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渝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唯一号: 140230020220000225
人物姓名: 丁渝
文件路径: 1402/01/object/PDF/140210020220000001/005
起始页: T03675_00.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20
卒年: 1974
籍贯: 临川钟岭

传略

临川钟岭人。现代物理学家,中国波谱学奠基人。其父丁鼎南,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吴淞商业学校、大连海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母亲饶毓芬,1912年曾考取官费留学,因故未成行。其舅饶毓泰(另有传)。 丁渝从小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禀赋聪明,好学上进。民国31年(1942),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先后在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36年,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深造,初攻原子物理,后改攻波谱学。1951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其优异成绩留校任研究员。1954年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任纯粹物理研究员。在加拿大期间,用原子束仪热丝法首先攻克化学周期表中镧元素超精细结构和核皿极矩,其数据载入国际通用《原子核自旋和磁矩表》中,成为国际闻名科学家。 1956年7月,丁渝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后改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室业务大组长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主要从事波谱学研究。为国家制订第一个波谱学10年发展规划,自力更生着手制造第一台原子束仪,填补中国科技史一项空白。1958年,开展“弱磁场”测量实验,在中国第一个找到质子自由运动信号,为配合卫星上天和加强海军防御建设发挥作用。1960年美国科学家刚一发现激光现象,他就抓紧时间实验。1961年,他在一个高温白金坩锅里培养出“红宝石激光晶体”。同时还通过“光谱双共振”研究,在中国最早观测到“光抽运”信号,被应用到石油勘探和开采上,收到良好效果。在开展“激光应用于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和探讨“波谱学原子频率标准一精密物理学常数”等方面,也做出突出成绩。在研究波谱学同时,他在北京大学开讲《波谱学》《无线电》课程,还到中国科技大学讲课。1962年,国家着手筹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他不顾本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抽出时间为分配到该所的大学生讲授《核磁共振》《荧光晶体》《荧光特性》《晶体生长中的熔盐法》等课程,为国防科研工作培养一批业务骨干。1964年,在北京世界科学大会上,介绍制造原子束仪经验,受到同行赞赏。“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劳动。1972年调回中国科学院,筹建低温车间,进行低温超导研究。1973年参加高能物理考察团赴美考察,回国后,为将新技术应用到高能加速器上,更加废寝忘食,埋头苦干,连除夕晚上都忘记回家吃年夜饭。1974年10月,终因长期拼搏,积劳成疾,患肺癌。住院期间还赶写《中国波谱学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草稿)》,并完成最后一篇学术论文《相平面分析》,于同年12月16日与世长辞,年仅55岁。 丁渝毕生从事波谱研究,写下不少学术论文,多在美国权威刊物《物理评论》上发表。《顺磁场的微波吸收》《核旋磁率》《氯酸钠中氯核四级矩共振中的塞曼效应》《铬氯化物中的顺磁共振吸收》《铜63、65的超细结构》《镧139的四级矩及超细结构》《波谱学的新近发展》和《精细的能极、超精细能极、反常磁矩》等学术论文,均受到国内外物理学界重视。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专题

教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