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丘笥山已有孔丘明等10人隐居修炼 西汉杞年,任南昌尉的梅福亦在此留下学道修真的行 履。三国吴嘉禾年间(232〜238 ),道士杨仙至河东来苏坊“标竹为坛”,赤乌年间(238 ~ 251),永丰梅 溪观、冲虚观,泰和崇道观、永新5:云观的建造.卬证中国道教创立不久后很快就传入境内并落地生根。
魏晋时期的葛玄、葛洪,是著名的道教学者.境内玉笥山、武功山、遂川、永新、万安等地都留下“葛家 道”及其弟子的足迹。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夫人在安福亲自也坛布道,所传《黄庭内景经》成为后世研究两 晋道家养生学的必读著作。吉安城西建起纪念道教神人许逊的“真君庙” “
南朝梁大同八年(542),安福道教信徒刘敬躬,传其“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将销之,龟住光照室.敬 躬以为神而祷之”(《南史》),刘敬躬以龟牛:金光为神异信号,号召道徒起义,居然攻下安福县城、庐陵州 府.后进逼新涂,震动豫章"可见当时道教在境内影响之大:
唐宗室尊崇和神化老子,大力推崇道教.尚宗封老子为太匕玄兀皇帝,玄宗下令全国士子学习《道 德经》,百姓家必须家藏一本此书.泰和、永F、安福、遂川、万安等县遵照朝廷的政令新建宫观十余所, “兼有洞天福地之电”的玉笥山成为江西的三大道教中心之一,贞观年间,吉州刺史吴云偕弃官在玉笥 山中修道,天宝八年(749),玄宗颁旨为他修「-座厶偕寺;同期士人匡智至永新义山,在送龙洞尾立坛,朝夕修炼。如今义山南华岭F,仍有仙人传、仙人床等遗址
两宋帝王大多崇奉道教,徽宗更是溺道,口称“教主道IM:帝”,命州县设道学,还参照政府官吏品 级,定道官26个等级,道徒们享有政治特权,宫观有不少田产:此期境内普建道教场所"乾德元年 (963),道士尹抱元从玉笥山到水东来苏坊建殿堂,信徒甚众。朝廷特赐玉笥山田地若干顷,述免租税。 真宗为云偕寺赐额“云腾飕驭”;天圣八年(1030),玉笥山道人朱旦以医术受到仁宗召见,并赐其号“善 济处士”;宣和年间(H19 -1125),新涂祥符观主何得一被徽宗召京赐号“冲妙太师”,赐住太乙宫,授丹 林郎。绍兴年间( H31〜1162),永新县徑冇龙华道会集游1. 500多名,热闹一时
元时,统领江南道教的犬师道与皇权的关系达到鼎盛时期.天师道分化出的净明忠孝道在境内流传 较广,受到欢迎,大大小小的富观里都奉祀许逊的神像庐陵高道陈致虚卞张阴阳双修,发挥“道释同 阐,仙佛合证”的思想传统,将全真道南北宗融合起来,成为兀代全真派在南方的代表人物,他在江南、荆 湘、云贵一带传道,弟子多达百余人。元世祖连续30多年投资H万增建、扩大玉笥山万寿承犬宫屋宇建 筑。至元十八年(1281),道士刘思敬(吉州人)治愈元世祖足疾.由是出入殿廷无禁,以真神仙称之。至 正年间(1341〜1370),制赠“凝妙灵应真人”'
明代,道教开始走下坡路,但安福高道赵宜真,从小习道,兼全真、清微、净明诸派之传,于正一道天 心雷法、全真还丹大旨,多冇所发挥。著《灵宝归空诀》1卷、《仙传外科秘方》12卷、《原阳子法语》2卷等 行于世。景泰六年(1455)赠封“崇文广道纯德原阳真人”」I:弟子刘渊然,仁宗时赐号氏春戊人.给二品 印诰,与正一真人共领天F道教事
清朝,统治者抑道扬佛.道教逐渐走向衰落。可是在偏僻山区宁冈一带,依然修复、兴建了金溪观、 万寿宫、颜岭仙、白云仙、石峰仙、独栗仙等十多所道教宫观"永新境内亦右道观雷坛96处"光绪年间 (1875 - 1908 ),天师府委任孙杰才为吉安道教主事,尽管道徒们在吉安地帯仍有活动,(I [已是日落西 山。道观得不到扶持,逐步颓废。道士们为了谋生,多散居乡电,在家立坛,搞些画符咒术或驱魔求福之 类赚点钱,已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道教存在的社会基础较弱,但千仃年来积淀的一此道教观念还在信徒的心灵深 处栖息』、:传布和发展的土壤依然存在,占安城乡尚有民间半职业道士活动(做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