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除接管原有校舍外,还将土改没收的祠堂、寺庙和一些机动房改作校舍。 1953年始,国家财政每年都列有修缮费支出专项。1963年,地区确定从农业附加费中抽出25%作为校舍修缮费。1970 ~ 1972年无此项基建投资,1973 - 1976年全区中小学三年基建投资不到10万元。加上全区部分学校撤、并、迁、散,校舍被外单位占用,以致校舍严重不足,教学用房过分拥挤。1978年,地区利用国家拨款,地方财政补助,乡村资助的办法,分期分批为中小学改造、扩建、兴建一批土木结构的校舍。但与教育事业的需要和学生人数增长相比,校舍基建投资仍显得过于落后。
据1982年统计,全区中小学危房比例占30% ,有的县中小学危房比例超过80%,严重威胁着师生人身安全。
为了改变中小学校校舍拥挤状况,尽快清除中小学危房,中共吉安地委、行政公署从1988年开始, 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出改造三类危房的目标,并将危房改造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管理目标,定期进行检查o 到1996年底,全区共改造危房200多万平方米,危房比例下降到1 %以内。2000年,全区维修、改建危房面积分别达5. 76万、4. 67万平方米。是年,全区校舍尚有危房面积9. 17万平方米,其中三类危房面积 8.31万平方米,危房比例2%。
在基本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之后,1992年.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地区教育局关于实施“2241 工程计划”(开通农村教育附加和基建教育附加两条渠道;抓好危房改造和初中扩建两个重点;做好教工住房建设四项经常性工作;建设一批校园管理示范学校)。动员组织财力、人力解决初中校舍紧缺和教工住房简陋问题。地区规定,从1992年开始,每年新建8万〜10万平方米的初中校舍,满足初中招收新生的需要。据1999年至2000学年度统计,全区新建初中校舍100多万平方米,基本保证了普及九年制教育所需校舍。为改善教工住房条件,地区提出从1993年开始,分步实施改善教工住房:第一步是在农村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兴建一批教师住房,保证每个教师有一间住房,条件较好的地方还兴建了符合农村教师家属住的母子、父子简易套间。第二步是在城镇兴建教工套房,兴建任务列入每年的政府目标考评。到2000年,全区城镇教工住房成套率超过60%,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 12平方米。第三步是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兴建教工小区。吉安县兴建了教师新村,吉安市、泰和、永丰、宁冈、万安等县都先后兴建了教工住宅小区。
1996年印发了《吉安地区开展“百佳校园”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确定13所中学和13所小学为全区校园建设管理试点学校。同年,把“窗口学校”建设作为校建工作的突破口,确定全区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学校39所,并在井冈山举办了“窗口学校”建设和管理学习班。1998年,地区教委制定了校建工作方案,根据校舍条件,把全区13个县(市)分成三部分,用3〜5年时间,分别以校建中的危房改造,破旧房改造、校园建设和管理共3块工作为主攻方向,并制定了实施办法和目标。
为筹措校建经费,吉安地区行政公署先后下发教育集资征管用文件10多个。1993年以后,地区财政每年划拨校建专款经费10万元。1994年开始,吉安地区行政公署每年下达给县(市)农村教育附加费的征收任务,列入管理目标考查。1997年,全区开通基建、专控商品征收教育附加费和省规定的13条集资渠道。各级财政补助安排专款用于学校建设。通过多渠道筹措建校资金10多亿,占财政拨款80%以上。以此同时,还多渠道启动校建工程项目实施:希望工程1990年开始启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至2000年,全区新建239所希望学校,受捐资金5640万元(详见本篇第四章第五节)。
义教工程1995年开始启动,得到国务院对老区、贫困地区的厚爱,全区共兴建义教工程项目356 个,面积达24.12万平方米,资金达7893.46万元,使贫困山区校舍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世行贷款工程区内遂川、吉安、宁冈、永新四县和井冈山市享受世界银行组织无息贷款资金 1238.86万元,项目125个,加上地方配套资金,总造价达3451.17万元。
外资捐赠工程全区先后接受香港同胞邵逸夫、沈炳麟、刘皇发以及美籍华人聂惠珍、台湾同胞梁凤凝等众多人士的捐赠,捐赠资金750.5万元,项目130多个。李真将军倾一生积蓄,捐赠56万元用于兴建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李真楼;王梓坤教授捐款5万元用于兴建吉安县枫江小学爱乡楼。
扶贫建设工程财政部门每年列专款用于危房改造,计划部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建校, 老建部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到贫困县(市)、乡(镇),解决校建资金缺口。
至2000年上半年,全区校舍焕然一新。中小学校舍面积已达425万平方米,是1979年8万平方米的53.1倍。生均占有面积由1991年的中学生3.95平方米,小学生3. 23平方米,分别增加到6.77平方米和5. 54平方米。学校“六配套”(正规的校门、围墙,标准的道路、旗杆,运动场地和规范的绿化、美化) 的乡(镇),全区258个乡(镇)已有252个验收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