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金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34
颗粒名称: 第六篇 金融
分类号: F830.3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当铺和私人钱庄或倒闭或被取缔。 此外,上顿渡镇境内还流行一种俗称“邀会”的民间金融组织。 邀会又称合会,打会是上顿渡镇民间的旧合作形式,在旧社会贫苦农民或因发展生产或因天灾人祸,求借无门,于是本其平素的人格信用向亲友申述需钱孔的理由和数目,请求给予资助。如获得足够的人数同意,则合成一会,故称合会。这种合作形式,传说因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设置因贷款局,得益的仅限城市效区。
关键词: 上顿渡镇 金融组织

内容

第一章当铺和钱庄
  当铺指典当,由豪绅、地主、富商经营的以实物作抵押的借贷剥削,农民在青黄不、缺吃少用或遭到天灾人祸发生困难之时,常将暂时不用的衣物等送进当铺,作价典取50—60%的现金,按月息2分计利。自当之日始,以24个月为期,到期归还本息,赎回所当的衣物。逾期即由当铺拍卖处理。
  钱庄是指办理存款、放款、汇兑三项业务的机构。存放款有“活期”、“定期”两种。“活期”俗称“日折”,按日计息,存借简便。“定期”以半月为期,又称“半日拆”或“比期”,期满结算,称为“转比”。存放月息一般为4一6厘,也有随物价波动而不断跳动的,放款月息有时高达1分8厘至2分。汇往上海者称“申票,汇往汉口者称”“汉票”,汇往南昌者称“省票”。由派驻庄号或有业务往来的“联号”承兑,“期票”到一个月内付款“即期票”随到随兑,均不能失信。
   新中国成立后,当铺和私人钱庄或倒闭或被取缔。
   此外,上顿渡镇境内还流行一种俗称“邀会”的民间金融组织。
  邀会又称合会,打会是上顿渡镇民间的旧合作形式,在旧社会贫苦农民或因发展生产或因天灾人祸,求借无门,于是本其平素的人格信用向亲友申述需钱孔的理由和数目,请求给予资助。如获得足够的人数同意,则合成一会,故称合会。这种合作形式,传说因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设置因贷款局,得益的仅限城市效区。于是僻地农民便自谋解决办法,组织变相的因利贷款体系。从此,要邀会便出,到清求民初盛极一时。凡是10家以上的村庄,几乎都有这种组织。至于合会组织人数的多少,集会金额的大小以及期限和利率的长短高低,均随会首的需要程度与会脚协商而定。本镇境内邀会借款期较长,在旧式农村金融农业中是绝无仅有的。最长的达12年之久。最短的也有五个月,一般都在七年以上。其借款利率以年利三分的为最高,年利一分的占多数,年利九厘的为最低,也有无息的。
   第二章货币流通
   上顿渡镇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制钱、铜元、银元、法币、金园券和人民币。
  银两,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秤量货币,有元宝(俗称马蹄银、每只重50两),中锭(又称小元宝,锤状,重10两),小锭(又叫子,重1一5两),碎银(别名滴珠,福珠,重一两以下)四种。
  制钱,一种官制园形方孔铜币,每枚1文,千枚为“一串”,“一吊”或“一贯”。人们习惯使用“九五钱”(每串950文),每3414文兑银元1元。民国16年(1927)后停止流通。
   铜元,又称铜板。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两种。光绪元宝,每枚重2钱,直径28毫米,正面标有汉文“光绪元宝”和满文“广宝”(广东省铸),北面饰有盘龙,每枚当制钱10文,每百枚兑银元1元。大清铜币由四川省监铸,每110—140枚兑换银元1元。
  银元,俗称现洋或花边。解放前在大岗流通的银元有龙洋(清光绪十四五年铸,铸有备纹),“小头”(民国元年铸,有孙中山头像),“大头”(民国元年铸有袁世凯头像),船洋(民国22年铸,有船形图纹),鹰洋(墨西哥铸,有飞鹰图纹),“女人头”(英国铸,有英女王头像),“鬼子打棍”(香港铸,有洋人特棍图),日本龙洋(日本铸,有龙形图纹)等多种。
  法币,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为法币,采用“银本体制”与银元等价。法币由中央银行独家发行。
  金园券,民国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采用“金本位制”规定每园含金量为0.22217克,两园兑银元1元,200园兑黄金1两,后因滥印滥发,于解放前夕已变为废纸。
  人民币,1948年发行第一套,有壹元、伍元、贰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千元、壹万元,伍万元共12种面额。1956年发行第三套并按1:10000的比价收回第一套人民币,有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等5种面额,还有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伍角等6种纸铺币。1964年停止使用面额3元的人民币,收回1953年苏联代印的拾元、伍元、叁元三种人民币。1980年4月发行了一元的币和一角、二角、五角的铜币。1987年发行第三套,增加面额为伍拾元和壹佰元的新纸币。2000年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第三章贷款
  新中国成立初,临川县人民银行曾开办“实物贷款”即按市场价格折付现金,秋后收回实物。上顿渡共发放禾种谷0.53万斤,口粮米0.61万斤,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1953年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农民兴修水利,添置农具,购买耕牛,发展生产和推进农村互助合作运动。
  1955年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支持贫农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发放农贷性质的预购定金。
  1957年,发放支农贷款,帮助高级社兴修水闸、水库,购买耕牛、双轮双铧犁、江西水田犁和化肥种籽。
  1962年5月一12月,处理“贫农合作基金贷款”旧欠,部分欠款户因无偿还能力被减免本金、利息。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放农机电灌小水电贷款,灾区口粮无息贷款,扶助知青贷款等。
  1970年至1975年发放支农贷款帮助生产队购买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排灌设施等。
  1982年以后,农村普遍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农村贷款重点支持承包户、专业户,遵循“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改变过去平均分配、分散使用的做法。
  2002年开办小额农用贷款。第四章储蓄
  解放前,上顿渡各地都有钱庄办理贷币储蓄业务。后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储户改存银元或其他实物。解放后,取缔私人钱庄。储蓄业务由人民银行统一办理。储蓄种类有人民币折实储蓄、保本保值定期储蓄、活期储蓄、整存整取定理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外币储蓄等。
  人民币折实储蓄:解放初,物价局未稳定,存款时,将现金折成实物,记入存单,取款时按浮动价格计算,1952年7月停办。
  保本保值定期储蓄:性质与折实储蓄相同。取款时若物价上涨,按“折实保值”计算,遇物价下跌,则按“保本计息”计算。1952年6月停办。
   活期储蓄:1950年开办,一元起存,多存不限,随要随取。
  整存整取定期储蓄:上世纪50年代起开办适用于数额较大,时间较长的存款,分有半年、一年、三年、五年、八年等5个存款,时间越长,利率越高。
  活期储蓄利月息,初为5.1%,1953年1月21日调整为4.5%,1955年10月又调整为2.4%,1959年1月降低为1.896,1980年7月1日起恢复到2.4%。定期储蓄月息,1953年为12%,1955年10月调为6.6%,1959年1月降低为4%,同年7月份升为5.1%,1954年5月又降为3.3%,1971年10月,又降为2.7%,1979年4月恢复到3.3%,1980年4月提高到4.5%,1982年4月调为4.8%,1985年8月再次提高为5.1%。1987年整存整取定期储蓄设有半年,一年、三年、五年、八年5个档次,月息分别为5.1%、6%、6.9%、7.8%和8.7%。“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定期储蓄”设有一年、三年、五年三个档次,月息分别为5.1%、6%和6.3%。
   第五章金融机构
  1954年,上顿渡圩建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临川县支行上顿渡营业所。各乡办起了信用社,除地、富成分外,农民群众全面投有股金,到1983年仍有股金2.900元。
  1978年后,信用社作为农村社员群众集体金融组织和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业务、资金更为扩大。近年来对农工付业生产设备、生产费用、社员生活,社队企业各种贷款共发放64万元,为上顿渡的农、工、企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有力支持,同时大力开展了储蓄存款业务,为国家筹集了大量资金。
  1982年,营业所新建二楼办公室一座,配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主任、会计、助理会计、出纳各1人,农金2人)。
  1983年,全社有储存款100万元,信用社积累资金最高为8,000元,一般为2,400元,业务量当天为500笔。
  2008年上顿渡营业所(农行)存款余额1.6亿元,贷款余额720万元。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