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禾岭上水打礁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200
专题名称: 端禾岭上水打礁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3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睦安乡的端禾岭村,四面是高山大岭,村庄却比周围的山峰还要高出一截,象个庞大的磨盘托着圆圆的磨顶。望着这高高的山村,人们不免为它担心;村里的人用的水从哪里来?奇怪的是,从村子背后的石岩里冒出了一股泉水,它绕着村子流过,尽管人们吃,尽管人们用,从不缺水。这里的禾苗长得比山下还更好,城里新鲜蔬菜上了市,端禾岭也尝了新。每百斤稻谷,山下出米六十几斤,端禾岭出米七十多斤哩。 传说端禾岭很早以前可不是这样。它只是通往芙蓉山、宜黄等地的歇脚点,土地贫瘠,水源奇缺,很少有人来此居住。只有一对常去芙蓉山采药的年老夫妇在此搭了个木屋落脚。一天,烈日当空,许多过路人想在此歇脚,却苦于一无水喝,二无树荫,只得匆匆往前行路。正午时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道,迈着艰难的脚步爬上了这座山顶。他又热又渴,走到木屋旁,踉踉跄跄地快要倒下,惊动了屋里制药的老妇人。她急忙出来,扶着老道进屋。刚进屋,老道就倒在地上,口中喃喃地说:“水、水……”老妇人忙去取茶。但壶底朝天,连水缸里的水也早被过路人喝光了。晚上的用水还要等老头子采药归来时从很远的地方带来。眼看老道脸色蜡黄,呼吸困难,老太婆一时拿不出办法,急得在屋里团团转。突然,她想起老头子配药的酒酿。一看还有半盅,忙拿过来喂给老道吃。老道喝后顿时脸色变红。这酒酿象灵丹妙药,过了一会儿,他竟然完全好转。临行前,老道了解到这里取水和种植的难处后,绕这磨盘地走了一圈,给老太婆留下了十几粒黄瓜种,交待当晚就要种在门前,明天就会结果。傍晚老头采药回来,夫妇俩将信将疑地把瓜籽播在门前。第二天一早,老汉照例去采药,只见门前流来了一股清泉水,十几粒黄瓜籽已经结出了一条条的黄瓜。也许是水好的缘故,这里的农作物生长茂盛,病虫害少,果实饱满。无论怎么干旱,泉水都不会干涸,由于有了水,人们陆续搬来这儿居住,才有了村子。 后来,那位衣衫破烂的老道来到与端禾岭遥遥相望的里塔乡鱼良村,准备取道去南丰。这一天,天气依旧很热,他找到村里一位姓王的大户人家要点水喝,王大户看着老头穷酸模样,明明壶里有茶,缸里有水,却说天干地裂无水喝。老道叹了口气,象是自言自语似的说了一句:“真是端禾岭上水打礁,鱼良段上干死禾啊!”这年果然大旱,拥有千顷良田的王大户看着禾苗枯黄,想起老道那天临行的言语,真是后悔莫及。 从此,稍有干旱,鱼良段上的禾都干得枯黄,而端禾岭却照样流水哗哗,水礁声声。“端禾岭上水打礁,鱼良段上干死禾”的顺口溜也就流传至今了。(章建明)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