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村里牵牛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92
专题名称: 伏牛村里牵牛牯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26.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从前,南城北边有个江浒村,村里有个勤劳善良的农民,名叫秋生。秋生家里很贫,孤苦伶仃一个人,他替财主放牛,一年到头难得跟别人说上几句话,有事只对牛唠唠叨叨说上几句话,牛生病了,秋生总是把财主给他吃的稀粥馊饭省下喂牛。就是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深夜,自己冷得浑身发抖,也要到牛圈里看上几次。 光阻似箭,年青的秋生成了弯腰曲背的老人。膘肥体壮的牛犊也变成了肩烂瘦骨的老牛,在田里干活也不如从前那样灵活了。 这年春天,正逢插秧大忙季节,人累得浑身冒汗,牛累得直喘粗气。财主嫌牛犁田太慢,一把夺过秋生手中的鞭子狠狠地抽打,打得牛儿滚在田里直翻白眼。 打在牛身上,疼在秋生心里,秋生见财主走了,赶紧把牛牵起来,摸牛身上的鞭痕,心疼地说:“牛呀!牛呀!你一生带犁枷,干重活,啃野草,挨鞭打,还说不出一句话。” 年关快到,秋生听说财主要辞退自己,老牛要卖给屠夫宰杀,就跑到牛圈摸着老牛说:“牛呀牛,我也要回家,你老了要挨杀,多可怜呀!” 第二天,屠夫来牵牛,秋生拦住牛圈门对财主说:“东家,工钱我不要了,我要这条老牛。”财主一盘算,觉得十分合算,便应声说:“好吧!就让给你,别人我可没有那么便宜。”秋生见财主答应了,便默默地牵着老牛回家去了。 冬去春来,老牛重病不起。秋生日夜侍奉汤药,百救无效。在一个凄风苦雨的黄昏,老牛终于倒下去了。秋生眼里噙着泪水,在山丘挖了个大坑安埋了老牛。 不久,财主又把秋生雇回去,要他看养一条新买来的水牛牯。这条水牛牯又强又蛮,很不听话。一天,秋生赶着牛牯下田,谁知刚把犁枷向它肩上一套,牛牯头一昂,角一竖,蹄一蹬,撒腿就跑,满田乱窜,把个瘦骨嶙峋的秋生甩得老远。秋生追赶了一阵,累得坐在田埂上直喘气。 这天,适逢牛郎星君巡视到此,见善良的秋生被顽牛甩在田里,很是生气。于是扮做一个又黄又瘦的书生,弓着背吃力地挑着书箱和行李,由大路那边走来。“叭啦”一声绳子断了,书和行李撒了满地。“书生”呆呆地站在那里,束手无策,只好向秋生求助道:“老兄,请你帮个忙,把你那根牛鼻绳借我用一下。”秋生指着那水牛牯说:“这条牛牯性子强,有鼻绳都不听话,没有鼻绳牛牯就更牵不回去了。”书生无可奈何,只好用双手抱着书箱和行李,艰难地向前走去。秋生见了,叹口气:“唉!这样走,什么时候才走到建昌府。”他赶忙追上书生,说:“老兄,拿去用吧,我回家取过一根就是。”书生接过牛鼻绳感激地说:“难为你了,难为你了。”他捆好书和行李,走到牛牯身边拍了拍牛牯的头说:“顽牛顽牛,角不准兜,蹄不准踢,跟着善人,乖乖地走,叫左向左,喊右向右,鼻不用绳牵,自家要转弯”。说也奇怪,那牛牯摇头摆尾,驻蹄聆听。秋生望着书生摇摇头笑了笑。转身来牵牛,那牛牯真的一动不动任他摆布。秋生心里感到奇怪,回头望那书生,书生早已无踪无影了。他这才知道牛鼻绳让牛郎星君收去了,连忙望空跪拜感谢牛郎星君相助。 此后,村里无论那家买来的烈牛、强牛,一到秋生手里,不用穿鼻绳,就服服贴帖乖乖地犁田,耙田,叫左向左,喊右向右。打这天起,秋生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伏牛能手。久而久之,江浒村也名叫“伏牛”村了。(霍质彬)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