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讲学源头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唯一号: 140234020230001172
专题名称: 朱熹讲学源头村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29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源头村位于南城县上唐镇境内。数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南宋理学家——朱熹老先生讲学赋诗的佳话。 七百多年前,源头村叫蛤蟆窝。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只要不是荒年,村中百姓大都衣食不愁。因此,这里聘师讲学的风气很盛。 当时,村中有俩兄弟,哥哥叫吴伦,弟弟叫吴常。两人都是年过半百的学者,藏书万卷,颇负盛名。兄弟俩都有一个愿望:要为村中后辈增长学识尽点薄力。一天,他们听说朱熹正在才子之乡——临川讲学,便亲往迎请。朱熹亦慕吴家兄弟藏书广博,欣然随同前往。 朱熹到了蛤蟆窝后,前来求学的人倍增。为此,吴家兄弟带头募捐筹款,在村口建造了书院和书亭。读书亭横跨村头溪流之上,砖石结构,画栋雕梁,九曲栏杆,建造得非常别致。朱熹凭栏远眺近看:天光云影、浅水游鱼,尽收眼底,心中大悦,亲手给吴家书屋题额“社仓”(即书库的意思),给新建的书院书匾“吴家书院”。朱熹见蛤蟆窝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读书子弟求学心切,加之吴家藏书深深吸引着他,竟然一住数月不思回归。白天,他在书院讲学,晚上,在青油灯下博览群书,评注经文。虽说身居陋室,倒觉得其乐无穷。 一天,朱熹在读书亭给众弟子讲学。休息时,放目远望,见云天一色,青黛岚光。顿时诗兴大发,口占一联曰:群山欲锁云间路。众弟子中有一人抢先而对曰:万壑能开雾中途。 朱熹拍手称赞道:“佳句!佳句!”言毕,见对答学生乃农家子弟,常因劳作而辍学,很是惊讶,便问道:“汝文思何其敏捷也?”对曰:“先生常教诲我们要‘学而思、思而辨、辨而明’也。方才先生望山观云,我亦见壑思雾,故借先生思路而成此联也。”朱熹手捋长须连连颔首说:“汝言极是。读书系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好比饮食。不能只待别人理会。”停了一会,又说:“读书,无疑者需赖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样方曰见长进。学而不思,知而不行,乃读书之大忌也。”听了这番入情入理的宏论。众弟子深为叹服。这时,夕阳西照,晚风徐来。朱熹扶栏侧视。看见山傍有口池塘,溪水从山的东边而来。穿过池塘流经脚下,又向山的西边而去;池塘水光滟潋、云影、树木、屋宇倒映其中,心中不免一阵激动。忙唤人取来文房四宝。蘸笔润墨,在亭上题诗一首: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众弟子看了,拜服于地,齐说:“先生教诲,吾辈当铭刻于心,身体力行也”。 朱熹在蛤蟆窝讲学近年,他离开后,吴家兄弟和众弟子提议将蛤蟆窝改名“源头村”。据老人们说:源头村还曾改名为“活水乡”,以表示对朱熹来此讲学赋诗的纪念。(刘漠仁)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