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89
颗粒名称:
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
摘要:
王安石认为,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材,改变教、养、取、任非其道的局面,最终目标是实现“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改革学校教育制度。王安石认为,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材,改变教、养、取、任非其道的局面,最终目标是实现“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国家得人材,人材尽其用,而真正培养造就有用人材,还要靠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太学。太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是直接为朝廷培养和输送统治人材的场所,又称国子监。王安石执政后,把整顿和改革教育的重点首先放在改革太学上。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公布了太学改革方案,主要是增加太学的员额、保障教师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即按照学生程度分为三等:初入太学的为外舍,不限人数;由外舍升入内舍,选取三百名;由内舍再升入上舍,选取二百名,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可升内舍,成绩特别优异的由学校向上举荐,以后在乡试、省试(科举考试)可以免试。太学“三舍法”的基本精神是将养士和取士统归于学校,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同时力求把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平时成绩和某一阶段的总成绩结合起来考察,并把学行优劣和任用情况联系起来,克服人们的侥幸心理和
种种作弊行为,从而鼓励学生奋发学习。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