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长兴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唯一号: 140230020230001059
人物姓名: 甘长兴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797.pdf
性别:
出生年: 1891
卒年: 1982
籍贯: 白鹭乡汛水村

传略

甘长兴(1891—1982),白鹭乡汛水村,人。9岁时读了一年私垫,因贫辍学,在家牧牛、砍柴。15岁,拜师学艺,由于聪明活泼,朴实勤奋,获师傅钟爱,并授以技术真传。 民国十一年(1922)他携妻挈子,迁居县城,以编织篾器为业。他编织的篾器,以平整光滑、细嫩柔软见称。其制作特点,首重取材,选择节疏、黄(表层内的黄色部分)薄、色青的毛竹或水竹为原料,不符标准者不用。次重工艺,对竹篾的剖析刨光,十分注意手力的均衡。力争做到每根竹篾的宽度、厚度首尾均匀,同一器具的所用竹篾,其宽度、厚度也相互一致。按照制作某些细巧器具的要求,能削制成宽仅一毫米,薄如报纸的竹篾,使同行为之叹服。竹篾削成后,需加蒸煮,又善于掌握火候,使之恰到好处,柔软不脆。对竹篾的染色,能调配合度,深浅适宜。在制作篾器的一整套工序中,都有为一般篾工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其亲属现仍保存他的遗制篾箱1只,箱盖四周织成古钱图案,中央则织“金玉满箱”四个苍劲大字,全箱周围遍织“卍字图案,篾条宽度只有一毫米,四字和图案均用黑漆染色,棱角凸出,熠熠生辉。在编织竹簟、摇篮、花篮等篾器时,能织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多种花纹、图案和字画,形象生动逼真,誉满全县。许多社会名流,富商巨绅,都以求得他的工艺品为快。可是当时手工艺人的地位底下,制作精巧产品,也因价格被压而得不偿失,所以到中年之际,便改织适应大众需要的普通篾器。 1956年,他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主动参加崇仁县篾器生产合作社。1968年10月,抚州专区庆祝国庆19周年,举办工艺品展览会。他已达78岁的高龄,仍用了20多天时间,精心编织了一幅毛主席像,同时,还编织了1块长2米、宽1米有“庆祝国庆”四个大字的匾额,一并送到展览会展出,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1968年10月1日《新赣东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这两件工艺品后又送到江西省工业产品展览会展出,并被珍藏。 1982年2月,病故,享寿92岁。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