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常寺卿程南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93
颗粒名称: 大常寺卿程南云
分类号: K825.56
页数: 2
页码: 357-358
摘要: 北京十三陵长陵神道中央,有一座歇山式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内竖立一座龙首龟趺石碑,石碑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高炽为成祖朱棣墓陵撰文的石碑,这块巨形石碑的书写人就是明初著名书法家、南城人程南云。
关键词: 人物传记 程南云

内容

北京十三陵长陵神道中央,有一座歇山式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内竖立一座龙首龟趺石碑,石碑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高炽为成祖朱棣墓陵撰文的石碑,这块巨形石碑的书写人就是明初著名书法家、南城人程南云。
  程南云,宇清轩,号远斋,南城人,世居县城东隅。他是元代名臣程钜夫的孙子,程南云出身在官宦家庭,自幼诵读孔孟之书,临习名家字帖,由于祖父程钜夫和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顺是挚友,所以家里赵氏墨迹很多,所以程南云自幼就深受赵氏影响。程南云青年时代,刻苦研习书法,以其高雅的书法艺术得到朝廷的赏识,召赴京师,授中书舍人,预修《永乐大典》,从而走上仕途,官至大常寺卿。
  程南云工五体,俱有古韵,尤以隶为时所尚。明代大书法家祝允明曾称赞“程氏父子,篆隶擅名,其业斯鲜,不得不兴。”程南云一生书法作品甚多,然而留传下来的不算很多,碑刻作品除北京长陵“圣德碑”外,还有云南保山《金点军民指挥使司庙学记碑》等,他的书法真迹有收藏在北京荣宝斋被誉为明代“三稀”的《五体书唐韦应物诗卷》,这幅作品在我国书法史上有重要的位置,书法不拘一格,蔚为一代巨擘。该作品书于正统七年(1442),纵高30厘米,横长361厘米,为楷、行、篆、隶、章草五体,书写韦应物诗《春中忆元二》、《夏夜忆庐高》等诗22首。
  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明程南云行书千字文》册,在程氏凤毛麟角的传世墨迹中显得尤为珍贵。这篇作品成于正统六年(1441),大约是在他60岁时所出,是他的成熟之作,基本上代表了程氏书法的面貌。《千字文》洋洋洒洒千余字,通篇气势连贯,处处脉络相通,法度严谨而又灵活多变,线条遒劲而又不失丰腴。他在长题中写道:“幼时承父兄之教,朝夕临访……迄今余四十年,未得点画之妙一二,深慨书法之难如此,然亦不敢以此自辍也……因并志此于左方,盖欲后人知书法之不易,须积学而有成,抑且不为谬言之所瞽惑者耳。”可见他用功之勤,治学之严,书法能青史留名实在情理之中。
   程南云致仕后,回乡安度晚年,邀集程氏族人重修族谱,振兴家声。死后葬在麻源。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南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