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铜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金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891
颗粒名称: 二、铜元
分类号: F822.9
页数: 1
页码: 62
摘要: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省首先仿照港澳当十铜仙式样铸造铜元,因式样新颖、圆形中间无孔,又称“铜板”或称“铜角”。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时,已有十二个省,共计十五个铸造点。抚州地区流通使用铜元有湖北、广东、江西、湖南、安徽、江苏等省所造。
关键词: 金融史 货币史 铜元

内容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省首先仿照港澳当十铜仙式样铸造铜元,因式样新颖、圆形中间无孔,又称“铜板”或称“铜角”。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时,已有十二个省,共计十五个铸造点。
  抚州地区流通使用铜元有湖北、广东、江西、湖南、安徽、江苏等省所造。
  清末所铸铜元分两大类:一类是“光绪元宝”,各局均造,规定每枚铜元重库平二钱,每百个抵银元一元,多数是对制钱作价,币面镌制当制钱十文。另一类是“大清通宝”,于光绪三十一年由天津造币总厂开铸,后来各省仿铸,有当制钱二文、五文、十文及二十文四种。1978年,抚州地区金属公司(牛角湾)仓库曾积存(各县市收来的铜元)67麻袋铜钱,一万二千多斤,品种有“大清铜币”、“光绪铜币”、“开国纪念铜币”等近百个品种。
  铜元铸造既多,社会上铜元的流通量也大增,铜元和银元的兑换率逐渐下降。据《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刊载,光绪二十八年和宣统三年上海银元与铜元的比价,从银元每元兑换铜元80枚增至134枚,短短的九年时间,铜元贬值达67.5%。清朝廷原想设法令各省停铸铜元,但当时社会上铜元流通的数量极多,已无法制止。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军阀均以铸造铜元有利,可抵充军费之不足,于是大量铸造,质量也愈来愈劣,铜元贬值更甚,商贾和群众大受其害。

知识出处

抚州金融志

《抚州金融志》

抚州金融志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实反映全区金融业的历史与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本志根据综合古今,详今略古的原则,把记述重点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书直叙,寓褒贬于记述之中。采用记、志、述、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图表随文。文体采用语体文、记叙体,力求文风严谨朴实,文字简明通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