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上顿渡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2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
分类号: F303.1
页数: 3
页码: 161-163
摘要: 本文介绍上顿渡镇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蓄水工程、防洪工程等水利事业。
关键词: 上顿渡镇 水利建设

内容

第一节引水工程
  宜惠渠是1955年9月动工,1956年4月竣工。渠首在秋溪镇境内宜黄河右岸洪坊村五星岩下,干砌坝,引宜黄河水入渠,流经秋溪、连城、河西、河东、上顿渡和抚州城西等6个乡镇,灌溉农田6.4万亩,上顿渡、河西、河东三乡镇是主要受益地区,受益面积4万多亩。第二节提水工程
  过去上顿渡农民提水工具使用最广泛的是水车。手搅水车每天可提水灌田5亩以上,脚踏水车每天可提水灌田8亩以上。牛拉水车较大,每天可提水灌田15—20亩。水车在境内田野几乎处处可见,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若要谷,车上哭,足见其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水车,又称龙骨车,长3—4米,由一个木制渡水槽,两个木转轴轮,99节龙骨和99块刮水板联接而成。金临渠建成后,水车逐渐淘汰。
   新中国成立以后,境内建有电力灌溉站6座,分别是:
  杨家电灌站在河西乡杨家村委会境内。1964年4月动工,1970年4月建成。装机2台,60千瓦。提崇仁河水灌溉。扬程6.7米,流量0.3695立米/秒。达到受益面积1310亩。管理人员2名。
  西廨电灌站在河西乡西廨村委会境内。1981年建成。提崇仁河水灌田。装机1台,40千瓦。扬程3.5米。流量0.13立米/秒。达到受益面积1200亩。管理人员1名。
  乐家电灌站在河西乡乐家村委会境内。1981年建成。装机1台,40千瓦。提崇仁河水灌溉。扬程5米,流量0.12立米/秒。达到受益面积1200亩。管理人员1名。
  火焰山电灌站在河西乡火焰山。1975年12月动工,1976年5月建成。装机2台,110千瓦。提宜黄河水灌田。扬程23.5米,流量0.486立米/秒。干渠1条2公里。达到受益面积810亩。管理人员1名。
  曾家电灌站在河西乡曾湾村委会万家。1964年建成机站,1982年9月扩建成电灌站。装机1台,55千瓦。提崇仁河水灌溉。扬程8米。流量0.362立米/秒。干渠2条5公里,主要建筑物2座。达到受益面积2000亩。管理人员3名。
  吕坊电灌站在河西乡吕坊村委会境内。1977年2月开工,1978年4月建成。装机1台40千瓦。提宜黄河水灌溉。扬程6.8米。流量0.12立米/秒。达到受益面积800亩。管理人员2名。
   第三节蓄水工程
  上顿渡蓄水工程主要是水塘、水井、低洼的沟渠。解放前的一些水塘质量都很差,没有溢洪道,多是属于临时性的蓄水池坝。新中国成立后,境内的水库主要有:
   巧姐妹水库座落吕坊村,1958年兴建,灌面积500亩;
   红星二号水库座落仓下村,1966年兴建,灌溉面积700亩;
   鸭子垅水库座落塘湾村,1969年兴建,灌溉面积700亩。
   第四节防洪工程
  宜黄河贯流本镇境内,防洪为本镇历届政府之要务。民国24年(1935年)12月27日根据第七行政局“全面整治沿河堤圩,重点兴建抗旱工程”的命令,从民国25年开始培修圩堤。但这些圩堤多数为砂基,堤身高度与断面比不够,隐患险情多。汛期渗漏泡泉严重,外坡堤岸迎流顶冲,河岸陡峭,抗洪能力差。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兴建维修防洪工程列入水利建设的重要项目。
  上顿渡拦洪墙,原长870米,平均高度为4米,已经老化。1991年,经县委、县政府决定,拆除老墙,重修新墙,设计为50年一遇抗洪标准。上起龙头脑,下止上顿渡大桥,全长1070米。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0余米,墙后设6米宽人行道,墙上建走廊,靠河有扶手拦杆,集抗洪休闲为一体,2003年正式开工,2004年底建成。
  梁宪电排站在河西乡梁宪村委会境内。1978年开工,1979年2月4日建成。装机4台,620千瓦。排内涝。扬程6米,流量5.776立米/秒。设计受益7000亩,达到8000亩。管理人员2名。
  塘湾电排站在河西乡塘湾村委会中程村。1981年1月开工,1982年4月16日建成。装机1台,155千瓦。排内涝。扬程5.4米,流量1.344立米/秒。达到受益面积1200亩。管理人员1名。
  塘湾下程电排站在河西乡塘湾村委会下程。1981年1月开工,1982年4月建成。装机1台,55千瓦。排内涝。扬程5.5米,流量0.2立米/秒。达到受益面积500亩。管理人员3名。

知识出处

上顿渡镇志

《上顿渡镇志》

出版者:中共临川区上顿渡镇委员会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