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牙床”云市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81
专题名称: “金龙牙床”云市窑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30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云市村位于南城西南方,傍山而建。该村原为圩镇,有近三里长的曲折小街,一色石板铺地,但尤有特色的是村四周处处是窑岭,遍地瓷瓦片,偶而开渠过窑岭,挖至人深,仍然不见泥土,可见当年烧窑之盛。 据碑文记载,云市窑起于唐,盛于宋,亦衰于宋,时间不算很长。从云市窑址残留的瓷片看,釉色单纯,多为黑釉,次为影青釉。器物多为碗、碟、罐少许,胎薄质良,造型优雅。从复原的器物来看,造型、釉色、胎质和纹饰都具有宋代风格。故云市窑及村北两公里的荷圹村窑大致都有宋代窑址。 目睹云市、荷圹窑岭的特别风光,很多动人的传说至今还在民间流传,“金龙牙床”的故事就是其中最美丽的一个。 相传唐末,云市村居住一户穷苦人家。母子两个孤苦相依,母亲年迈力衰,瞎了双眼,儿子徐二十分诚实忠厚,起早落夜,丢了锄头摸扫把,里里外外操劳。 忽然一天,却来了祸事。徐二天麻麻亮去井头提水,许久不见回转。随后,村外传来撕裂肺腑的惨叫声:“不好啦,徐二被老虎吃掉啦,救命呀……,喊声惊动全村,瞎眼母亲闻讯,顿时昏瘫在床下,经乡亲救醒,哭得昏天黑地,邻居无不伤心掉泪。在穷苦的乡亲们帮助下,苦苦地熬过了三年。 这年三十夜将近,大雪飘飞。瞎眼母亲孤苦伶仃,思儿心切,十分凄苦。忽然,徐二推门而入,扑倒在膝下,瞎眼母亲又惊又喜,恍如梦中。徐二向母亲叙说被虎衔到深山,被一白发老翁相救,留住了三日,思念母亲,老翁又送我下山。瞎眼母亲笑了哭,哭着又笑:“儿呀,那你一定是碰见仙人神虎了,天上三日,人间已得三年罗。”母子二人抱头大哭。徐二止泪,又安慰母亲说:“娘,儿在山中三日,不是偷,不是抢,是跟老翁学了点做瓷烧窑的手艺。”徐二的母亲听了破涕为笑,“这就好了,咱们穷人家的日子就好过了”。 徐二安顿好母亲,冒风雪,拜访邻里众乡亲,教给大家筑窑烧瓷。乡亲们纷纷赞同,并推徐二为头。说也怪,只要是徐二装的窑,点的火,窑窑成器,件件成品,每烧出的碗盏盘碟瓷色油亮,造型优雅,质地上乘。渐渐云市窑成了热闹的集镇遐迩闻名,慕名求购的人络绎不绝,村外处处是窑岭,号称九十九座窑的云市一片兴旺景象,从此,云市的贫苦乡亲们手头山慢慢活起来了。可是财主李刻薄却眼红手热,恨不得一脚踏平窑,活埋徐二。 一天下午,夕阳斜照,红霞映得半天空特别灿烂。徐二走向那座已停火七天烧的一座瓷窑,打开窑门取货。奇怪,满窑碗碟一只不见,成了一座空窑。只见窑中央隆起,一堆土灰,微冒热气。徐二和乡亲们不胜惊诧,拨开土灰一看,露出一张金光灿灿的金龙牙床,照得满窑生辉。徐二忙对乡亲们说,“这是龙窑,龙床是天赐给我们的窑宝,是我们窑工的福气,一定要保护好”。徐二和乡亲们忙重新封好窑门,又在近旁另筑新窑。 谁知风声走漏,李刻薄一看机会来了,跑到县衙门,诬告徐二盗取古玩珍品藏于窑中,然后与狗官定计,派几个捕快头目,私下化装,暗察金龙牙床的下落。可是事情竟十分蹊跷,白天察访,在烧的窑,火苗直窜,近不得身。未烧的窑,烧成的窑,满窑是成品,九十九座窑,窑窑偷窥过,金龙牙床踪迹全无。到晚上,窑顶上升起盏盏红窑灯,算来算去,却有一百盏,天天如此,夜夜不少,捕快们心怀疑惑,明查暗访,折腾了六、七天,毫无结果,只得悻悻然的溜了。 然而劣绅贪官却不死心,一道奏折飞报京都,奏请皇上派兵缉拿徐二,皇帝一心想得到“龙床”,便下诏地方派兵捕拿徐二,逐窑搜查,一定要查获窑宝,将金龙牙床解进京都。 徐二和乡亲们听说此事,急忙商量了对策,决定在官兵到来之前来个一不做二不休。 这天夜半,北风呼啸,阴云密布。徐二和乡亲们从每座窑中取出一粒火种丢进几家地主院中,一时火势大作,财主鬼哭狼嚎,一片呼救声。 “轰隆”一声巨响,一百盏窑灯俱灭,一百座窑全部崩塌变成瓦片瓷片岭。徐二和乡亲们携老扶幼连夜离开了家乡,迁往景德镇去了。“金龙牙床”呢,听说还留在云市窑岭,如果你幸运的话,也许还能找得到呢! (付吉生)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