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13
颗粒名称: 第三篇 企业
分类号: F279.275.6
页数: 8
页码: 164-171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大力兴办地方工业。上顿渡境内的私营工业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先后转为公私合营企业,境内私营工业、手工业人员所剩无几,大都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或转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境内的铁匠、木匠和篾匠被组织起来成立铁器社、木器社和篾器社,生产犁、耙、锹、铲、锄、扁担、箩筐、土箕谷垫等农具。后来又办起了农具厂,使农业配件生产和农机维修做到了大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
关键词: 上顿渡镇 企业经济

内容

民国时期,上顿渡农村家庭手工业开始发展,有的完全脱离农业,开办作坊,并开始产生私营小型工业,用机器代替手工操作,主要行业有粮油加工,铁器、木器、篾器、鞭炮、缝纫、理发、制粉、制面、做豆腐、酿酒、制砖瓦、农具修造、黄烟、建筑建材等。
  解放前,上顿渡圩仅有六家私人开设的铁店,只能打些日常生活用具和小型生产农具。三家米店和数家榨油坊、酒坊、染坊、小木、缝纫店,他们都是个体经营,资源不足,营业有限,歇业无常。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大力兴办地方工业。上顿渡境内的私营工业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先后转为公私合营企业,境内私营工业、手工业人员所剩无几,大都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或转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境内的铁匠、木匠和篾匠被组织起来成立铁器社、木器社和篾器社,生产犁、耙、锹、铲、锄、扁担、箩筐、土箕谷垫等农具。后来又办起了农具厂,使农业配件生产和农机维修做到了大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
  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在“大办工业”、“大闹钢铁”热潮中开始出现社队工业企业。
  1962年,上顿渡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个体手工业一度有所发展,主要行业有铁器、木器、篾器、缝纫和鞭炮等,产品品种以支农产品为主。
   “文化大革命”期间,私营工业、手工业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
  1978年以后,上顿渡设立社队企业办公室,贯彻社队企业发展方向,境内的个体工业、手工业又逐步恢复和发展,日益发挥它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的积极作用。1982年后,原有的缝纫社、理发社、饮食业、由于“吃大锅饭”,营业不旺,转向承包或散伙私营,个体专业户如照相馆、白铁店、钟表、自行车修理、缝纫店,大量出现。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社队企业管理办也易名为乡企业管理办。当年,上顿渡镇镇企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有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等多种形式,主要行业有建材、花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有制经济取代了私有制经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接着,从城市到农村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政策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保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支持、引导下,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县以下地区,私有制经济几乎占主导地位。
   建国六十年来,临川经济所走过的道路,概括为:个体私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经济—国营(有)经济—国有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在上顿渡镇辖区内,截至2008年底,当地原有金融、保险、电信、邮政、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石油石化等国有机构、企业部分实行改制外,新增和引进130多个民营合资(股份制)企业和独资民营企业。这些合资、独资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资金(纳税)保障。据临川区地方税务局上顿渡分局提供数据。2008年完成地税入库7246万元,其中10元以上纳税大户便有38户,超过百万元特大纳税户11户。临川建安公司纳税1123万元,江西洪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纳税628万元。江西盛达物流服务公司纳税749万元。
  据调查统计,在上顿渡辖区内共有各类机构企业146个,其中国有企业有14个,国家控股(上市)企业15个,集体公有企业1个(信联社),民营股份制企业个,民营独资企业个。另有镇管企业11个(民营)。
  2008年临川上顿渡镇辖区内部分中小金融企业公司一览表第一章挂靠企业 上顿渡乡镇企业,以前叫社办企业,于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兴办,到改革开放1989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所有乡镇企业改制,由租让承包到拍卖,全部为私人经营,无法经营的便解散。现有挂靠乡镇企业11个,分别是:
   城镇建筑公司经理陈洪明
  付民兵装璜公司经理陈明生
   河东建筑公司经理丁财兴
  河西建材厂厂长朱兴波四方砖厂厂长方秋生
  东环实业经理梁华
   吉福浓民经理邹国爱
  工商印刷厂厂长谢发龙
   河西粮食加工厂厂长梁伟丰
  农机站站长方怀志
   微雨润喷灌负责人赖华
   第二章临川酒业有限公司
   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
  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始创于1958年,前身为江西临川酒厂,是一家以生产白酒为主的私营企业。目前,公司现有总资产7200万元,员工300余人,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年产销各类酒3000吨。
  长期以来,公司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始终恪守“人诚品真、以人为本、客户为本;发展企业、贡献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复合经营”的方针,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自2001年以来,累计向国家上交税金1.6亿元,赞助各项社会公益事业1000多万元,并先后投资控股江西盾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抚州百鹭园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江西欧米亚酒庄有限公司,已跻身中国白酒工业百强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行列。
  公司主导产品为临川贡酒。该酒酿造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900多年前,北宋宰相王安石就以此酒敬献宋神宗皇帝,深受皇上厚爱而名扬天下。相传,王安石也是饮下临川贡酒而写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名句。时至当今,临川贡酒品质更胜往昔,现已热销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上海、北京等全国十多个省市。产品先后荣获全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马来西亚金虎奖、江西省名牌产品等殊荣。中央省市领导、有关专家、学者曾多次盛赞临川贡酒,原国家副主席汪东兴品尝该酒后赞不绝口,当场欣然题词:临川贡酒,香飘九州。四川酿酒协会、全国著名白酒专家曾祖训、胡永松等考察团到公司考察时题词:风过临川贡酒香。特别是20年、15年、9年、6年等系列年份酒,更是被全国著名白酒专家高景炎称之为“精品中的精品”。
   董事长杨灿龙简介
  杨灿龙,临川七里岗人,1960年7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85年1月加入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1978年5月至1994年1月,在江西省临川县染织厂工作,历任该厂车间主任、团支部书记、党总支委员、厂长助理、副厂长、副书记、厂长、党总支书记;1994年2月,调任江西临川酒厂厂长、党委书记;1998年4月,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2001年1月,任江西临川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2001年当选为抚州市人大常委;2002年当选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2005年3月当选为临川区人大副主任;2008年为政协江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杨灿龙自1994年2月担任江西临川酒厂“掌舵人”以来,力挽狂澜,锐意改革,使一个亏损700多万元的小企业迅速扭亏为盈,改变企业“酒不出临川,名不扬抚州”的被动格局,打造出一代江西名酒——“临川贡酒”,使企业走上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企业产权改以后,杨灿龙又以战略家的胆识和超前的战略思维,引领着临川酒业高速可持续发展,不但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而且实施了多元化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实现产业扩张,先后投资兴建了江西盾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欧米亚酒庄有限公司、抚州百鹭园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4年至今16年来,企业累计向国家上交税金3亿多元,捐助社会公益事业1000多万元,主导品牌一临川贡酒在全国白酒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先后荣获中国白酒工业百强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等殊荣。
  杨灿龙本人获得的荣誉主要有: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00年被江西省人政府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1994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995年被授予江西省杰出青年企业家、1995年至今12次荣获江西省优秀厂长(经理)优秀企业家、2000年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2004年荣获全国关爱员工的优秀民营企业家、2005年被授予江西省十大经济人物、江西省十大爱心人物、2007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兼任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江西省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江西赣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等。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