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姑之胜闻天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550
颗粒名称: 一、从姑之胜闻天下
分类号: K917
页数: 6
页码: 035-040
摘要: 从姑山位于南城县县城之南,临盱江而耸立,山之西为盱江,自南向北滔滔而来;山之东为黎滩河,自东南向西北滚滚而来,两江如练,舞于山之东西。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从姑山

内容

从姑山位于南城县县城之南,临盱江而耸立,山之西为盱江,自南向北滔滔而来;山之东为黎滩河,自东南向西北滚滚而来,两江如练,舞于山之东西。在山之北不远处两江交汇,蜿蜒北去,此以下称抚河,抚河入赣江。盱江发源于广昌县之血木岭,流经广昌、南丰、南城等县;黎滩河发源于黎川县的眉毛峰,流经黎川、南城县。古时,水路经黎滩河可入闽,经盱江可入粤,登从姑山,极目天际,山野田畴,苍翠似黛,两江舟舸争流,渔歌唱晚,府城千门万户,街衢相经。明正德《建昌府志》里记载:
  (从姑山)在县东南五里,魁然圆顶,若人踞而坐,登山缘石磴而上数百级,有双石峙如门,名铁关。又上数十级为灵峰寺,殿阁倚岩嵌空为栈道。左有小岩名观音山,石泉声淙然,悬岩下为井,清寒袭人,名玉井。又左有石洞杳而深黑,名玉洞,一名伏虎洞。洞中窦名玉窦,洞横贯石中,石壁立而中裂,一裂痕若齿,名天梯,一山岿然当空,名天柱。据天梯仰窥天小仅如线,名一线天,岐出稍上数十级可至绝顶,顶有石如枰,世传仙人弈于上,二江如双虹,自天蜿蜒而下,胜概万状,真足为麻姑之从也。
   名人题咏甚富。
  罗汝芳十分喜爱从姑山,描写从姑山的文章有数篇,如《从姑山图序》《从姑胜游记》《从姑山前峰书屋记》等文章里对于从姑山作了精彩的描写。他在《从姑山图序》里写道:“从姑虽块然卷石,以其当一郡山川之会,议者谓美孕神灵,巧藏天窍,非虚语也。山周遭空远,四瞻无垠,虽环市咫尺,而窅绝喧尘,邃然深谷,向与他所殊别。”他以飞鳌峰为从姑山中心,分为十区,每区作图以介绍。读此文,则如临其境。罗汝芳不仅写文,还赋诗二十余首赞美从姑山,如《从姑山》:
   天柱峰头净晚霞,分光长照洞仙家。
   千峰两岸罗青玉,洞口烟云万树斜。
   再如他在《和王方湖中丞从姑山作》中描写了八个景点,每个景点一首律诗:
   翠微亭
   松柯梅干匝山腰,翠结光寒夜独遥。
   好约仙人王子晋,月明台上共吹箫。
   蹑云岩
   万壑苍茫散晓烟,偶随飞鸟入青天。
   回看刹刹莲花净,人世争谁不似仙。
   旷览亭
   姑山亭子对江澄,秋静天风夜不生。江上千山万山月,淡烟收与浪痕平。
   步蟾宫
   天香月树玉玲珑,秋色扶疏半蕊宫。
   昨夜山头拜明月,蟾蜍分影下长风。
   秋泽洞
   何年制得芰荷衣,长日高岩下夕晖。
   定把柴关山外闭,红尘半点不教飞。
   留云峡
   路入灵源曲曲幽,那堪玉峡更云留。
   横桥白日风雷黑,多是天龙昼出游。
   步天桥
   天桥谁与碧云栏,玉笛横吹夜未残。
   应是紫鸾霄汉下,不胜风露逼人寒。
   闭云窝
   步天桥倚半云间,桥外云窝意更闲。
   峰影斜悬梯作径,峡光低转洞为关。
  这些景点是罗汝芳常去观光或休憩的地方,也是他十分喜欢的地方。于是他充满深情地赋诗表达喜爱之情。从姑山自古就是名山,宋时山上就有灵峰寺等景点,不仅罗汝芳对此山情有独钟,在他之前也不乏文人墨客登游而诗兴大发,不禁要作文或赋诗以赞之。南宋童宗说《遗爱亭记》里就有记述,绍兴二十八年(1158)春二月甲辰,与知军事新安胡公在从姑山上劝农之后游从姑山所见,“四顾丘壑秀整”。登高坡而休息时,“矫首遐观,万山崔崔,若跂若伏,冈阜林麓,呈巧兢秀,盱水束注,岛巉洲渚交于其中,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城市楼观,层叠于掌握指顾之内;云烟杳霭,出没乎空旷有无之间”。元代揭傒斯写有《雪中同程汉翁程志可登盱江从姑山》:
   新年残雪里,孤石梵王祠。
   拔地惊横绝,嵌空欲倒垂。
   平田沿上远,寒水望中迟。
   试问南安锡,飞来正几时。
  揭傒斯这首诗是今天能见到的较早描写从姑山的诗,写了雪里从姑山的高、峻、险。揭傒斯,字曼硕,号贞文,江西丰城人,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与虞集、杨载、范柠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颇得南城人程钜夫的赏识,被他称为“奇才”,程钜夫还将堂妹嫁给他。官至二品。
  元末明初的诗人吴会游从姑山,发出“卷石临江胜境开,十年不到此重来”的感慨。明初诗人何文渊游从姑山后说:“岸阔人家远,天高树影低。”明代状元、文学家南城籍张升游从姑山后作诗云:
   飞磴盘空路转高,异人犹在许谁招。
   石泉泻窦疑龙窟,萝壁开关若虎牢。
   千嶂环回分晚翠,双江襟合散寒涛。
   使君公暇酣吟地,风景无边兴倍豪。
  据不完全统计,自元代至清代,咏从姑山诗达二百四十余首,其中不乏名家,如汤显祖、益宣王朱翊鈏、揭重熙、彭士望、蒋士铨、施闰章等等。
  自从罗汝芳在山上办学,许许多多学者、社会名流慕名登临,或访学或游玩,从而使从姑山更加声名远扬。左宗郢在《修从姑山记》里说:从姑山者,罗先生讲学道场也。先生倡明德之旨,为后学宗,四方学者响应,如声奔谷,辐辏盱江。有皈依不忍去者,相与入山密证焉。于是四方来谒先生者,无不登从姑,而从姑之胜,遂闻天下。①(①黄家驹:《麻姑山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403页。)
   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崇祯九年(1636)农历十一月初四自郡城东门过太平桥,南行上从姑山。他将此行记录在他的《江右游日记》里:
  初四日,出建昌东门,过太平桥,南行循溪五六里,折而西一里,出从姑之南,上天柱峰,见山顶两石并起如双髻者。北向登其岩,曰“飞鳌峰”,岩前曰“长春阁”,阁之东有堂曰“鳌峰深处”。为罗先生讲学之所。其后飞突而出,倒书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从东上天际亭,亭后凿石。悬梯而上,有洞,洞口隘如斗,蛇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宽,此天柱之南隅也。出洞,仍下石级,沿崖从西登天柱、鳌峰之间,有台一掌,上眺层崖,下临绝壁,竹拂石门,树悬崖隙,为云岩台。从其上西穿峰峡,架木崖间,曰“双玉楼”。再西,一石欲坠未坠。两峡并起,上下离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线天”。此鳌峰之北隅也。
  一线既尽,峡转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圆,横庋峡内,曰“跏趺石”。此二峰者,从天柱之西,鳌峰之北,又起二峰,高杀于鳌峰、天柱,而附丽成奇者也。其东一峰,即南与鳌峰夹成一线,又与西峰夹庋跏趺者。西峰之西,又有片石横架成台,其东西俱可跏趺云。从跏趺石东践一动石梯东峰而上,其顶南架梁于一线,遂出鳌峰之巅,东凿级以跻,遂凌天柱之表。于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桥,翡翠插天。时天霁,明爽殊甚。从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临,片石夹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风石”。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悬台可跻而坐,曰“滴水崖”。内有石窦直上三丈,正与南隅悬崖之洞相对,此天柱之北隅也。从此东下又得穹崖一层,曰“读书台”,今为竹影庵。从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岩”,石隙南向,可卧可憩。此天柱东隅之下层也。飞鳌之西,有斗姆阁,其侧有蟾窟石,下嵌为窝,上突为台,亦可趺可啸。此飞鳌西隅之下层也。①(①朱惠荣,李兴和译注:《徐霞客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54-355页。)
  徐霞客游从姑山时,罗汝芳去世快五十年了,其景似乎依旧。全文录于此,他记录甚翔实,似乎把我们带到从姑山,从中可依稀领略当年罗汝芳在山办学时的从姑山景况。罗汝芳办学从姑山使从姑山增色,闻名天下。至清代乾隆年间,建昌知府姚文光专门写有一篇《从姑山考》对当时从姑山的景点和来由做了考证与介绍。

知识出处

汤显祖与罗汝芳

《汤显祖与罗汝芳》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汤显祖与罗汝芳》该书以罗汝芳从姑山办学、汤显祖从姑山求学、“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情之大窦”与“赤子之心”、“空宵为梦罗夫子”等五章的篇幅,论述了罗汝芳与汤显祖的师生交谊,罗汝芳心学思想对汤显祖为人、从政乃至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阅读

相关地名

从姑山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从姑山
相关作品
翠微亭
相关作品
蹑云岩
相关作品
旷览亭
相关作品
步蟾宫
相关作品
秋泽洞
相关作品
留云峡
相关作品
步天桥
相关作品
闭云窝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