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汝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94
颗粒名称: 罗汝芳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2
摘要: 罗汝芳(1515-1588年),明代教育家,字维德,号近溪,江西南城县人。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罗汝芳(1515-1588年),明代教育家,字维德,号近溪,江西南城县人。5岁从母学《孝经》,15岁师张洵水,25岁拜颜钧为师,并结下亲密的师生关系。28岁中举,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会试结束,不就廷对,退居故乡,遍访师友,考察社会,探讨经文,建“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士子学者,开始讲学生涯。
   “从姑山房”是一座兼读书、研究、教学性质的学舍,罗汝芳在这里从事教学、研究工作8年,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其弟子胡宗正,研究《易径》颇有心得,罗汝芳此时虽名声甚大,仍不摆架子,以胡为师。
   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罗汝芳在巡抚夏梦山资助下,进京殿试。第二年,得中进士,授太湖(今安徽安庆)知县。
   罗汝芳出任太湖知县时,湖盗为害,弄得湖民不得安宁。他用教育感化的方法,宣传朝廷政策,“以德化民而刑设不用”;建学校,订公约,从根本上“化民成俗”。由于工作得体,湖盗纷纷归正,湖民安居乐业,生产得以发展。
   嘉靖四十六年(1568年),罗汝芳返乡探亲,在家乡讲学,四方的学者赶来听讲,一时讲堂为之人满。第三年,他出任宁国(今安徽宣城)知府。任职期间,同样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方法治政,创志学书院,兴乡村社学,自己则带头讲学。
   父亲罗锦病故后,在服丧期间,罗汝芳又在“从姑山房”进行讲学。后因其师颜钧事一度入狱。母亲病故后,一直没有出仕,而是访同道,兴讲会,精研学问,名声也愈来愈大。
   万历二年(1574年),罗汝芳被任为东昌(今山东柳城)知府,他继续沿用在太湖、宁国的工
  作经验,力除积弊,政声大起。不久,迁云南巡察。入滇后,从政之余,在昆明的五华书院和春海书院讲学,继续以“讲会、乡约为治”。
   万历五年(1577年),罗汝芳任布政司参政,入京进贺表,公余之暇,应邀到广慧寺讲学,朝野之士纷纷前往听讲,座无虚席。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对此很不满,诬劾罗汝芳“事毕不行,潜行就师”,目的是“摇撼朝廷”,迫使罗汝芳辞官返乡。
   回到江西后,罗汝芳集中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和研究,“大会江省门人,集其会语,盛行天下”。又率弟子“走安成,下剑江,趋两浙、金陵,往来闽广”,联集讲会,从者如云。在家乡,他还兴复了盱江书院、南城会馆、前峰书院。
   罗汝芳口才雄辩,凡他讲学,总是听者满座,弟子学友,在朝官员,名士文人,莫不为他的生动讲学所折服。《明儒学案》说:“论者谓龙溪(王畿,王门高弟)笔胜舌,近溪(罗汝芳)舌胜笔。顾盼呿欠,微谈剧论,所触如春行雷动,虽素不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现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先生者也。”
   罗汝芳有自己的修养观念,认为“学问须要平易近情,不可着手太重。如粗茶淡饭,随时遣日,心既不劳,事亦了当,久久成熟,不觉自然有个悟处。”他反对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割裂开来,认为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欲望去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他还强调“慎独”、“躬践”、“自强不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达到良知善性与自我完美和谐的统一。
   罗汝芳一生,以讲学为己任,以讲学而闻名,又以讲学而去官,讲学不倦直至逝世。著名思想家李贽对这位前辈学者非常尊敬,说罗汝芳数十年间“东西南北无虚地,雪夜花朝无虚日,贤愚老幼贫病富贵无虚人”。罗汝芳的学生、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焦没。”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