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职业技术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350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职业技术教育
分类号: G71
页数: 9
摘要: 境内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清末已经萌芽,民国时期稍有发展。清光绪年间,泰和县在快阁北侧办过工艺院。1912年,永新县政府以清末永新初级师范学堂校址和校产为基础,创办了永新县甲种实业学校,设农、林专业各2班,学生100余人,学制3年。后因经费不足,中途停办。1916年,泰和县于城东武庙内开办测绘养成所。翌年,将工艺院改为艺徒学校。1918年,在吉安城创办吉州十属公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开设商贸专业。1940年,吉安县创立吉州合作实用职业学校。是年,江西省立工业职工学校由泰和迁入吉安县。教学工作办学层次吉安地区的共大分校办学有三个层次。三是初技层次,县属共大多数专业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2年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专业教育

内容

境内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清末已经萌芽,民国时期稍有发展。 清光绪年间,泰和县在快阁(今泰和中学内)北侧办过工艺院。
  1912年,永新县政府以清末永新初级师范学堂校址和校产为基础,创办了永新县甲种实业学校,设农、林专业各2班,学生100余人,学制3年。后因经费不足,中途停办。
  1916年,泰和县于城东武庙内开办测绘养成所。翌年,将工艺院改为艺徒学校。
  1918年,在吉安城创办吉州十属公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开设商贸专业。初赁文山街萧氏祠为校址,继借城内欧家祠为分校,再迁府学宫(今吉安行署内)o 1922年,改办成阳明中学。
  1924年,永新县前清举人龙钟淨创办私立永新职业学校,当年招生130余人,开设普通科、职业科、女子部3个班,学制3年。1928年,并入私立禾川中学。
  1940年,吉安县创立吉州合作实用职业学校。
  1942年,江西省立职业补习学校创办于泰和县文江村。翌年,改为江西省立实用职业学校。设缝纫、纺织各1班。1945年迁吉水县,次年迁吉安鼓楼郭家祠内,1949年并入省立吉安师范。
  抗日战争期间,外地迁入区内的职业学校有:1938年江西省南昌第二商业职业学校疏散到安福县枫田乡松田村办学。
  1939年,迁入吉安县永和、横江乡办学的南昌私立剑声中学,有职业科10多个班。主要专业有印刷、编织、缝纫、刺绣、烹饪、饲养。
  1940年,安义县万家埠实验区迁入遂川县万石乡罗滩(今瑶厦乡螺溪村),附设初级实用学校1所, 学生30余人.多为实验区难民子弟。学生除学习高小课程外,还利用实验区的设备,学习织毛巾、织麻袋等生产技术。
  1945年,江西省立高等学校从泰和县南冈口迁入永丰县良村(今属兴国县),一学期后迁回南昌。 是年,江西省立工业职工学校由泰和迁入吉安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各苏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得热火朝天。1927年2月,宁冈县妇女解放协会在新城和龙市创办女子工读学校,招收学生50名,次年因战争停办。1929年,莲花县开办赤色女子职业学校。1933年,湘赣省永新县苏维埃政府在永新县开办永新县赤色女子职业学校(详见第二章 “苏区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吉安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中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如雨后春笋般诞生,1961年前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纷纷停办;1990年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上作了相应改革。公办职业学校稳步前进,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应运而生。到20世纪末,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吉安地区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表26-7-1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职业技术学校一览校名 创办年份 校址 学生 专业设置 备注永新县甲种实业学校 1912 原永新初级师范学堂 100余人 农、林 后停办泰和县测绘养成所 1916 县城东武庙内吉州十属公立阳明甲种商业学校 1918 后迁府学宫(现吉安行署内) 商贸 私立永新职业学校 1924 130余人 普通科、职业科、女子部 1928年并入私立禾川中学宁冈县女子工读学校 1927 新城、龙市 50余人 缝纫、刺绣、织袜、织毛巾 1928年停办莲花县赤色女子职业学校 1929 县城隍庙右侧 40余人 缝纫、丝织、染色 永新县赤色女子职业学校 1933 县城内北街王家祠 80余人 缝衣、织布、织袜、织毛巾 1934年停办吉州合作实用职业学校 1940 吉安县江西省立职业补习学校 1942 泰和县文江村缝纫、纺织 1946年迁吉安,1949 年并入省立吉安师范注:此表根据新编县(市)志有关资料编制。第一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58年,根据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决定》,境内先后创办了 16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其中省属的有井冈山和武功山分校;地属的有东固山和金坪分校;县属的有吉水、永丰、新干、万安、遂川、宁冈、莲花和吉安县的双江、九龙山,泰和县的武山、大岭山,安福县的谷源山、吉安市的官田分校13所。
  1962 - 1964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吉安的共大分校减至8所,即井冈山分校、武功山分校、东固山分校、金坪分校、九龙山分校、吉水分校、新干分校、大岭山分校(泰和县武山分校并入该校)。
  1965年,恢复和新增的共大分校是峡江分校、永丰分校、遂川分校、万安分校、安福分校(武功山分校与谷源山分校合并而成)、永新分校、莲花分校、宁冈分校。同年8月,江西省农业厅决定将吉安农校改为江西共大吉安分校。
  1968 - 1971年,新增吉安市共大以及该市3所社办共大(河东、禾埠、青塘)。永新共大、峡江共大停办,其他未变。
  1971 - 1973年,吉安市3所社办共大停办。
  1978年,吉安市共大停办。
  1980年,九龙山共大停办,井冈山共大改办井冈山农校。
  1981年,吉水共大、万安共大改制,莲花共大停办。
  1982年,万安共大复办,永丰共大撤销,新干共大停办,安福共大、宁冈共大改制。
  1985年,区内共大均改制为农(职)业学校。
  20多年间,区内共大发展规模从小到大,教学设备由简到全,不但有成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广播、图书资料,还兴办了校办工厂、农场,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据省统计,1962年,新干、吉水、金坪、东固山 4所共大基本上实现了“钱、粮、油、肉、菜”五自给。1980年,全区共大分校的工厂、农场总收入543. 8万元,纯收入79.1万元,年产粮食276. 30万公斤,生产油料3. 9万公斤,养猪1085头,学生粮油自给率达 100% o全区共大为国家培养了 26778名专业人才。据统计,全区县、乡、村各级农技员、植保员、气象员、畜牧兽医员、驾驶员、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等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相当部分是共大毕业生。
  领导管理共大创办初期,由省委直接领导,各分校由所在地的垦殖场领导。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一般由垦殖场党委书记、场长分别兼任。后省属共大接受共大总校和所在县(市)委的双重领导;专属共大由专员公署领导与管理;县属共大由县委领导与管理,一般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兼任共大校长。
  1968年,各共大分校一律下放,由所在县革委会领导,校名改为“ x x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1972年,为加强对共大工作的领导,各共大学校实行共大总校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以当地党委为主,具体业务工作由教育部门主管。
  1982年,共大总校设立的分校工作办公室撤销,总校与分校隶属关系脱钩,各共大学校行政方面受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业务上由地、县教育部门管理。
  省属共大武功山分校创办时设立了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团委办公室、生产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后勤处、保卫科、人事科、医疗室等。该校分成严田青龙桥校本部和洋溪一部、社上二部、章庄三部。其他县属共大内设机构较为精简,一般只设“三处一室”,即教务处、总务处、生产处和办公室。
  教学工作办学层次吉安地区的共大分校办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大专层次,省、地属共大分校办了少数大专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二是中专层次,省、地属共大分校大多数专业和县属共大少数专业属于中专层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学制一般为3年,少数专业2年。大中专毕业生大部分由国家统一分配,少部分实行社来社去。三是初技层次,县属共大多数专业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2年,培养初技人才。同时根据社会需要举办3 ~6个月的短训班。
  专业设置共大分校,初创时期一般只设工业、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农机等专业,以后随着社会需要增开了水产、农村医疗卫生、财会、园林、机电、生物、小学师资培训等专业。
  教学、生产、科研共大分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上好政治课以外,主要结合劳动建校和教学工作的有机渗透。主要内容为马列主义基本知识教育,时事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建设山区、建设农村的教育以及共大办学方针的教育。创办初期,共大总校讲师团曾经分赴井冈山共大和武功山共大讲课,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
  各共大分校都是创办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山区,师生自己动手搭茅棚、摊地铺,开荒造田,风餐露宿, 艰苦奋斗。学校结合劳动建校,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讲井冈山革命传统,讲抗大光荣历史,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磨炼意志,增强克服困难,战胜艰苦环境的信心。
  各共大分校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共犬不“正规”、“不像样”、不安心学习的状况,重点向学生宣传共大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办学方针,使学生认识到半工半读的办学形式可以少花钱、多办学,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大量技术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广大共大学生在半工半读的实践中培养了对劳动人民和共大的深厚感情。
  共大创办初期实行劳动建校,各专业所授课程一般多是文化基础课程。1959年8月开始,各专业按总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草案)》的规定开设课程,统一使用总校编写的教材,采取删繁就简,因班制宜的办法讲授,并适当增加一些乡土内容。泰和共大自编了《林业测量学》、《油菜栽培学》、《柑橘病虫学》、《果树栽培学》、《专业应用数学》等。
  各共大分校本着文化课、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教学中贯彻政治与业务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现场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结合的原则,以农为主,教学生产两不误,顺应季节和生产任务的缓急安排教学工作,或半天劳动,半天学习;或白天劳动,晚间学习;或晴天劳动,雨天学习。一般劳动由多到少,专业劳动由少到多。
  教学、生产和科研三结合是共大办学特色之一。一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共大分校都建立了农场、林场、饲养场、果园等生产劳动基地,有先进的农业机械。据1963年统计,吉安专区16所共大有土地57368亩,其中水田5451亩,旱地1150亩,果园面积1241亩,油菜地1230亩,山林面积48286亩。 师生人均有耕地面积2. 14亩,人均有山林面积15.6亩,在全省居首位。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如泰和共大分校成立了科研委员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每班进行一两项科学试验。1978年,该校的科研项目有“利用绝育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探讨”、“体细胞杂交”等13项。学校由于普及了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当年水稻单季亩产由原来的300斤提高到700多斤。该校教师孔运甫由于在科研上成绩突出,光荣地出席了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他先后发表20多篇科研论文,1990年被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 新干共大分校年年有科研课题,班班有试验项目。该校由于为全县不断更新水稻品种,普及水稻矮秆, 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革新耕作技术,先后受到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5次。金坪共大分校进行过土壤普查、森林调查、苗圃设计、果树嫁接、新品种栽培试验和推广良种等科研活动。
  教师共大教师来源于六个方面:(1)从各国有垦殖场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好又有专业特长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担任教师。(2)聘请各级领导干部、老红军、科研部门的技术骨干、下放干部、劳动模范作兼职教师。 (3)井冈山共大分校、武功山共大分校,举办了共大师资培训班,为各县属共大培养了一批教师。(4)由省分配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共大任教。(5)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从普通中学抽调一批教师支援共大。(6)各共大分校自留一部分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在校工作,共大发展高峰期间(1958〜I960),全区共大分校的教职工人数达7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
  学生创办之初,全省共大招生实行总校与108所分校统一招生、统一录取的办法。生源主要来自上海、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和省内城乡的男女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及初高中毕业生。1959 年8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招生工作指示》规定,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必须坚持以招收工农子弟为主,同时适当吸收初中以上知识青年的原则。由于大部分招生对象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因而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共大学生在校学习享受免费待遇。各校经费来源主要从学生生产劳动收入中解决。开办初期,少数生产劳动收入不多的学校由财政按标准每年补助2 ~3个月。
  共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根据1958年6月省委、省人委《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吉安各共大分校第一、二届学生毕业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绝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自谋职业,少数学生择优留校工作。1963年,省人委召开的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会议文件明确规定,凡入学文化程度高中毕业,学习3〜4年,够大专程度高中毕业生按大专毕业水平分配;凡入学文化程度初中毕业,学习4年,按中专毕业水平分配;凡入学文化程度为髙小毕业.学习3 ~4年,按初技水平分配。工资待遇与全日制学校同等程度毕业生相同。吉安专、县两级人事部门均按此精神分配了共大毕业生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地区共大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受到干扰,初技水平的共大毕业生大多数社来社去,少数由劳动人事部门录用或留校工作。
  第二节农业中学与职业中学吉安的农业中学校始创于1958年。是年,全区共办有农业中学420多所,在校学生近万名。其中: 吉安市11所,吉安县70所,吉水县37所,新干县12所,峡江县16所,永丰县50所,安福县24所,永新县42所,宁冈县15所,莲花县58所,遂川县48所,万安县22所,泰和县13所,井冈山2所。除3所工业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商业中学,1所园艺中学和2所农业高中外,其他均为农业初中。
  由于办学条件欠缺,经费、师资不足,这批学校有的只办了几个月,多数在1961年前后停办。1963 年,吉安各地又复办了 236所农中和职中,在校学生6000多人,其中吉安市7所,吉安县19所,吉水8 所,新干13所,峡江20所,永丰34所,安福9所,永新5所,宁冈2所,莲花20所,遂川77所,万安失考, 泰和20所,井冈山2所。这批学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资产阶级“双轨制”的产物,一律被砍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安各地农村办起了一批“五•七”中学,当时比较有名的是吉安县永和五•七中学,新干县鸡丰五•七中学和宁冈县河桥五•七中学。三校的师生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得很紧密。为了让学生学到实用本领,他们在教学中渗透了许多乡土内容,编写了一批乡土教材,如《农村气象谚语》、《梨树的栽培与管理》、《车前籽的病虫防治》、《怎样养鱼》、《怎样种杉》、《政米的栽培技术》 等。学生的学费、杂费、药费实行全免或半免。其性质与“文化大革命”前的农业中学类似。
  1980年,吉安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年,井冈山共大率先改制为井冈山农校。
  1981年,吉水共大和万安共大亦改制为农(职)业中学。
  1982年,莲花县将坪里中学、复礼中学改制为农(职)业高中,招生110多人。坪里农中后改为莲花县职业技术学校。同年,安福共大、宁冈共大均改为农(职)业学校。
  1983年创办的农业中学和职业学校有:吉安市第六职业学校、安福县农业中学、新干县潭丘农业职业中学、峡江县职业中学、永新县龙源口农业高中和埠前农业初中、芦溪农业初中、宁冈县农业中学、泰和县万合农业高中。
  1984年,吉安地区创办了吉安市第四职业中学、吉水县职业中学、安福县太平农业中学、遂川二中职高部、峡江县上盖农业中学、永新县石桥农业高中和怀忠农业高中、在中农业初中、台岭农业高中、文竹农业高中、万安县窑头农业高中、社坪农业高中。
  1985年,吉安又办起了一批农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格局初步得到改变。 是年,遂川共大、泰和共大、吉安县东固山共大、峡江县金坪共大、永新共大均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以后逐年新增的农(职)业学校有:吉安县职业技术学校、永和农业高中、前岭林业中学、油田林业中学、永丰县职业技术中学、新干县第二职业技术中学、井冈山中等职业学校、峡江县第二职业技术中学等。
  在众多的农(职)业技术学校中涌现了一批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有泰和职业学校(泰和共大改制而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有吉安市第六职业学校、遂川县职业学校 (遂川共大改制而成)、永丰县职业教育中心(永丰卫生职校和永丰职业中学合并而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吉安的民办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发展很快。2000年,吉安地区的民办职业学校有14所,其中吉安市10所:吉安电子工业学校、吉安电子科技学校、吉安信息工程学校、吉安旅游外事学校、吉安影视艺术学校、吉安鸿运烹饪学校、吉安中山电子信息学校、吉安赣吉计算机学校、南方美术学校、吉安女子商贸学校。吉水县2所:吉安经贸职业高中、吉水县服装学校。吉安县1所:启轩中医学校。泰和县1所:泰和县青年技术学校。
  2000年,全区职业高中有28所,毕业学生2452人,招收新生2902人,在校学生7168人,教职工898 人,其中专任教师546人。
  表26-7-2 2000年吉安地区职业高中基本情况 单位:所、人县(市) 学校数 毕业生数 招生数 在校学生数 教职工数 专任教师 平均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合计 28 2452 2902 7168 898 546 17吉安市 6 509 620 1383 217 121 11井冈山市 1 26 — 38 12 5 7吉安县 3 148 122 264 141 73 4吉水县 4 386 610 945 139 90 10峡江县 1 54 380 504 46 27 19新干县 2 86 95 442 50 34 13永丰县 1 440 165 649 17 9 72泰和县 1 145 358 972 103 59 16遂川县 1 80 112 972 55 35 28万安县 3 168 189 398 48 38 10安福县 3 262 136 301 39 32 9永新县 1 86 90 209 16 13 16宁冈县 1 62 25 109 15 10 11学校类别吉安地区的农(职)业学校从所有制来看,有国家办的,如由共大和普通中学改制而成的农业中学和由政府部门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有集体办的,如20世纪50年代的社办农业中学、工厂、农场、街道举办的工业中学、农(职)业中学;有民办的,如90年代兴办的14所民办职业学校。从地域划分,有城市职中,有乡镇农中。从农中办学形式来看,有的农中实行“三集中”,即学习、劳动、食宿集中在校;有的农中实行“三在”,即在校学习、在队劳动、在家食宿。从管理体制上看,职中有教育部门办、厂(矿)办、业务部门联办;农中有地属、县属、乡属。从文化程度看,有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农(职)业初中。从学校建制上看,有的是单一的农中、职中;有的是一校多制,如职高与初中并存,职高与职业中专并存。
  专业设置“文化大革命”前,各农(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一般只有农学、林学、农机、畜牧兽医、财会等专业。20世纪80年代,有园艺、食用菌、服装设计与制作、水产养殖、家电维修、粮油储藏、旅游、烹饪、缝纫、无电线、机械等专业。进入90年代,农(职)业学校的专业主要有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公关文秘、旅游外语、工艺美术、现代装潢、电算会计、环保、机械模具、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财政金融等。
  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前,各农(职)业中学的德育工作内容:一是组织学生学习毛主席著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二是在半工(农)半读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民、 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和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三是利用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请老红军、老干部向学生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各农(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一是通过政治课、青年团校向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二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T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建设家乡的决心;三是通过课堂教学和专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前,全区各农(职)业中学实行半工(农)半读、自供自给、勤工俭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宗旨,本着“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安排课程。一般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包括珠算、簿记)、农业基础知识或工业基础知识等主要课程。史地、理化、体育、音乐等课程的开设视各校师资条件而定。文化基础课程一般采用普通中学教材,专业课程采取自编教材或对中等专业学校相应专业的教材经过删节后加以采用。教学安排有的半日学习,半日劳动;有的农忙劳动,农闲学习;有的晴天劳动, 雨天学习。教学的系统性服从生产的季节性。有的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农(职)业中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如万安县教育局要求各农(职)业中学全年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80天,具体要求上半年教学时间不得少于320小时,下半年教学时间不得少于400小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农(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规。实行“三加一”的初中农(职)业学校,前三年授完普通初中课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通用教材;后一年集中学习专业课程,选用同类初技专业教材。职业高中开设的文化课有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采用普通髙中统编教材。专业课程按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计划执行。实行“ 一纲多本”制,有的采用部颁职业高中教材;有的采用相应专业的中专统编教材;有的采用省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劳动人事部组织编写的专业教材。为了提髙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各校加强了教学管理,普遍建立了教学评估、督导制度,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检查,加强过程管理,加强操作实践环节。江西省重点职业高中——吉安市第六职中规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比例为4:3:30在所设的专业中全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课。学校建立了 18个专业训练实验室和8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规范全区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地区教委1998年发文,对职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规定各职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稳定可靠的教材供应渠道,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专业设置须经教委批准后方可列入招生计划。各校教材一律使用国家教委规定教材和省教委指定教材。 并规定2年制职校要保证课堂教学、训练时数不少于2200课时,3年制职校不得少于3400课时。除规定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列为公共会考科目外,还将15个专业的95门课程列为全区会考科目,以达到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的目的。第三节技工学校1958年9月,吉安市劳动局创办吉安市工人技术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享受助学金待遇。1960 年,面向全区招生,经费由省劳动局拨给。1961年停办。1966年11月,吉安市职业中学(该校于1964年创办)改办为井冈山红卫技校。1968年10月,该校被撤销。1987年4月,吉安地区技工学校创办,隶属于吉安地区劳动人事局。1988年9月,吉安市技工学校开办,隶属于吉安市劳动人事局。1985〜1991 年,企业和单位创办技工学校或设点办班的有:红声器材厂、江西有线电厂、地区商业职工中专学校、地区粮食职工中专学校、地区供销干部学校、地区柴油机厂、地区制药厂、江西赣新电视有限公司和吉安市无线电线材厂等。
  吉安地区技工学校该校于1987年4月创办,校址几经变迁。1992年在真君山3号磨盘湖畔兴建校舍,占地12万平方米。创办以后,学校先后开设了 19个专业。2年制的专业有:簿记、营销、纺织、化工工艺、水电施工、机电、装潢、建筑施工、林产工业、营林、化工机械、商品经济、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纺织工艺、电工、应用电子、家电维修、中药材炮制、会计电算化等。3年制的专业有:城建、微机等。1993年以后,该校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采取了多种办学形式,调整了专业设置,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改善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
  在教学上实行“更实用性教学”,突岀了以技能为主的直观教学和操作训练,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操作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特别突出的是结合专业课和实践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校根据技校教育的实际,先后制定和完善了 29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后勤保障方面,该校倡导“像亲人样服务”的宗旨,努力给学生营造温馨的乐园。每个教室配置了彩色电视机,每套学生宿舍装了电话,宿舍里有卫生间、洗漱间。
  在校园建设方面,自1991年以后,学校投资2300万元,兴建校舍2. 3万平方米。:1993年以后,学校又花巨资装备了微机房、电子电工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实验室、电算会计实验室,购进了大批图书资料,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生活、实验的需要。
  2000年,学校有教工47人,其中高级讲师4人,讲师15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和技师47人,还聘请了中、高级技术人员30余名为兼职教师;教学班级7个,在校学生458人。从创办到2000年,该校共招生14087人,培养了 13186名具有一技之长的中级技术工人。
  吉安市技工学校该校创办于1988年9月,校址设在后河东路。学校占地面积10000. 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9489.25平方米。1988〜1992年,该校先后招收五届学生共计2146人;1993〜1999年共招生1616人。
  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市内企业单位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学制2 ~3年,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原则。专业设置有机械、家电、化工、电子、造纸、电线电缆、建筑、簿记、轧钢、粮食加工、机电、微机等;1999年,设有电工电子、机械制造、电子商务三个专业。课程设置分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种。文化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开设制图、电工、工程力学、机械基础及其他有关专业课。教材采用国家劳动部统编教材。
  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包括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奖惩制度的各种规章制度共10多项。规章制度遵守的好坏直接与职称、工资、岗位津贴、各项资金和奖学金挂钩。从1999年开始,该校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调整专业,提出“宽基础、精专业、创品牌”的教改思路。首先确立了电子商务和机械制造两大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为主导专业,并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改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厂校联合办学的路子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加大教学设施的投资, 完善各类实验室和实习车间。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采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模式教学, 因材施教,从而克服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的教学困难;在教师的聘任上,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八三四厂技工学校1986年经国家电子工业部批准创办,校址设在八三四厂(即江西有线电厂)内"学校拥有一幢1000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内有实验室、微机房,电化教学设施齐全。该校依托本厂优良的实习场地,实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设无线电整机装配与调试、无线电通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创办以后,培养了 1000 余名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学校全部推荐就业。2000年,学校共办有3班,在校学生100余人, 教职工20余人。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