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教育方面有一系列举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87
颗粒名称: 王安石在教育方面有一系列举措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1
摘要: 王安石在教育方面有一系列举措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一、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王安石认为,为了尽快改革吏治,整顿各级官僚机关,当务之急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然后逐步进行全面教育改革。他在《乞改科条制札子》中明确指出:“夫以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教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改其弊,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兴建学校。”经过近两年的酝酿,于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由王安石拟就了新的科举考试新法:第一,废除明经诸科。第二,增加进士名额。第三,进士科考试,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种,谓之“本经”(《文献通考》、《宋史》称作“大经”);并兼治《论语》、《孟子》,谓之“兼经”。原习明经诸科者,一律改考进士科。第四,立新科明法,试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中格即取。
   二、改革学校教育制度。王安石认为,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材,改变教、养、取、任非其道的局面,最终目标是实现“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国家得人材,人材尽其用,而真正培养造就有用人材,还要靠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太学。太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是直接为朝廷培养和输送统治人材的场所,又称国子监。王安石执政后,把整顿和改革教育的重点首先放在改革太学上。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公布了太学改革方案,主要是增加太学的员额、保障教师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实行“三舍法”,即按照学生程度分为三等:初入太学的为外舍,不限人数;由外舍升入内舍,选取三百名;由内舍再升入上舍,选取二百名,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可升内舍,成绩特别优异的由学校向上举荐,以后在乡试、省试(科举考试)可以免试。太学“三舍法”的基本精神是将养士和取士统归于学校,提高学校教育的地位,同时力求把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平时成绩和某一阶段的总成绩结合起来考察,并把学行优劣和任用情况联系起来,克服人们的侥幸心理和
  种种作弊行为,从而鼓励学生奋发学习。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