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大师修庙宇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82
专题名称: 明海大师修庙宇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04.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麻姑山上有座古朴幽雅的麻姑庙。庙旁边有个井口大小被泥沙淤塞了的山洞。传说还没有修建麻姑庙的时候,这山洞深不见底,唐代天师邓紫阳曾在洞中炼丹修道。后来,人们就把这山洞叫做天师井。 以前山上没有庙,上山朝拜麻姑娘娘的善男信女跪在天师井旁边烧香合十,望天祷告。一年春社,有个叫作明海大师的僧人慕名来到麻姑山,见此情景,决心给麻姑娘娘修一座庙。 明海大师精通医道。他一边化缘,一边给人治病,不久就募化到不少银两。可是由于缺乏上等木料,庙宇迟迟不得动工。一天,他化缘来到盱江上游的一个山庄,闻听庄主得了一种疑难杂症,四处求医不见好转,就主动登门医治。几帖药下去,庄主病体痊愈。庄主十分感激,要以重金酬谢。明海大师得知庄主有大山几座。山上树高林密,辞谢了重金,要求以山上树木相许。庄主欣然答应,命人砍下上等杉木,扎成一只只木排,从盱江运往建昌县城。 木排启运以后,明海大师乘坐马车先行赶回建昌县城。他雇好木工石匠在麻姑山上等候,自己带着搬运劳力赶到江边。这时,木排从远处顺流而来,明海大师见了,心里十分高兴。 谁知,木排刚刚到达从姑山脚下的鲤鱼潭,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江面上涌起了层层巨浪,撑排的汉子一个个被狂风掀到高高的河岸,结实的木排被浪头打得七零八落,粗大的杉树一根根被旋涡卷进了潭底。明海大师见状,惊疑不止。 转眼功夫,风平浪静,江面上一只只木排踪迹全无。明海大师师念了声“阿弥陀佛”,辞退了搬运劳力向麻姑山走去。刚到山上,就听见天师井内传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犹如开水在翻滚。接着,“哗”的一声,一根巨大的水柱从“井”里冲出,足有两、三丈高。水柱中,一条两尺多长的金色鲤鱼闪闪发光,鲤鱼朝明海大师摆了摆尾巴又迅速潜入“井”中,巨大的水柱也突然消失。随即,一根粗大的杉树从“井”里冒了出来,明海大师见了又惊又喜,连忙叫人把树搬走,刚刚搬走了第一根,“井”中又冒出了第二根、第三根……不到两个时辰,天井旁边的空坪堆满了粗大的杉树,一个掌墨师傅看了看停放的木料,觉得造一座庙宇富富有余,便随口说了几声:“木头够了。”说也奇怪,掌墨师傅话音刚落,一棵正从“井”里往外冒的杉树,突然卡在“井”中不动。 经过众人日夜施工,麻姑庙已基本建成,只待上了大梁,大功便可告成。这天上午,众人聚在庙前,为选上梁的良辰吉日争论不休。说来也巧,一代天师张道陵路过此地,见热闹非凡,便凑过去探问。这张天师是道家之人,道法非常高,已算到麻姑庙上梁之事,今日特地来点化百姓。众人看见张道陵,一齐向他求教良辰吉日。张天师哈哈一笑。说,“早不上,晚不上,只要看到一个‘头戴铁帽,鲤鱼上串’的人走上山来,便可鸣炮上梁”。说完,便隐身而去。 大家从上午一直等到太阳偏西,还不见人影,正当大家心里发急的时候,只见一人头顶一口铁锅,肩上扛根卖柴的竹串担,串担上的一头挂有条活蹦乱跳的鲜鲤鱼,正从蜿蜒的山路上直奔山顶而来。众人见了,想起了张天师的话,恍然大悟,一拍后脑勺——这不就是“头戴铁帽,鲤鱼上串”的人吗?于是,“劈劈啪啪”燃响了鞭炮,在一片笑声和祝愿声中,麻姑庙上起了大梁…… (陈画舫)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