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35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分类号: G64;G64
页数: 3
摘要: 1958年,根据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决定》,境内先后创办了 16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其中省属的有井冈山和武功山分校;地属的有东固山和金坪分校;县属的有吉水、永丰、新干、万安、遂川、宁冈、莲花和吉安县的双江、九龙山,泰和县的武山、大岭山,安福县的谷源山、吉安市的官田分校13所。1962 - 1964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吉安的共大分校减至8所,即井冈山分校、武功山分校、东固山分校、金坪分校、九龙山分校、吉水分校、新干分校、大岭山分校。同年8月,江西省农业厅决定将吉安农校改为江西共大吉安分校。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

内容

1958年,根据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决定》,境内先后创办了 16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其中省属的有井冈山和武功山分校;地属的有东固山和金坪分校;县属的有吉水、永丰、新干、万安、遂川、宁冈、莲花和吉安县的双江、九龙山,泰和县的武山、大岭山,安福县的谷源山、吉安市的官田分校13所。
  1962 - 1964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吉安的共大分校减至8所,即井冈山分校、武功山分校、东固山分校、金坪分校、九龙山分校、吉水分校、新干分校、大岭山分校(泰和县武山分校并入该校)。
  1965年,恢复和新增的共大分校是峡江分校、永丰分校、遂川分校、万安分校、安福分校(武功山分校与谷源山分校合并而成)、永新分校、莲花分校、宁冈分校。同年8月,江西省农业厅决定将吉安农校改为江西共大吉安分校。
  1968 - 1971年,新增吉安市共大以及该市3所社办共大(河东、禾埠、青塘)。永新共大、峡江共大停办,其他未变。
  1971 - 1973年,吉安市3所社办共大停办。
  1978年,吉安市共大停办。
  1980年,九龙山共大停办,井冈山共大改办井冈山农校。
  1981年,吉水共大、万安共大改制,莲花共大停办。
  1982年,万安共大复办,永丰共大撤销,新干共大停办,安福共大、宁冈共大改制。
  1985年,区内共大均改制为农(职)业学校。
  20多年间,区内共大发展规模从小到大,教学设备由简到全,不但有成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广播、图书资料,还兴办了校办工厂、农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据省统计,1962年,新干、吉水、金坪、东固山 4所共大基本上实现了“钱、粮、油、肉、菜”五自给。1980年,全区共大分校的工厂、农场总收入543. 8万元,纯收入79.1万元,年产粮食276. 30万公斤,生产油料3. 9万公斤,养猪1085头,学生粮油自给率达 100% o全区共大为国家培养了 26778名专业人才。据统计,全区县、乡、村各级农技员、植保员、气象员、畜牧兽医员、驾驶员、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等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相当部分是共大毕业生。
  领导管理共大创办初期,由省委直接领导,各分校由所在地的垦殖场领导。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一般由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分别兼任。后省属共大接受共大总校和所在县(市)委的双重领导;专属共大由专员公署领导与管理;县属共大由县委领导与管理,一般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兼任共大校长。
  1968年,各共大分校一律下放,由所在县革委会领导,校名改为“ x x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72年,为加强对共大工作的领导,各共大学校实行共大总校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以当地党委为主,具体业务工作由教育部门主管。
  1982年,共大总校设立的分校工作办公室撤销,总校与分校隶属关系脱钩,各共大学校行政方面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业务上由地、县教育部门管理。
  省属共大武功山分校创办时设立了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团委办公室、生产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后勤处、保卫科、人事科、医疗室等。该校分成严田青龙桥校本部和洋溪一部、社上二部、章庄三部。其他县属共大内设机构较为精简,一般只设“三处一室”,即教务处、总务处、生产处和办公室。
  教学工作办学层次吉安地区的共大分校办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大专层次,省、地属共大分校办了少数大专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二是中专层次,省、地属共大分校大多数专业和县属共大少数专业属于中专层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学制一般为3年,少数专业2年。大中专毕业生大部分由国家统一分配,少部分实行社来社去。三是初技层次,县属共大多数专业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2年,培养初技人才。同时根据社会需要举办3 ~6个月的短训班。
  专业设置共大分校,初创时期一般只设工业、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农机等专业,以后随着社会需要增开了水产、农村医疗卫生、财会、园林、机电、生物、小学师资培训等专业。
  教学、生产、科研共大分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上好政治课以外,主要结合劳动建校和教学工作的有机渗透。主要内容为马列主义基本知识教育,时事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建设山区、建设农村的教育以及共大办学方针的教育。创办初期,共大总校讲师团曾经分赴井冈山共大和武功山共大讲课,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各共大分校都是创办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山区,师生自己动手搭茅棚、摊地铺,开荒造田,风餐露宿, 艰苦奋斗。学校结合劳动建校,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讲井冈山革命传统,讲抗大光荣历史,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磨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战胜艰苦环境的信心。
  各共大分校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共犬不“正规”、“不像样”、不安心学习的状况,重点向学生宣传共大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办学方针,使学生认识到半工半读的办学形式可以少花钱、多办学,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大量技术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广大共大学生在半工半读的实践中培养了对劳动人民和共大的深厚感情。
  共大创办初期实行劳动建校,各专业所授课程一般多是文化基础课程。1959年8月开始,各专业按总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草案)》的规定开设课程,统一使用总校编写的教材,采取删繁就简,因班制宜的办法讲授,并适当增加一些乡土内容。泰和共大自编了《林业测量学》、《油菜栽培学》、《柑橘病虫学》、《果树栽培学》、《专业应用数学》等。
  各共大分校本着文化课、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教学中贯彻政治与业务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现场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结合的原则,以农为主,教学生产两不误,顺应季节和生产任务的缓急安排教学工作,或半天劳动,半天学习;或白天劳动,晚间学习;或晴天劳动,雨天学习。一般劳动由多到少,专业劳动由少到多。
  教学、生产和科研三结合是共大办学特色之一。一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共大分校都建立了农场、林场、饲养场、果园等生产劳动基地,有先进的农业机械。据1963年统计,吉安专区16所共大有土地57368亩,其中水田5451亩,旱地1150亩,果园面积1241亩,油菜地1230亩,山林面积48286亩。 师生人均有耕地面积2. 14亩,人均有山林面积15.6亩,在全省居首位。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泰和共大分校成立了科研委员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每班进行一两项科学试验。1978年,该校的科研项目有“利用绝育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探讨”、“体细胞杂交”等13项。学校由于普及了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当年水稻单季亩产由原来的300斤提高到700多斤。该校教师孔运甫由于在科研上成绩突出,光荣地出席了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先后发表20多篇科研论文,1990年被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 新干共大分校年年有科研课题,班班有试验项目。该校由于为全县不断更新水稻品种,普及水稻矮秆, 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革新耕作技术,先后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5次。金坪共大分校进行过土壤普查、森林调查、苗圃设计、果树嫁接、新品种栽培试验和推广良种等科研活动。
  教师共大教师来源于六个方面:(1)从各国有垦殖场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好又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师。(2)聘请各级领导干部、老红军、科研部门的技术骨干、下放干部、劳动模范作兼职教师。 (3)井冈山共大分校、武功山共大分校,举办了共大师资培训班,为各县属共大培养了一批教师。(4)由省分配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共大任教。(5)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从普通中学抽调一批教师支援共大。6)各共大分校自留一部分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在校工作,共大发展高峰期间(1958〜I960),全区共大分校的教职工人数达7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
  学生创办之初,全省共大招生实行总校与108所分校统一招生、统一录取的办法。生源主要来自上海、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和省内城乡的男女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及初高中毕业生。1959 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招生工作指示》规定,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必须坚持以招收工农子弟为主,同时适当吸收初中以上知识青年的原则。由于大部分招生对象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因而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共大学生在校学习享受免费待遇。各校经费来源主要从学生生产劳动收入中解决。开办初期,少数生产劳动收入不多的学校由财政按标准每年补助2 ~3个月。
  共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根据1958年6月省委、省人委《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吉安各共大分校第一、二届学生毕业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绝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自谋职业,少数学生择优留校工作。1963年,省人委召开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会议文件明确规定,凡入学文化程度高中毕业,学习3〜4年,够大专程度高中毕业生按大专毕业水平分配;凡入学文化程度初中毕业,学习4年,按中专毕业水平分配;凡入学文化程度为髙小毕业.学习3 ~4年,按初技水平分配。工资待遇与全日制学校同等程度毕业生相同。吉安专、县两级人事部门均按此精神分配了共大毕业生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地区共大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受到干扰,初技水平的共大毕业生大多数社来社去,少数由劳动人事部门录用或留校工作。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