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97
颗粒名称: 谢文洊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
摘要: 谢文洊(1615-1681年),明清理学家、教育家。字秋水,号约斋,江西南丰县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谢文洊(1615-1681年),明清理学家、教育家。字秋水,号约斋,江西南丰县人。7岁入小学,学业颇为精进。10余岁时,其舅去世,随母亲前往吊唁,他见到外祖父家的藏书中,有一部朱熹的晚年论著,即爱不释手。其母见状,便让他带回家中研读,后对他的治学影响甚大,“自后虽习举业”,而“理学一念耿耿不忘”。21岁,入县学弟子籍。这一年,其父太学生谢天锡在广昌县香山筑学会,自号香山居士,并命文洊与兄弟在此读书。至29岁,谢文洊均寓居香山,研习举业。崇祯十二年(1640年)秋,他曾应乡试不中,颇感生不逢辰,遂厌薄举业,渐生出世之志。崇祯十七年(1645年),明朝灭亡,他便毅然尽弃举业,入香山学禅。继而避乱居乡,先后研读了陆九渊的《象山集》,王畿的《龙溪集》,王守仁的《文成公集》,深悔从前习举业与人禅之谬,始专志于儒,并开始会友讲学。32岁时,行讲会最密,每月朔、望日均为会讲日。当谢文洊讲到酣畅痛快之时,“诸后进有面赤者,色沮者,机兴亹者”,“有痛悔极艾者”。清顺治六年(1650年),他又于新城县(今江西黎川)神童峰大兴讲会。
   谢文洊对教育之道态度笃实严谨,34岁时起,便有许多同游者因惊其才识而愿列门墙,但他竭力辞谢,说:“一为师道,等于君父,潦草奉师,是为亵道”,只有“培植深厚,沛然有余,乃可为师。不然,则是道德中之功利。”37岁时,他才不得不“奉师”,先后在家乡的果育斋、新城、梅源、良筹山等处授学。39岁时,辟“程山学舍”聚徒讲学。程山学舍在南丰县城西,内有馆室三楹,亭榭数处,四周林塘清幽,修竹如翳。谢文洊在此授学之初,同邑中有人颇不以为然,甚而讪笑之,但后来便无不刮目相待。同邑士子、老友甘京、黄熙、邵睿明、李萼林、傅与、曾曰都等,都颇具才识,均折节称弟子。谢文洊的同堂谢退思是其祖父辈,亦欲拜其为师,谢文洊不从,谢退思则“心师之”,“每称必曰‘先生” 。老辈名士李淑旦欲师文洊,文洊固辞,甚而打算逃入深山以避,李淑旦才只好送儿子李壁投其门下。大司马汤来贺也视文洊为己师,亦遣子汤适投谢氏门墙受业。旧日的南丰县令张黼镒则公然曰:“南丰一令,但得见秋水(谢文洊)先生幸耳”。康熙四年(1666年)夏,谢文洊在程山学舍与来访的宋之盛、魏禧大举讲会,广论程朱学脉等,听讲者甚众,为当时最盛之举,宋之盛归后叹道:“不到程山,几乎枉过一生矣!”当时,“四方远近之游而过之者,殆无不知有程山谢子之学”。谢文洊理学思想的核心为“克己省身,忠恕致诚”,并制定处世十则:“辩喻以定志,实践以定基,奋励以去习,坚苦以励操,绎理以养心,读史以致用,勤讲以精义,简事以专攻,自反以平谤,相规以有成。”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