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传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图书
唯一号: 140320020210000785
颗粒名称: 汛情传递
分类号: F719
页数: 1
摘要: 为迅速传递汛情,地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与气象水文部门密切合作,及时了解全区和上游地区的雨情、水情和天气变化趋势。地区防汛办公室立即向各县(市)发出紧急通知,提醒加强防汛值班;将全区的水情、雨情及时向省防汛指挥部报告。汛期的水情和雨情主要是靠气象、水文部门在各地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点提供,交通通讯容易中断,无法传递汛情时,采取敲锣鸣枪报警、人工送信等措施传递汛情。在地区和各县(市)防汛办公室及中型以上水库设立无线电台。各级电台在汛期严格按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方法》。
关键词: 汛情传递 洪水预报

内容

为迅速传递汛情,地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与气象水文部门密切合作,及时了解全区和上游地区的雨情、水情和天气变化趋势。若预料有暴雨、洪水发生的可能,地区防汛办公室立即向各县(市)发出紧急通知,提醒加强防汛值班;同时,将全区的水情、雨情及时向省防汛指挥部报告。
  20世纪70年代以前,汛期的水情和雨情主要是靠气象、水文部门在各地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点提供,利用有线电话传递信息。电报则通过各地邮局代发。遇到大风暴雨、洪水暴涨,交通通讯容易中断,无法传递汛情时,采取敲锣鸣枪报警、人工送信等措施传递汛情。
  从80年代开始,成立了吉安地区防汛抢险无线电中心电台,在地区和各县(市)防汛办公室及中型以上水库设立无线电台。各级电台在汛期严格按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方法》,进行“四段四次”拍报。大大加快了汛情传递速度。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汛情传递工作逐步朝现代化方向发展。1998年,建立了全区防汛计算机网络中心,报汛工作相继通过计算机网络报汛,汛情信息能全面准确地在互联网上反映,更好地为领导指挥抗洪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吉安地区志 第一卷》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实地、系统记述安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