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境内各时代地层发育较齐全,除西部缺失志留系一泥盆系下统地层,东部缺失寒武系一泥盆系中统地层沉积外,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图2-1-1)。地层层序由老至新,见表2-1-1。
上元古界上元古界下部主要为神山组,上部为震旦系。
神山组是泛指江西省中南部相当青白口期地层。境内仅见于峡江县北部。出露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下部以灰黑色炭质千枚岩,含炭千枚岩和含炭粉砂质千枚岩为主,夹同色含碳千枚岩及灰绿色变质砂岩;上部为灰绿色绢云母砂质千枚岩、绢云母千枚岩及千枚状粉砂岩,夹少量碳质绢云母。为一套发育较完全的火山岩系。总厚度大于5582米。
震旦系为一套巨厚的复理石或类复理石火山质泥砂岩构造,分上下两个统。
下统细分为上施组和下坊组,上统称老虎塘组。境内除西南部外均有分布。上施组岩性为板岩夹变余砂岩、变余沉凝灰岩、时夹大理岩,盛产微古植物化石,厚度1570米。与下伏神山组整合接触。下坊组主要分布武功山区,为大理岩、砾岩夹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此即江西省新余式铁矿矿层层位)、炭质千枚岩,厚度330米。与下统上施组呈整合接触。上统(老虎塘组)岩性由深灰、灰绿色中厚层状变余凝灰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夹千枚岩组成,盛产微古植物化石,厚度430米。
下古生界寒武系寒武系为典型的浊积岩,由泥砂质碎屑组成类复理石构造。广布于境内西北部武功山、陈山,西南部五指峰一带,东部缺失该地层。地层的划分因未采获到断代化石,而是据岩性划分为下部、中部、上部三个岩性层。
下部(牛角河组)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岩性组。下组为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黑色板岩、层凝灰岩,顶部为硅质板岩,厚度大于456米;中组为板岩与砂岩互层,顶部夹硅质板岩,厚度242 ~ 434米; 上组为灰绿色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与板岩互层,顶部夹石煤透镜体,陈山一带为夹灰岩透镜体或钙质砂岩。厚度290 ~ 610米。258 吉安地区志图 2-1-1表 2-1-1境内地层划分简况界系统地层名称全新统联土于组(QJ 第更上莲塘组(QJ 四新中进贤组(Q?) 新系生统下赣县组(QJ 界上第三系头陂群(叽) 下第三系临江组(E2l) 新余组(I 白垩系上统南雄群(心) 下统铁牯岭群(瓦) 中上统周家源段(•) 生侏罗系中统罗凹组仃2]) 界下统林山群(J,.) 三叠系上统安源群(T3.) 安塘组(T3a) 下统大冶组(TQ 上统长兴组(P”) 二叠系龙潭组(PJ 下统茅口组(R”) 栖霞组(Plq) 古上上统船山组(c3c) 石炭系黄龙组(C*) 古下统大塘组(CG 梓山组(c“) 岩关组(C“) 横龙组(Gm) 华山岭组(GQ 生上统锡矿山组(D„) 三门滩组(DsQ 生余田桥组(D3.) 中棚组(d3j 界中统棋子桥组(D%) 跳马涧组(D”) 界泥盆系下统 260 吉安地区志注:i.----代表整合接触; .....代表假性整合接触; -----代表不整合接触; 丨丨丨丨丨代表地层缺失” 2.据江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G-5O-I (宜春幅)、G-50-H (新干幅)、G-5O-VD (永新幅)、G-5O-W (吉水幅),1:20万区测图幅,整理并简化。
中部(高滩组)可分为下、上两个岩性组。下组为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厚度570 - 950米; 上组为灰绿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砂质板岩,顶部为黑色条带状板岩,厚度849〜1410米。
上部(水石组)可分为下、中、上三个岩性组。下组为灰绿色、灰黑色板岩、粉砂质板岩与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厚度555米;中组为灰色板岩夹长石石英砂岩,顶部为炭质板岩,厚度200米;上组为长石石英砂岩、砂岩与灰绿色板岩互层,顶部为夹灰岩透镜体,厚度680米。
奥陶系奥陶系仅分布于永新县境西部、西南部的満江(现永新县三湾乡抗江)、三湾乡石口、龙源口乡七溪岭及宁冈县境西、北部以及东南部边缘和遂川县境西部的滁洲、七岭、大汾、草林乡一带。为一套巨厚的类复理石浊积岩为主的沉积构造,产有丰富的笔石化石。分下、中、上三个统。
下统分爵山沟组、七溪岭组。爵山沟组岩性为变质砂岩夹板岩,厚度大于559米。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七溪岭组岩性为黑色硅质岩、灰薄层硅质板岩夹炭质板岩、砂岩。产两分对笔石化石, 厚度167 ~ 296米。
中统分龙溪组、江组。龙溪组岩性为灰黑色硅质板岩。产叉笔石、双头笔石化石,厚度165米;江组岩性为暗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互层,间夹炭质板岩。产叉笔石化石,厚度I486米。
续表界系统地层名称上统志留系中统下统上统古下石口组(O3s) 奥陶系中统潮江组(O2h) 龙溪组(021) 古下统七溪岭组(0“ 生爵山沟组(Olg) 生上部水石组(G 3sh ) 界界寒武系中部高滩组(E 2gt ) 下部牛角河组(e,„ 上上统老虎塘组(ZJ 元元震旦系下统下坊组(Zlx) 古古上施组(Z„h) 界界神山组(Pt3sh„) 注: 1.------- ----代表整合接触; --代表假性整合接触; ----代表不整合接触; 1 1 1 1 丄代表地层缺失。 上统仅发育有下部石口组地层,而缺失上部蒲陇组,永新县石口为建阶层型点,即称石口组,岩性为变余砂岩与板岩,厚度212 -355米。产直笔石、栅笔石化石。
志留系吉安境内未见志留系地层出露分布。
上古生界泥盆系境内只发育有中泥盆统和上泥盆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武功山南麓、陈山南北两侧,以及永新、莲花、井冈山拿山乡、泰和桥头乡湛口、遂川禾源乡等地。
泥盆系中统分跳马涧组及棋子桥组。跳马涧组上部岩性为紫红色、灰黄色石英砂岩,砂质页岩,粉砂岩;下部为石英砂岩、石英砾岩,厚度161 -782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棋子桥组岩性为白云岩、页岩、砂岩,盛产腕足类化石,厚度26 - 104米。泥盆系上统在境内有两个沉积相,西南部、中部为浅海相地层,而东北部则为陆相地层。上统浅海相地层分余田桥组和锡矿山组。余田桥组岩性为灰绿色、 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凝灰岩。产弓石燕、帐幕石燕等腕足动物化石,厚度110 -680米; 锡矿山组岩性为石英砂岩、页岩、泥灰岩。含赤铁矿1 ~ 5层(宁乡式铁矿矿层层位),盛产穹房贝、云南贝等腕足动物化石,厚度47 - 249米。上统陆相地层分中棚组及三门滩组。中棚组岩性为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粗砂岩和石英砾岩,厚度200米;三门滩组岩性为灰黄、灰紫色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和透镜状赤铁矿。产亚鳞木、斜方薄皮木等植物化石,厚度477米。
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莲花、安福、永新、遂川、井冈山拿山乡、峡江水边镇、吉水八都镇、吉安县敖城乡新居等向斜盆地的边缘。本系沉积和上泥盆统一样,由西向东由海相至海陆交互相至陆相依次沉积超复,在同一时期内有着不同特征的沉积组合。分上、下两个统。
下统下部依其沉积相不同分别命名为岩关组(海相)、黄龙组(海陆交互相)、华山岭组(陆相)。下统上部分别命名为大塘组(海陆交互相)、梓山组(陆相),它们是同期异相产物。岩关组岩性为灰色厚层状灰岩夹钙质页岩、砂岩,产假乌拉珊瑚,厚度50米;而与其同期异相的横龙组岩性为砂岩、粉砂岩、 页岩、钙质页岩,产擂鼓台始唱贝、亚鳞木等动植物化石,厚度103 ~ 360米;陆相的华山岭组其岩性则为紫红色页岩、砂岩,产亚鳞木化石,厚度452米。大塘组又可分为下、中、上三段。下段称石磴子组,其岩性为灰黑色灰岩,产贵州珊瑚化石,厚度45米;中段称测水组,其岩性为凝灰质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劣质煤,底部为石英砾岩,产脉羊齿等植物化石,厚度大于175米。上段称梓门桥组,其岩性为灰色白云岩夹粉砂质页岩,产棚珊瑚化石,厚度大于20米;而与大塘组同期异相的陆相地层,称为梓山组,即梓山煤系,系其岩性为灰白、灰紫色中薄层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炭质页岩和数层不稳定的薄煤层或煤线,产须羊齿、羊齿等植物化石,厚度128米。
上统划分为黄龙组和船山组。江西省内总称黄龙组(由于黄龙组和船山组两套地层系连续沉积,且均以灰岩为特点,缺乏标志层和明显地质界线,所以统一划分为黄龙组和船山组)。黄龙组岩性为灰、灰白色、淡红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灰岩,产珊瑚、类化石,厚度65〜185米;船山组岩性为灰白色厚层状灰岩,灰岩质纯,岩溶发育,盛产蜒类和珊瑚化石,厚度240 ~ 400米。
二叠系主要分布在莲花、安福、永新、井冈山、吉安等向斜盆地中,峡江、永丰、吉水等县有零星出露。整个二叠系地层岩性特征在境内十分稳定,分为上、下统。
下统分栖霞组和茅口组。栖霞组岩性为深灰、灰黑色中至厚层状、块状灰岩、含泥质、燧石条带和团块, 盛产珊瑚、蜒类等动物化石,厚度58 -320米,与石炭系上统成整合接触;茅口组岩性为灰色致密块状灰岩, 含燧石结核,下部发育有炭质页岩及薄层灰岩。局部地区上部有一套质纯的硅质岩、风化后成粉末状,形成粉石英(如安福洲湖粉石英矿即此),产乌鲁希腾贝、戟贝、希瓦格蜒等化石,厚度135 -750米。
上统分龙潭组和长兴组。龙潭组地层以赋煤为特征,共有30~40个煤层。分A,B,C三个煤组,形成煤系,三个煤组统称龙潭煤系,是境内赋存无烟煤的主要层位。该组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官山、老山、 狮子山、王潘里四个段。官山段岩性为灰黄、灰黑色中厚层粉砂岩、细砂岩夹炭质页岩及多个煤层,构成的煤组习称A煤组,产大羽羊齿等植物化石,厚度90 ~ 210米;老山段为灰色、紫红色细砂岩、炭质页岩夹多个煤层,构成的煤组习称B煤组,厚度23〜377米;狮子山段为灰色细粒石英砂岩,不含煤,习称狮子山砂岩,厚度20 -30米;王潘里段为灰色粉砂岩,细砂质泥岩夹24个煤层,煤层构成的煤组习称C煤组,厚度30〜206米。整个龙潭组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地层,它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长兴组岩性单一,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习称长兴灰岩。产古蜒化石,厚度25〜270米。
综观境内整个古生界地层,产有多种沉积矿产,主要有锡矿山组的宁乡式铁矿;下石炭系梓山组的无烟煤;龙潭组的无烟煤;此外,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茅口组、长兴组等地层中的灰岩,均可作水泥灰岩或建筑石材。同时灰岩发育的地区还富含岩溶水。
中生界三叠系该时代地层分布在吉安、永新、莲花、新干、峡江、吉水、永丰等县。境内只存在上、下统地层。
下统大冶组为一套海相地层,其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石英粉砂岩;中部为灰白厚层状白云岩、灰岩;下部为青灰色灰岩夹页岩,产克氏蛤、蛇菊石等动物化石,一般厚度300 - 500米,与二叠系呈假整合接触。
上统安源群,为海陆交互相地层,其岩性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煤层,产双壳类及真蕨类和苏铁类植物化石,厚度0〜821米。吉安县天河一带的安源煤系属陆相,称天河组,岩性为砂岩、泥岩夹煤层,局部地段含凝灰质岩石及凝灰质熔岩,产羽叶、蕨类等植物化石,厚度202 ~545米。中部为灰白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灰黑色砂质页岩、粉砂岩,产瓣鲍类化石,厚度36〜163米;下部为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夹烟煤层,底部为砾岩,厚度140 - 420米。与安源组同期异相的陆相地层称安塘组,安塘组主要分布在吉安县敖城、安塘、官田乡一带,另外在吉水螺田乡也有分布。安塘组岩性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火山碎屑岩、 炭质泥岩夹烟煤层,厚度100〜240米。三叠系上统地层分布地段是境内寻找烟煤的远景区段。
侏罗系该地层呈南北走向分布于吉水县文锋镇、葛山乡龙田至吉安县值夏一线东侧,以及呈北东走向分布在井冈山市拿山乡至吉安县敖城、官田乡和固江镇一线。但后一区段(拿山一固江)仅出露分布有下统地层,分为上、中、下统。
下统称林山群,岩性为黄褐色、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和劣质煤层,底部为砾岩。产大网羽叶和瓣鲍类化石,厚度H8 -605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中统称罗凹组,下部岩性为砖红色厚层状砾岩和砖红色砾岩与砂岩互层,厚度273. 4米;中部为灰白色、砖红色、杂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厚度659. 3米;上部为一套棕红、灰白色的杂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间夹石英砂岩,以及粉砂岩和粉砂质页岩,该上部地层的底部有一层厚度6米左右的棕红色厚层状砾岩、沙砾岩,厚度1932.2米。整个中统地层厚度2864.6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上统称周家源段,该地层以火山岩发育为特征,可分为下段和上段。下段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和紫红色、黄色凝灰岩,厚度91.1米;上段底部岩性为灰紫色角砾状含少量斑晶的流纹岩,少斑流纹岩之上为灰紫色少斑粗面安山岩,灰白、灰黄色薄层状少斑流纹岩夹球泡流纹岩,灰白、灰紫色局部含砾的少斑粗面安山岩、灰紫色、猪肝色角砾状少斑流纹岩,厚度104.1米。上统地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白垩系该地层出露分布在吉泰盆地和永新盆地中,其岀露分布面积达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岩性为一套巨厚层陆相红色碎屑岩系。蕴藏有岩盐、石膏、卤水等矿床。分为上、下统。
下统称铁牯岭群,其下部岩性为猪肝色粉砂岩、泥岩与黄白色沙砾岩互层;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夹黄褐色砂岩;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及泥灰岩,产鱼及脊椎动物骨骼等化石,厚度165米。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上统称南雄群,其下部岩性为紫红色砾岩、沙砾岩夹砂岩,厚度455 - 863米;中部为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及沙砾岩,产恐龙蛋化石,厚度1133 ~ 2492米;上部为紫红色砾岩,沙砾岩夹砂岩,产恐龙蛋化石,厚大于1800米。 新生界第三系为红色岩系,陆相河流一湖泊沉积。分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
下第三系新余组,分布在境内东北角的新干县。其下部岩性为紫红色厚层状砾岩、沙砾岩夹中厚层粉砂质页岩,厚度317米;上部为砖红色中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底端为砾岩,产湖花介、 似扭口螺、似雅座螺及直线叶肢介等化石,厚度363米。该地层中赋存岩盐(新干县大洋洲新居的岩盐矿即产于此层位中)。
下第三系临江组,该地层仅在新干县东北角小片零星分布,其岩性为灰绿色、灰白色薄层绢云页岩夹油页岩,泥质灰岩和粉砂质页岩,底部有一层中细砾岩。产小玻璃介、金星介等介形虫化石及膀胱螺、 扁卷螺等化石,厚度232米。
上第三系头陂群,该地层在境内零星分布于吉水黄桥乡、吉安凤凰墟山南、永丰坑田乡旺田。其岩性,下部为砾岩、沙砾岩;上部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硅藻黏土岩。产械、栋、柿、樟、梅等植物化石。厚度 188 -344 米。
第四系本系均为未固结成岩的松散堆积层,其成因类型有残积一坡积层、洪积层和冲积层。残积一坡积层、洪积层在境内分布零星、厚度较薄、成分单调;而冲积层则广布于赣江及主要支流河谷地带,组成河漫滩及一、二、三、四、五级河流阶地。第四系分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统又分为上、中、下三统。
下更新统河流沉积称赣县组,境内仅在万安罗塘乡赣江右岸有小段分布,沉积物为灰白色、棕黄色砾石层、红土及砂质充填黏结,厚度0.5米。中更新统河流冲积称进贤组,含河流冲积、洪积两种类型, 发育于赣江及各支流河谷上游区,组成河谷盆地二、三、四级阶地,岩性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网纹红土,厚度3 ~15米;下部为灰白、黄、棕红色沙砾岩,厚度1〜15米。上更新统称莲塘组,主要分布于赣江河谷及其支流河谷地带,上部为黄色、棕红色黏土或亚黏土,有的含石英小砾或夹粉砂;下部为浅黄、棕黄色沙砾层,厚度1 ~ 15米。
全新统以河湖松散沉积物为主要代表,分布在赣江河谷及主要支流两岸,通称联土于组,其上部为浅褐、浅黄、棕黄色亚黏土,下部为沙砾石层,厚度1 ~ 16米。
岩浆岩吉安境内岩浆岩活动频繁,自晚远古至第四纪地质时期,除第三纪和第四纪(喜山期)不存在岩浆岩活动外,其他各地质时期均有岩浆岩活动,其中以晚奥陶世至志留纪(加里东期)和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燕山早期一燕山中期)为境内的主要岩浆活动期。各地质时代的岩浆活动以岩浆的侵入为主。各类侵入岩分布面积有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境内总面积的11%〜12%。火山喷岀活动虽有,但不强烈,火山喷出岩在境内分布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仅占境内总面积的0.1% ~ 0. 2% ₒ各类侵入岩中以酸性一中酸性岩为主,而基性一超基性岩则十分罕见。在地理分布上,南部比北部发育,西部比东部发育,由北向南岩浆岩类活动时代逐渐变新,有的地段晚期的岩浆岩侵入到早期的岩浆岩体中,从而形成一种复式岩体。
晚元古代早期(晋宁晚期)岩浆岩类晋宁晚期的岩浆岩活动表现为海相火山喷发活动和超基性岩浆的侵入活动。晋宁晚期海相火山喷发活动所形成的火山岩为杏仁状安山玄武岩、细碧岩及角砾岩。它们赋存于上元古界神山群下段地层中。该地层主要分布于峡江县西北部的福民、仁和、戈坪乡一带,往北西方向延伸至新余市境内。晋宁晚期形成的基性与超基性岩有辉石角闪岩和角闪橄榄岩两种。前者见于新干县城上乡大桥至麦乡芦家岭一带,已知岩体有五处,统称大桥蓬岩体,其中较大者呈带状近南北向延伸,长4000米,宽400米左右, 小者面积约0.1平方公里;后者见于峡江县马埠乡深圳村南约1.5公里处,地表见有两处近东西向延伸的小岩瘤,总面积约0.2平方公里。
晚元古代晚期(澄江期)岩浆岩类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岩浆活动表现为海底火山喷发,境内安福、吉安、峡江、吉水、永丰县一带的“新余式”铁矿层上下均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分布,如吉安县油田乡井头附近,铁矿层之下有一层呈层状、 似层状、团块状夹于区域变质岩中的玄武岩及玄武质凝灰岩,延伸达20余公里。
早古生代岩浆岩类境内早古生代的加里东期运动表现极为强烈,它席卷整个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强烈的构造运动,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从而形成原地型、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混杂型花岗岩和侵入型花岗岩。
原地型混合花岗岩在境内有武功山及永丰县谭城一新干县潭丘乡海源岩体两个黑云母混合花岗岩体。 前者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后者约为110平方公里,这类岩浆岩亦与稀有、稀土元素成矿关系密切。
半原地型混合花岗岩在境内主要存在有遂川南风面和巾石两个混合黑云母花岗岩体。前者分布在遂川滁洲、七岭和营盘坏西侧,向西延入湘境,境内延伸长达30公里;后者出露在遂川境内的巾石岭脑, 为一规模很小的岩体。混杂型花岗岩的岩体均侵入到震旦一寒武纪地层中,部分岩体侵入到中奥陶纪地层中,形成时间要晚于前两种类型。
混杂型花岗岩的岩体均侵入到震旦一寒武纪地层中,部分岩体侵入到中奥陶世地层中,形成时间要晚于前两种类型。
混杂型花岗岩在境内主要有以下六个岩体:岩体名称岩石类型出露分布范围境内规模宁冈富斜花岗岩宁冈县东上乡东上一浆山连线以东 600平方公里荆竹山花岗二长岩湘赣边境,井冈山市长坪乡的仙口、江西坳、长坪 120平方公里汤湖花岗闪长岩遂川县高坪、汤湖、左安、南江、黄坑乡一带 400平方公里草林花岗二长岩遂川县草林乡约10平方公里路口黑云母花岗岩永新县城南18公里处龙源口乡的中仁、路口和白沙塘乡一带约30平方公里水浆富斜花岗岩永丰县水浆乡老马石一带约15平方公里侵入型花岗岩在境内分布较广,该类型花岗岩其岩体多呈中小型岩基及岩株产出,侵入于震旦纪、 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境内主要存在有以下五个岩体:岩体名称岩石类型出露分布范围境内规模山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安福县城北15公里处的山庄乡 120平方公里尼山花岗二长岩安福县城北东20公里处的瓜畲乡尼山 1.5平方公里桥南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永丰县城南东4公里处的桥南乡 55平方公里莲花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遂川县汤湖乡莲花顶一带 57平方公里牛头寨细粒白云母花岗岩遂川县草林与南江两乡交界处的牛头寨 14平方公里晚古生代岩浆岩类晚古生代境内既有岩浆侵入活动同时还有地台型海相火山活动。 侵入岩类境内仅见二叠纪侵入岩类。
二叠纪侵入岩二叠纪(华力西晚期)侵入岩的特征是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与围岩界限清楚, 接触面多呈波状和树枝状,其形状多向外倾,倾角30°〜50。,与沉积岩接触地段有硅化、角岩化、绢云母化,部分为红柱石和堇青石角岩化。该时期的侵入岩在境内主要有以下三个岩体:岩体名称岩石类型出露分布范围境内规模麦壑细粒石英闪长岩新干县麦鉛乡至七琴乡一带 150平方公里英云闪长岩金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峡江县西面的金江乡城上、金滩及罗田乡一带 164平方公里芳洲中细粒黑云母峡江县戈坪乡芳洲一带 9平方公里花岗闪长岩火山岩类晚古生代火山活动在境内规模不大,范围不广,分布零星,但活动时间延续较长。在泥盆纪、石炭纪发现有属台地型间歇性的海相火山活动。它们多分布在坳陷扩张的地区,一般受深断裂控制。在二叠纪未发现火山活动。
1. 泥盆纪火山岩在泥盆纪由陆相向海陆交互和海相转变时,升降运动最为频繁,扩展最为激烈, 一般都有火山活动。在遂川草林、禾源、珠田乡之间和泰和桥头乡、马市与早禾市镇之间的中泥盆统棋子桥底部,均夹有一层至多层火山岩,岩性为凝灰岩和英安岩。
2. 石炭纪火山岩永丰藤田于梓山组中见安山玄武岩及安山玲岩。
中生代岩浆岩类侵入岩中生代侵入岩类遍于全境。
1-早一中三叠世的侵入岩该期侵入岩的地质特征与华力西晚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基本一致,在境内仅有中村岩体,它出露在永丰上溪乡、中村乡和灵华山一带,岩体作岩株产出,侵入到震旦系地层中, 面积75〜80平方公里,岩性为二长花岗岩。
2.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侵入岩该阶段的岩浆活动以各种类型的酸性岩浆侵入占主导地位。岩浆的侵入活动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岩体沿断裂分布,在境内主要存在以下六个岩体:岩体名称岩石类型出露分布范围境内规模东固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在吉安县与兴国县交界处东固镇一带 110平方公里水浆黑云母花岗岩永丰县水浆乡羊石山一带 40平方公里青龙山黑云母花岗岩安福县与宜春交界的明月山、青龙山一带 135平方公里泥湖黑云母花岗岩宁冈县与湖南交界的东上乡石峰仙一带 40平方公里弹前黑云母花岗岩万安县弹前乡一遂川县巾石乡一带 650平方公里淋洋黑云母花岗岩遂川县营盘士于、戴家铺、七岭、滁洲乡一带 35平方公里 3. 中侏罗世(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岩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的岩浆活动是在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基础上加剧,形成更大规模、更广泛的酸性岩类,岩石以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为主,多为小岩体;岩体以岩瘤为主,少数为岩株。岩体大部分是继承叠加在早侏罗世花岗岩体之上,与早侏罗世花岗岩的空间位置分布一致,仅部分呈独立岩体产出,这阶段的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遂川,此外安福和永丰也有零星分布。
在继早侏罗世形成的遂川弹前黑云母花岗岩基之后,继承发育形成17个花岗岩岩瘤,分别是白石岗、黄道平、寨头脑、荷树萇、大坑、东坑、山丫山东、城背、河洞、东水10个二云母花岗岩岩株和小木坑、禾坪、湖洋里、笑天园、大岭下5个黑云母花岗岩岩瘤以及虎湃、南五指峰2个花岗斑岩岩瘤。在早侏罗世形成的青龙山黑云母花岗岩岩基中分布有明月山、浒坑2个黑云母花岗岩岩瘤。此外在加里东晚期形成的荆竹山花岗二长岩体中也分布有仙口和江西坳2个黑云母花岗岩小岩株;再者在武功山混合岩体中分布有本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徐家源二云母花岗岩枝,泥湖坳白云母花岗岩岩枝,野鸡潭白云母花岗岩岩枝,画眉城二云母花岗岩岩枝;另外还有峡江西坑二云母花岗岩岩枝、永丰中村黑云母花岗岩岩枝。
4. 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燕山中期)侵入岩该期岩浆活动远不及早期强烈,但其岩石种类齐全, 既有酸性一中酸性侵入岩,又有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本期岩浆活动可划分为晚侏罗世(燕山中期第一阶段)和早白垩世(燕山中期第二阶段)。
晚侏罗世的酸性侵入岩在境内主要存在以下五个岩体:岩体名称岩石类型出露分布范围境内规模玉华山花岗斑岩分布在新干县玉华山一七琴乡一带 300平方公里新和二云母花岗岩分布在吉水县新和乡一带约8平方公里芦溪岭花岗闪长斑岩吉水县城东2公里处的文峰镇芦溪岭 1.2平方公里弹前黑云母花岗岩遂川县弹前乡 1平方公里七琴石英二长岩新干县七琴乡西约4公里处 1平方公里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不发育,仅在永丰沙溪乡南东2公里处的上带见有辉绿岩作岩脉呈北东一南西走向侵入震旦系地层中,岩脉长约2000米。以及在遂川大汾乡北部的东坑坳附近,见一成北西一南东走向、长约近千米、宽小于io•米的橄榄岩侵入寒武系地层中。岩脉强烈自变质岩为蛇纹岩或滑石蛇纹岩。
火山岩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火山岩发育: 1. 三叠纪火山岩类仅见于吉安县安塘乡一带有火山岩分布。岩石为橄榄玄武岩呈层状夹入上三叠统煤系地层中,破坏并吞噬部分煤层。
2. 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火山岩类晚侏罗世境内有较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出活动,当时境内处于峡江一广丰火山岩带中,经抚州的广丰,延入浙江和福建,与闽浙火山岩相连。火山岩岩石组合为安山岩一英安岩一流纹岩系列。出露分布在境内的晚侏罗世周家源组上段地层。
3. 晚白垩世火山岩类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火山喷发,在泰和芦源、三都和吉安市螺丝山、禾埠乡的禾埠桥、吉安县樟山乡奶奶庙以及万安百嘉乡附近、安福洲湖乡东侧等地,见有橄榄玄武岩、方沸粗玄岩夹于南雄组中下部地层中。
地质构造大地构造格架境内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的东北域,次级构造单元为:武功山一玉华山隆断束、吉安一泰和凹陷、井冈山一陈山隆断束、永丰一抚州广丰坳断束,这四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构成吉安地区大地构造格架。
地壳发展及构造演化史境内地壳演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演化时期或相应的构造运动旋回。
晚元古代发展时期(晋宁一澄江旋回)该时期境内地壳处于强烈下陷沉降的地槽发展过程,沉积出一套巨厚的火山质、泥沙质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的地层(神山群)。
早古生代发展时期(加里东旋回)该时期境内仍为地槽发展阶段,晚奥陶世末加里东运动I幕表现为地块上隆,使志留纪沉积短暂乃至缺失该地层沉积,至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II幕(主幕)地槽强烈褶皱回返,结束境内地槽发展历史。受加里东运动主幕所致,境内震旦系一奥陶系地层形成强烈紧闭的线状褶皱,断裂亦较发育,岩石经受区域变质,一般为绿片岩相,部分地区为角闪岩相,并有较多的混合岩及混合岩化作用。加里东构造旋回另一重要特点,是岩浆岩活动表现十分强烈,特别是加里东构造旋回晚期有大规模的酸性一中酸性岩浆侵入,这一点已反映在岩浆岩一节中。
晩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发展时期(华力西期一印支期)该时期境内为地台发展时期,地壳相对稳定,该期构造运动的主幕为印支旋回。在中泥盆世一早三叠世,基本上是大陆转化为海域的过程,此由中泥盆世一早三叠世沉积岩系反映为一个巨大的海相沉积旋回充分得到说明。其间仅早二叠世末有过短暂的海退时期,局部地段(即西起莲花界化城经琴水镇一安福瓜畲-吉水葛山-东至吉水阜田一线)处于滨海环境,沉积晚二叠世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龙潭煤系)。此后接着又沦为浅水区,至早三叠世沉积一套海相碳酸盐和泥沙质建造,以致华力西旋回与印支旋回由于缺乏沉积间断,而难以截然划分。早三叠世末发生印支主幕的强烈构造运动,其间缺少中三叠世沉积,使上三叠统安源组与下三叠统大冶组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此外该发展时期岩浆活动不强烈,该时期的岩浆岩仅有永丰中村的二长花岗岩。
晚三叠世一第四纪发展时期(燕山期一喜山期)境内经历印支旋回主幕进入燕山期后,又转为陆地,这也反映在沉积建造上,自晚三叠世开始,除个别地段(吉安天河)有晚三叠世早期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外,一般都为陆相粗屑含煤建造,并渐变为巨厚的陆相红色盆地型沉积。晚三叠世后,境内虽演化为陆地,但地壳运动却显著加强,一是反映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各地层间不整合接触关系,据此可划分出若干个构造幕;另一标志是有大规模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这标志着地壳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地洼阶段。
构造变形不同的地质构造发展阶段的构造形变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境内地槽发展阶段,以强烈褶皱为主,形成一系列紧密线型褶皱,断裂相对不甚发育或居于次要地位;地台发展阶段,以大型隆起、坳陷和宽展型褶皱为主,部分为过渡型褶皱,断裂也较为发育;地洼发展阶段(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形变独具特色,以强烈断块作用为主,断裂发育,形成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断陷盆地和断裂隆起,褶皱微弱。
褶皱分基底褶皱、盖层褶皱及地洼断陷盆地与坳曲。
基底褶皱主要由震旦系一奥陶系地层所形成,构造复杂,褶皱强烈,同斜紧闭褶皱极发育,见有武功山复背斜(包括陈山复背斜)、万洋山复向斜、吉安县天河一万安潞田复背斜、峡江城上复向斜、泰和沙村一赣县韩坊复向斜、吉安东固一赣县长洛复背斜。
盖层褶皱为中泥盆统一下三叠统地层形成,其主导构造方向往往为基底构造线斜交,多呈北东或北东东方向,以宽展型褶皱为主。见有莲花复向斜、安福彭坊复背斜、永新一吉安县花桥复向斜、吉安县安塘复向斜、吉水富滩复背斜、万安陈家向斜、永丰藤田向斜、泰和茶芜向斜。
地洼断陷盆地与坳曲由晚三叠世一第四纪地层形成,盆地呈北东一北北东向展布,盆地形态和延伸方向,受主要断裂方向或不同方向断裂所限制的地块形状的控制。盆地中堆积着巨厚的陆相红色、杂色碎屑建造,一般厚度达千米以上,局部达数千米,除少数坳陷盆地外,绝大多数为断陷单斜盆地或箕状盆地。见有抚州一永丰盆地,吉(安)一泰(和)盆地两个盆地。
断裂主要记叙深断裂和大断裂,其他断裂为数众多,难以一一记述。
深断裂普遍规模甚大,走向延长多数可达数百公里,常切穿硅铝层深入到硅镁层或进入上地幔。沿断裂或其附近常有基性或超基性岩分布。普遍有长期发展、多次活动的特点,在其附近曾发生过不同烈度的地震,并有温泉、地热点沿断裂线分布。穿过境内的深断裂有两条:一为遂川一德兴深断裂,该断裂南西端延入邻省,省内延伸约540公里;另一为新干至湖口深断裂(习称赣江大断裂),该断裂北起湖口, 经新建、新干至吉水,南延部分为吉泰盆地红层覆盖,南延至崇义,斜列断续展布,南北长达600余公里, 断面多向南东东方向倾斜,倾角较陡。
大断裂规模相对较大,走向延伸长多在100公里以上,深入基底但并不切穿基底。往往对小型岩浆带或矿带与矿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大断裂均不切穿硅铝层。境内所见大断裂有四条:分别为遂川(黄坳)大断裂、崇义一万安大断裂、永新文竹一峡江大断裂、吉水大断裂。崇义一万安大断裂,总体呈北东向延伸,部分地段(崇义一带)偏转为北北东向,南西延出省外,省区延长约150公里;永新文竹一峡江大断裂作北东东一北东向延伸,南西端延入湘省茶陵县境,省区延长约170公里,控制吉一泰盆地北缘及红层的沉积。吉水大断裂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北西向张剪性斜移正断层平行排列组成,延伸约9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