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前,官立学堂由官府支付经费,所需经费来源有:产业租入、存款利息、官款拨给、公款提充、学生缴纳、派捐等。民立、私立学堂,主要由创办者筹措经费。
清末,白鹭洲书院和阳明书院由官方置田,其他书院则由知县、教谕和地方士绅捐俸置田;私塾的经费多来自学生所缴纳的学谷、学米或银两。至雍正期间,有的县儒学已无田,学校所需经费来源不一。 时庐陵县立初等完全小学经费由县府提供,吉安府立中学堂常年开办经费属白鹭州书院和阳明书院学租拨充。
民国时期实行三级财政负担各自教育经费。县教育经费来源:丁漕附税、地方学款学产、各种附捐、 迷信捐和学费。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对各县筹集义务教育经费作了界定:(1)公学款产、祀产、祠产;(2)热心公益人士捐款;(3)依照人民富有情况分担,另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每人每年征收4元以下学费。此外,民国时期还动员地方士绅及其他各阶层人士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捐助。1940 年后,江西省政府制定《捐资助学褒奖规定》等办法,号召各县政府“联络当地党团民主机关及地方士绅发起捐资兴学运动”,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其时办理最力的为峡江县。据1947年《江西地方教育》刊载:峡江县“对自动捐资兴学的人,特别提高其社会地位.以示鼓励,因此四方人士闻风兴起,相观为善, 相习成风”。
新中国建立初,县(市)原有的学田、校产,如学田租谷、住房铺产资金等收入,仍为当地教育经费主要来源。自1951年后,政府财政拨款一直是全区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其中地区财政拨款为主, 国家和省财政每年给予适量补助,以专款形式下达。地区财政除正常预算拨款外,还常有追加拨给教育经费。地方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除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外,逐渐有所增加,但还是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经费紧,校舍危房突出。1986年,中共吉安地委、行政公署规定:各级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的1.5%。此后,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经费逐年增加,占当年的财政支出都在20%以上。到2000年,地方财政拨款达39327. 4万元,占经常性财政收入的24.9% 0除财政支出外,预算外收入也是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预算外收入主要有:学杂费新中国建立初期,学生所交学杂费的金额很少,而且只收65%的中学生和70%小学生的学杂费。1958年收费标准为髙中每生1.5元,初中每生1元,小学高年级每生0. 6元,中、低年级每生0. 4 元,免收部分贫苦军烈属和贫苦工农子弟学费。以后学杂费有所增加。1986年,高中每生为4. 5元,初中每生为3. 5元,小学每生为2. 5元。:1996年学杂费标准改为:县城高中每生为150元,农村高中每生为100元,县城初中每生为45元,农村初中每生为35元;县城小学每生为30元,农村小学每生为25元。 2000年收费标准:普通高中生,县城每生为170元(吉安市260元),乡(镇)每生40元;小学,城镇每生 35元,农村每生30元。非义务教育高中择校生,县(市)每生每年1500元(不含学费,下同),吉安市每生每年1900元。1999〜2000学年度,全区学杂费收入达8458万元。
教育费附加1987年地区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按农业税任务附加5%,按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和个体工商户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的税款为依据,征收1%的教育附加税。1989年又将城镇教育费附加率从1 %调整为2%计征,由于漏征、少征现象比较普遍,1995〜1996学年度,征收各种附加费只有4350万元,征额完成率为二分之一左右。1997年,行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强化了教育附加税征收的力度,2000年,共征收各种附加费 4669. 38 万元。
勤工俭学收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勤工俭学活动逐渐开展起来,除学校自办工厂、农场、实验园地外,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直接参加生产实践,但经济效益不明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勤工俭学的途径、形式更为广阔和多样,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据2000年统计,全区教育部门办的中等以下学校所办企业和服务性劳动的收入达5012万元,除用于扩大再生产外,用于补助教育经费2711万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2076万元,修建教学用房面积51339平方米,修建教职工宿舍40419平方米,用于添置课堂凳438万元,辅助办公费用364万元,减免学生杂费44万元。
引资和贷款为增加教育经费,全区上下广开筹资渠道。地、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派员北上南下,鼓励和争取区内外各界有识之士为教育捐赠。从1988年开始,每年都有海外侨胞、港澳台胞以及北京、深圳等个人和单位的捐款,仅2000年,全区社会各界捐款达1083.08万元。
1993年,“江西省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立项,1995年4月正式生效,该项目贷款总额为1亿美元.属无息贷款,转贷期为20年。至2000年,遂川、永新、吉安、宁冈四县和井冈山市共有125个基础教育发展项目被批准,共向世行贷款123& 86万元。另外,重点中学在20世纪90 年代,为扩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向当地银行办理了一批定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