水文气象总站划归省水利电力厅领导。1963年 9月23日,吉安专区水文气象总站改为江西省水利电力厅水文气象局吉安分局。1968年11月6日,成立井冈山专区水文气象站。1971年3月12日,地区水文与气象机构分设,成立江西省井冈山地区气象台。1980年9月成立江西省吉安地区气象局,为县团级事业单位,受省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 1984年1月1日,改为江西省吉安地区气象台。:1985年5月29日,改为江西省吉安地区气象管理局。 1997年1月1日,复名为江西省吉安地区气象局,系省属县团级事业单位。
2000年,吉安地区气象局行政工作机构有办公室、人事科、业务科、产业科四个职能科室和气象台、 科技服务科、专业服务科三个直属机构,在职人员64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人。
吉安地区气象局管辖吉安、井冈山、吉水、峡江、新干、永丰、泰和、遂川、万安、安福、永新、宁冈等12 个县(市)气象局,共有职工132人。
吉安地区气象局主要业务有:地面气象观测,航空气象保障,气象情报传输,雷达观测,天气预报,气候分析与评价,自然灾害调查,气象计算机网络管理,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气候资料服务及全区气象台站管理等。
吉安地区气象局主管区内的气象工作,以农业服务为重点,围绕本地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各种形式的气象科技服务;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建立分工明确、形式多样的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完善以气象部门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促进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吉安地区气象事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但发展很缓慢。新中国建立后,才真正获得发展,到 1960年完全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地区有台、县县有站”的布网目标。“文化大革命”期间,事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吉安地区气象事业发展迅速。
县(市)气象台、站1936年,莲花、吉水、峡江、宁冈4县建立雨量站,前3县雨量站工作近1年、宁冈县雨量站工作不到2年后均撤销。1937年1月,泰和县设置雨量站。1938年1月,遂川县砂子岭机场设立航空气象观测业务,1948年底停测。1942年11月1日,在泰和测候所基础上成立江西省气象台,5 月改为泰和气象台。1946年7月,吉安凤凰坏农艺试验场建立测候所。1951年1月,成立遂川气象站, 此后,各县相继建立气候站。1959年2月,在吉安县凤凰吁成立江西省吉安专区农业气象试验站,1960 年1月,在凤凰坏建立吉安县气象站,1961年12月撤销。1960年12月,吉安专区农业气象站与泰和石山农业水文试验站、吉安禾埠灌溉试验站合并,成立吉安专区农业水文气象试验站,1962年5月撤销。 1978年1月,建立吉安县气象站。至此,全区各县(市)均设有气象机构。1981年初,建立吉安、井冈山黄洋界2个气象雷达站,分别于1992年、1987年停止观测。2000年,全区有国家气象台站13个。
乡(镇)气象哨组1958年全区建立气象哨230个。1959年气象哨发展到268个,气象组1137个, 队伍达数千人。I960年只剩气象哨178个,气象组391个:培训公社哨气象员290人,水库哨气象员47 人。1964年4〜5月吉水县建立公社、水库哨37个,井冈山在厦坪农科所建立了气象哨。1965年前5 个月全区又发展气象哨20个。但到了 1966年,气象哨组基本停止工作。
70年代,一些县、社、队又自办气象哨。最早的是1970年3月新干县鸡峰公社阳团大队上海知识青年办的阳团气象哨。随后又有井冈山公社小通大队、万安县弹前公社、峡江县仁和公社的上海知识青年先后办起了气象哨。小通气象哨成绩突岀,成为全省先进典型。1976年全区气象哨发展到64个。这批气象哨观测项目有气温、湿度、降水、风向风速,少数哨还有气压、日照、蒸发观测、简记天气现象,制作、 传递天气预报,有的哨还开展了科学试验。1978年3月,泰和县禾市公社气象哨、新干县潭丘大队气象哨、井冈山大井气象哨被省气象局评为全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
1981年5月,全区对已巩固的30个气象哨进行了调整。重点哨有15个,一般哨15个,气象系统取消民办公助之后,全部停止活动。
1986年后,气象哨又开始发展,遂川县五斗江林场建立森林防火气象哨,五指峰林场、云岭林场建立专业气象哨,堆子前乡、西城林科所建立金橘园气象哨。1988年,万安县在谷中林场建林业气象哨。 1989年,安福县洲湖乡农民企业赣英红壤开发公司办起了个体气象哨。
专业气象站1959年,因吉安民航机场需要,在吉安飞机场内建立民航哨。1961年移交省民航局, 并扩建为吉安民航气象站。1978年底随机场关闭而撤销。1974年,泰和空军机场建立气象台。1977年水利部门建立泰和老云盘水库气象站。1981年建立永新枫渡电站气象站。:1984年建立泰和千烟洲气象站。1987年建立安福坳上林场气象站。以上专业气象站,仪器设备齐全,各配有2名以上专业人员, 每日观测3次,资料完整。
水文服务机构吉安地区水文分局吉安水文观测站于1929年设立,1938年改为吉安测候所,1947年9月改称吉安水文站,1949年5月停办,同年12月,恢复吉安水文站。1952年3月,江西省农业厅水利局评定吉安水文站为二等水文站(中心站),军分区管理水文站业务和经费核拨工作。1953年初,改为吉安一等水文站。1956年7月,省水利厅水文总站成立,吉安一等水文站更名为江西省水利厅水文总站吉安分站, 吉安水文站属吉安分站下属单位。该站属国家重点水文站,担负着赣江中游流域面积56223平方公里的水情报汛和防汛测报任务。
1959年4月,水文、气象机构合并,成立吉安专区水文气象总站,隶属吉安行署水电处。1963年9月,改称江西省水利电力厅水文气象局吉安分局。
1968年11月,成立井冈山专区水文气象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专、县(市)水文气象台、站下放当地专、县(市)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1年3月,水文气象机构分设,成立井冈山地区水文站革命领导小组,属地区水电局领导。
1980年1月,地、县(市)管理的基层水文站和雨量站统一归属省水利厅领导,由省水利水文总站具体管理,地(市)水文站为省水利厅派出机构。:1989年1月定为副处级事业单位,1991年2月吉安地区水文站更名为江西省水利厅吉安地区水文分局,1994年3月增挂吉安地区水环境监测中心牌子。2000 年有干部职工14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人。
基层水文站水文基本站网1929年,江西水利厅在赣江主流始设立吉安水文观测站,开始观测水位。1940年设安福、富田、潇沧、梅坡等水文站。1947年设吉水、永阳两站。
1949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水利局恢复吉安站,1951年5月至1953年,先后增建天河、遂川、白土街、马家洲、渡头、固江、新田、棉津、夏溪等9个水文站,恢复永旧、吉水2个水文站。1953年水文站网调整,大量裁撤水文站或改级为水位站,至1954年仅保留棉津、吉安两站。
1956年,省水利厅水文总站进行第一次站网规划。全省划分水文分区,在各水文分区内,按集水面积大小以直线(集水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和区域代表(集水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下)原则布站。至 I960年,增建和恢复南溪、林坑、洋埠、栋背、窑棚、鹤洲、滁洲、千坊、峡江等一大批水文站,同时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需要,1958年布设小汇水面积站26处。
1961年10月后,省水文气象局进行了第二次站网规划,增建了葛田、石口、行洲、东固、黄沙、下坪、 毛背、烟头等水文站。
1976年,省水文总站通过中小河流水文站、汇流参数地理规律分析,提出扩大水文分区范围,制定按气候、地理景观分区,按下垫面(地形、植被、土壤、地质)条件分类,按集水面积分级布设小河站原则,增建了坪下、白云山、东固、三彩、老云盘、木口、石壁、仙坑、茅坪、彭坊、伏龙口、远泉、杏头、东谷等一大批水文站。
1980年开始进一步整顿站网,调整和撤销了部分水文站,至2000年5月全区共有17个水文站、5个水位站(其中控制站6处,即栋背、吉安、峡江、上沙兰、赛塘、新田;区域代表站5处,即滁洲、林坑、千坊、 白沙、鹤洲站;小河站5处,即仙坑、彭坊、坳下坪、毛背、杏头站;专用水文站1处,即东谷水文站;自办水位站4处,即永新、泰和、新干、遂川站;代办水位站1处,即南溪站)。雨量站由原来的308个调整到112 个代办雨量站,建成布局比较合理、项目比较齐全的水文站网。
水文情报站网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经多次规划和调整,至2000年全区建设水文情报站共43处,其中自办站14处,代办站29处。
水质监测站网1958年起,全区逐年建立天然水化学站(1985年更名为水质站),至2000年5月, 共设有水质监测站21个。
地质服务机构江西省勘探设计院吉安分院该院创建于1973年,驻在吉安县城敦厚镇庐陵大道4号,隶属江西省勘探设计院。分院有干部工人160余人,主要承担全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程地质勘察、缺水地区供水勘察、地质灾害评估等。
吉安地区地质队该队创建于1977年,驻在吉安市樟山镇宋家坊。1984年之前为吉安地区重工业局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1984年后隶属吉安地区经济贸易委员会,为独立事业法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地质科、机电科、工程队。2000年有在职职工5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人,管理人员4人,技术工人27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地质矿产技术人员5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2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技术人员5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2人)、钻探工程师2人。该队设备主要有:钻机、地形测量仪器、电法物探仪器、机械加工设备以及打印、制图等办公自动化设备。该队承担的任务主要是:为全区地质找矿服务,为全区工矿企业、乡镇规划地形测量服务,为缺水地区找水建井服务。江西省地质矿产局九0—探矿工程大队该队的前身为1950年11月在萍乡县高坑镇和平村成立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钻探总队第二队;1953年5月更名为燃料工业部钻探总队第二队;1954年8月更名为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萍乡矿务局钻探队;1955年7月更名为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八队。队部均设在萍乡县高坑镇和平村。1956年10月,队部从高坑镇和平村迁至萍乡城西郊龙骨坳。1958年7 月一二八队与中南四二七队合并,更名为江西煤田普查勘探大队。:1959年该队下属13个分队,有职工 2000余人。1960年1月更名为江西煤田地质勘探一大队。1961年1月更名为江西地质矿产局九O — 大队。1965年3月该队从萍乡迁往东乡县小璜黄龙冈;1966年7月从黄龙冈迁至莲花县坊楼乡。1967 年该队与九O七队合并。1970年10月从坊楼迁至安福县横龙乡。至1980年,全队在册职工1223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8人。1981年将地质、水文、物探267人划出改称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二探矿工程大队,全队在册职工956人。1983年改称江西省地质矿产局九O—探矿工程大队。1993年6月从安福县横龙迁回萍乡西郊龙骨坳。该队承担的任务主要是:1980年以前为水文地质普查和矿产地质普查; 198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拓了地质勘察、找水建井、水库帷幕灌浆等地质市场。1998年,该队又开拓了钻探延伸产业——桩基工程。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三大队该大队的前身为1958年3月12日在永丰县城成立的三O九队十八队,时有职工284人,隶属三机部三局三O九队。1959年4月划归华东六O八队,队名改称华东六 O八队第三队,下辖8个小队,队部仍设永丰县城。1960年3月从新疆五一九队调入三个小队,同时又分配一批退伍军人入队,队部人数倍增,建制增至14个小队。同年8月27日,队部从永丰迁往南康县城。1961年3月,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该队由14个小队缩编为8个小队。同年12 月,队部由南康县城迁往宜春县彬江镇。1962年,队伍压缩,人员精简,建制减为6个小队,人数减至480 人。1964年3月1日,队部从宜春彬江迁往兴国县城。1969年2月,队部从兴国县迁至吉安县永阳镇。 1972年1月1日,队名改称江西二六三大队。同年11月,队部从吉安县永阳迁往南昌县莲塘。1979年 3月1日,队部从莲塘迁至新干县城南建立永久基地,结束了队伍长期转战,居无定所的日子。是年10 月1日,队名改称第二机械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探局二六三大队。1983年1月,队名改称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探局二六三大队。2000年7月,二六三大队开始实行地属化管理,队名改称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三大队。该队担负的任务,1975年以前,主要是承担江西省境内区域性铀矿普查工作;从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以找铀为主向铀、金并举、综合找矿转变,由单一地质找矿向地质延伸产业发展;从80 年代中期起,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该队从封闭型的单一找铀中跳出来,走出大山,进军城镇,面向社会开辟地质市场,实行对外服务,支援地方建设。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二二七地质队该队成立于1965年6月,驻在吉安市石矶头,隶属于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属独立的事业法人,定编475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劳动人事部、财务部、 党群工作部、综合管理部等,下属经济实体有:地质勘察院、路桥工程处等。全队有在职职工380人,离退休职工255人。在职职工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6人,管理人员49人,技术工人229人,勤杂人员 1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地质矿产人员5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28人);水文地质工程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钻探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4人;物探高级工程师1 人。主要设备有:钻机10台套,桩基施工设备12台套,汽车起重吊车3辆,地形及工程测量仪器、机械加工设备、打印和制图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均齐全。
质量技术监督服务机构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1953年成立吉安专署度量衡检定站,编制4人,统一管理全区的度量衡。 1959年9月更名为吉安专区计量管理站,隶属吉安专区科学技术委员会。1965年9月更名为吉安专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计量所。1984年11成立吉安地区标准计量局,内设办公室、计量科、标准化科。同时成立地区计量所。:1987年成立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1996年6月更名为吉安地区技术监督局。 内设:办公室、监督科、计量科、法制科、监察室、检察大队、标准化科、计码室、技术监督检测中心。1999年1月更名为吉安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地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1984年11月成立吉安地区标准计量局的同时,成立吉安地区计量所,负责建立全区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确保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一致。1987年7月成立吉安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负责全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1999年5月合并成立地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至2000年底,有职工3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工程师以上职称人员8人,高级工程师2人。有仪器设备200多台套,工作房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具有长度、 力学、热工、电学、化工、声学、光学、流量、容积等19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食品、化工、建材、轻工、低压电器、眼镜等177个产品及相关参数的检测能力。
县(市)服务机构1951年,吉安市成立度量衡检定站,负责全区14个县(市)的衡量器管理工作。 1953年吉安市度量衡检定站改为吉安专区度量衡检定站。1963年9月,成立遂川、万安、泰和、吉安、吉水、安福、宁冈、永新、莲花、新干、永丰、峡江12个县(市)计量管理站,各配备专职干部1人。1965年3 月,吉安专区科委和编委下达《关于调整各县(市)计量机构的联合通知》,撤销吉安市、吉安县计量站, 由专区计量所负责2县(市)的计量工作。撤销莲花、宁冈计量管理站,由永新站负责3县的计量工作。 保留吉水、永丰、峡江、新干、遂川、万安、泰和、安福等8县的计量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县(市)计量机构基本停止工作,人员调离。直到1979年后逐渐恢复。1980年全部恢复。1984年成立井冈山市标准计量所。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后,13个县(市)的标准计量站(所)更名为标准计量局。1996年更名为技术监督局,2000年更名为质量技术监督局。
第四节民营科技型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培训及技术密集性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经济实体,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1987年,经吉安地区科委批准,成立了吉安地区第一家民营科技型企业——井冈山野生花卉研究所。
吉安地区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两个阶段:一是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后,国内改革开放形势进一步深化,促进了全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地区及各县(市)陆续成立一批民营科技型企业,如泰和县马市镇仙桥科技市场服务站、峡江县医药保健品研究所。还有万安县剜溪化工厂、泰和县九鼎实业有限公司、江西泰和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吉水县宏达天然香料有限公司等10余家科技含量高的优秀乡镇企业被批准为吉安地区民营科技型企业。
二是1997年1月,吉安地区行政公署下发了《吉安地区贯彻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决定〉实施意见》,制定了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区内民营科技型企业归口地、县(市) 科委管理,加强了对区内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宏观管理,推动了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江西金顶药业有限公司、江西一品郎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大自然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0余家科技含量高的股份制企业进入民营科技型企业行列。
至2000年,全区共有54家民营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37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11人,高级职称81人,中级职称245人。总产值45169.9万元,创利税3378. 3万元。各县(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机构)的分布详见表27-1-1 o吉安地区民营科技型企业主要涉及领域:(1)制药及医药研究(9家);(2)高科技化工及精细化工研究(8家);(3)食品及饮料制品(8家);(4)冶金机械及农业机械研究开发(5家);(5)优良果树及苗木的培育开发(4家);(6)开展“四技”服务(4家);(7)建筑材料研究开发(3家);(8)轻工化工材料研究开发(2家);(9)其他领域(11家)。
吉安地区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性质:有国有民营(1家)、集体所有(含股份合作制39家)、个体私营(14家)三种;主要类型有:(1)国有民营(1家);(2)集体所有制(9家);(3)股份合作制(29家);(4)个体私营制(14家);(5)外商投资(1家)。
表27-1-1 2000年吉安地区民营科技型企业一览单 位 经济类型 成立年份 2000 年职工人数 科技人员高级 中级 初级赣中化工厂职工技术协作服务部 集体 1988 9 1 3安福县摩托车防护架厂 集体 1989 吉安市防水材料研究所 集体 1989 20 2 3 • 2峡江县金坪富兴果业良种示范场 私营 1990 30 1 1 4江西峡江县医药保健品研究所 集体 1990 6 2 2 2江西京通制药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2 152 1 5 23万安县水晶厂 集体 1992 84 1 5 10遂川县碧洲食用菌科技推广站 个体 1992 4 1 泰和县马市镇仙桥科技市场服务站 私营 1992 4 吉安市科技开发公司 集体 1994 8 3 5泰和县九鼎实业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5 6 7 35上海联能科技井冈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 1995 80 4 8 16江西省吉水县宏达天然香料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5 20 2 1井冈山市山花工艺厂 私营 1995 16 3永丰县希望饮料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5 51 1 3 5江西新干县中药材开发总公司 股份制 1996 10 1 4吉水县群欢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6 25 2 2 4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6 108 2 7吉安县园艺场 个体 1996 4 1 1江西泰和大北农饮料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6 143 27 19 13江西兴明陶瓷有限公司 国有民营 1997 66 9 16江西安福电器厂 集体 1997 102 2 0江西金顶药业有限公司 私有 1997 151 2 5 26永丰县开吉机械厂 私有 1997 26 1 2 1万安县金耐钢业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7 21 江西省峡江县兴隆蛇业有限责任公司 私营 1997 7 1 1 江西三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 1997 119 1 9 17江西永新相赣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7 298 2 18 6万安县刻溪化工厂 集体 1997 97 7 22江西吉安县大兴玻璃钢制品厂 私营 1998 50 2 4 2江西大自然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 1998 102 1 4 28吉安市赣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 1998 38 4 5续表单 位 经济类型 成立年份 2000 年职工人数 科技人员高级 中级 初级江西省永康妇幼保健品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8 26 6 2永新县龙门皮箱厂 私营 1998 56 2 5江西一品郞实业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9 80 1 6 3永丰县民星建材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9 400 8 52广福建材(永丰)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9 50 1 8 16永丰博源实业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9 50 8 10 2吉安市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股份制 1999 12 1 2 5永丰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1999 276 1 2 20安福火腿厂 私营 2000 20 1 6 10江西液压件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制 2000 120 1 10 6安福县欣荣火腿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 2000 15 5井冈山市南洋高新农业有限公司 外商投资 2000 10 1 4 2江西同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制 2000 207 8 29吉安市天翔教育信息产业化有限公司 股份制 2000 58 4 15 11江西白凤集团生物食品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2000 25 1 2 10泰和县福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股份制 2000 32 2 3吉安市高力电子工程研究所 私营 2000 10 1 3 2吉安市建民实业有限公司 股份制 2000 150 7 6江西赣江制药有限公司葡萄糖酸钙厂 私营 2000 182 2 6 8吉安市金辰合安全技术实业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2000 7 2吉安市涂料研究所 集体 2000 15 1 2 4吉安人和科技有限公司 私营 2000 8 5 井冈山野生花卉研究所 私营 1987 1990年注销注:各县(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数:吉安市9家、井冈山市2家、新干县3家、峡江县3家、吉水县4家、永丰县10家、吉安县4家、安福县5家、永新县3家、泰和县5家、万安县4家、遂川县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