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出东南建昌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392
颗粒名称: 秀出东南建昌府
分类号: P942.56
页数: 4
页码: 3-6
摘要: 南城,故建昌府治,位于赣东东南部,盱江中游。它东南连黎川,东北界资溪,南邻南丰,西与宜黄接址,西北接临川,东毗金溪。“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之唇齿”,“犬齿其疆,控行闽粤”,“南东戎锁”,是古今军事政治的重镇。由于地连福建,沟通南粤,水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又是赣东重要商埠之一。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抚州 建昌府

内容

南城,故建昌府治,位于赣东东南部,盱江中游。它东南连黎川,东北界资溪,南邻南丰,西与宜黄接址,西北接临川,东毗金溪。“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之唇齿”,“犬齿其疆,控行闽粤”,“南东戎锁”,是古今军事政治的重镇。由于地连福建,沟通南粤,水陆交通方便,物产丰富,又是赣东重要商埠之一。城西的“麻姑山”,峦峰叠翠,地气殊异,既有“洞天”,又有“福地”,《名山志》中称之为中国名山之一。登临麻姑峰颠,远眺盱水如带,北望麻源平湖,视烟云草木之秀,观千崖万壑之奇,风景宜人,天下独有。山谷中的摩崖造像,碑塔龛窟,工艺奇巧,雕刻精美,自古以来吸引了不少游客,为游览避暑之胜地。明代罗玘先生曾以精僻词句,高度概括南城地物:“减赣之旷,几抚之饶,远信之冲,邻汀之僻,与郡并闽楚之喉,酌诸府之中,号为乐区。”的确,南城是一个地势险要,风物奇特,逾越诸府的鱼米之乡。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南城境地属扬州,春秋属吴。战国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属越,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属楚地。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属秦,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南城境地属九江郡。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全国分为十三郡,刘邦的大将灌婴在南昌设置豫章郡,为了拱卫郡守,就选中南城这块地方筑城建县。由于县城建在豫章郡之南,所以称为南城。从这时起,南城有了县的建制。初时县域很广,囊括赣东地区的大部分面积,包括现在的临川、崇仁、宜黄、乐安、东乡、金溪、资溪、黎川、南丰、广昌等地。
  关于古县城之址,有几种传说,一说原在东隅的硝石,一说原在北隅的水石,南境的古城亦曾有遗迹,然而世远无证,难以考定。有史料可据的是:唐代时县城已在盱水和黎滩河交汇的附近(即现今之址)兴建起来。城跨盱水两岸,东至黎滩河西岸(今圭峰渡口),西至门楼岭(今西街上石巷),周回十三里。盱水穿城而过,东西两半城以浮桥(后用石墩搭木)联系。建筑群的重心似在西半城,东半城则是商业较为繁盛的处所。到了宋代,从有利于防守考虑,收缩东半城而扩展西半城。东半城(现今河东居民区)弃于东门之外,盱水作为天然护城河傍城而过。西边则凭借宽阔的西湖(后淤为田,复为地,昔称毫湖坪,今为盱江大道中段),与西郊分割开来。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西北境设临汝县(今临川)。汉末,献帝兴平中,会稽王孙亮置临川郡,隶南城。三国南城属吴地,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分南城南境为南丰,东境为东兴、永城(今黎川)。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南城为新南城,以区别旧城。五代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临川郡治迁南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临川郡改抚州,州治又迁临汝,南丰、东兴、永城并入南城。唐高宗五年(公元622年),又分南城东境立东兴、永城二县,唐高宗七年并入福建邵武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天下分十道,南城从属江南道。唐睿宗二年(公元711年)再分南城南境立南丰县。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南丰又并入南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南城置建武军,东兴、永城并入南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建武军为建昌军,因地连建州会地南昌,故名建昌,辖南城,南丰。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分南城东五乡立新城县(今黎川),分南丰三乡立广昌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建昌军为建昌路,受江西行中书省指挥。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改肇昌府,同年九月改称建昌府,辖南城、南丰、新城、广昌四县,受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指挥。由于历代对南城的境地常有调整,时分时合,郡名屡易,治所更异频繁,郡治分合之势达七百余年,直到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分南城之五十六都至七十二都为沪溪县(今资溪县)之后,建昌一府领五县,一直沿用至清末。
  明代,南城是朱元璋后代荆乏、益王的封地。对这座古老的城堡,着意经营,大力扩建。此时“西湖”已成平地,乃利用湖西磨盘山的高峻,顺势围筑新墙,“西湖”纳入城内。新墙外另挖护城河(今水关头、花楼下村口仍有当年人工作业的痕迹)。城周近十里。城东、南、北则在旧城基上增高加厚,垛墙一律垒砌特制“王砖”。西边的城墙因是新筑,虑其不固,在城西偏北,偏南高地加筑“耳城”两处,西城门口加筑“方城”一座。“方城”呈正方形,长宽各数百,既是城外之城,也是大城外的小城。要进大城,先经“方城”。城的东、南、北三处缄门,每门二重,第一重门两扇对开,铁片裹护。第二重门为“闸门”,即在城拱内壁两侧有深宽近尺的闸梢,上备闸板,一旦军情紧急,闸板分层顺梢放下,第一重门被攻破,“闸门”可以抵挡。
  县城不仅城外有城,而且城内也有城,即内城,俗称王城。内城在城内偏西南处,占据整个天一山,是全城最高的地方。城墙用巨石垒砌,石灰灌注,凝成整体。进内城可沿南大岭,西大岭或南小岭、西小岭、将军岭拾级而上,各岭有门,驻兵守卫,戒备森严。内城内又有一座内城,即明藩王(益王)的宫城。宫城则占据内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宫墙用特制“王砖”砌成,厚数尺,非常坚固。
  清代,除将宫城内的建筑改作“文庙”,内城城墙逐渐废弃外,对县城的城墙则精心修缮,更加坚固。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烽火燃遍大江南北,南城人民奋起响应,配合太平军在城北荆竺山、万年桥一线大败清军,清军退缩城内。南城四乡农民协助太平军,选择城西土质较松、城基较薄的处所,深掘地道,进逼城根。炸药安放后,一声巨响,碎石满天,“王砖”乱滚,动摇了千百年来封建王朝苦心经营的“帝基”。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推翻清朝,废府存县,南城直隶豫章道,公元1917年废道,南城直属于省。公元1932年全省划为十三个区。南城设“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南城属之。公元1935年,江西重划为八个区,南城属第七行政督督区,公元1949年5月10日南城解放,属抚州专区,后抚州专区易名为抚州市,至今一直为其所辖。
  南城县水陆交通畅达,物产丰富,自古经济和文化都比较繁荣。县城内外原有历代遗留的不少名胜古迹,最闻名的有:位于城西十华里的“秀出东南”麻姑名山,其山盛产闻名国内外的麻姑名酒,横跨盱水的万年桥,历史悠久,建筑艺术高超,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讲学的盱江书院,为当时全国兴建的最早书院之一,其旧址即在城内天一山。翻开地方志一看,古来历代名家诗人官宦或游历南城时的遗墨,琳琅描篇。然而山河虽美,民非泰康。在漫长的历史中,南城人民深受封建政权的压迫和近代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帝国主义侵入赣东地区的天主教主教教堂设在南城,生活贫困,精神痛苦。解放后,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逐步将南城建设成为赣东地区富庶之县,县城面貌日趋繁荣。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