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812
颗粒名称: 丁渝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丁渝(1920-1974年),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波谱学奠基者,江西临川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丁渝(1920-1974年),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波谱学奠基者,江西临川人。从小酷爱读书,禀赋聪明,好学上进。1942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1947年,留学美国,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当研究生兼助教,初攻原子物理,后改攻波谱学。1951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作研究员。1954年秋,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担任纯粹物理研究员。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工作期间,丁渝攻克了化学周期表中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矩,其数据载入国际上通用的《原子核自旋和磁矩表》中,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矩,是当时美国一些科学家都认为难于测量的数据,但丁渝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他蜚声海外,跻身于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家行列。现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原丁渝使用过的原子束仪上挂着一块牌子,记载着丁渝测出镧元素的超精细结构和核四极矩的事迹。
   1956年7月,丁渝舍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冲破美国重重拦阻,绕道英国,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丁渝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后改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为国家制订了第一个波谱学十年发展规划,在缺乏图纸、设备、人才的困难条件下,经过几年的奋战,制成我国第一台波谱研究的原子束仪,填补了国家科技上的一项空白,为国防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1964年,世界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丁渝作为出席大会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自力更生制造原子束仪的经验,受到会议好评。
   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期间,丁渝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科研工作。1958年,他带领本组的其他科学家开展了弱磁场的测量实验,在我国第一个找到了质子自由运动的信号,为后来我国卫星上天和加强海军防御系统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60年,听到美国科学家发现激光现象的消息,丁渝就抓紧时间进行激光实验,1961年,在一个高温的白金钳锅里培养出了“红宝石激光晶体”。同时,还开展了“光磁双共振”的研究,在我国最早观测到“光抽运”信号,这一实验成果,被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丁渝还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善于把科学上一些新发现渗透于教学之中。他开设了波谱学和无线电两门课程,并经常到中国科技大学讲课。由于课程讲授成功,激发了一批青年人研究波谱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了一批波谱学人才。
   1962年,国家着手筹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由丁渝负责培养人才,丁渝把几批从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挑选来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毕业生带到身边,进行基本实验技术训练,
  为他们讲授《核磁共振》、《荧光晶体》等多种课程,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批人后都成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为国防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渝是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诬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受到莫名其妙的审查,并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在逆境中,他仍然没有忘记祖国的科学事业,没有忘记一位科学家的职责,他在干校劳动期间,写下了洋洋万言的《关于三项基础研究的意见》,送交科学院领导,并建议加强对几个尖端项目的基础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72年,丁渝从干校调回中国科学院,着手建立低温车间,进行低温超导研究(即应用低温超导腔加速基本粒子的研究)。他带领同事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反复的测试,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1973年,他曾随高能物理考察团赴美国考察,亲眼看到中国在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了奋发图强、迎头赶上的紧迫感。回国后,他工作更加勤奋,经常通宵达旦,有时除夕晚上也一个人呆在实验室里工作。由于积劳成疾,1974年10月住院,在医院里他忍着病痛的折磨,赶写了中国波谱学第三个十年发展规划和《相平面分析》的学术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低温超导加速器的相对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留下了最后一笔科学财富。
   1974年12月16日,丁渝因病与世长辞,年仅54岁。他生前写了不少学术论文,其中有6篇发表于美国有世界影响的《物理评论》杂志上,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