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10760
颗粒名称: 电化教育
分类号: G527.562
页数: 6
摘要: 电化教育的发展概况,电化教育机构,电视远程教育,学校电化教育的介绍
关键词: 教育事业 概况 抚州地区

内容

第一节 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抚州地区的电化教育处于萌芽阶段。1934年,江西省电化教育馆成立,要求“在各县政府、各学校、各民众教育馆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有声电影巡回放映团”。抚州地区只有省立中等以上学校得到省教育厅拔款,购置了少量播音设备。1936年,江西省实施电影教育,第八区(南城、南丰、宜黄、乐安、崇仁、临川、东乡、金溪、资溪、光泽、黎川、广昌等县)设放映员1人(每月50元),助理放映员1人(每月30元),经费为5000元,电影放映单位为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电影放映不收费,当时第八区有16mm放映机一台,发电机一台,幻灯机二台和运用软件一套,在全区中小学进行电影施教周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把电化教育作为改进教学的手段。1958年,江西省教学仪器供应站成立后,抚州地区的中小学逐步得到省拨电化教育仪器,电化教育有所发展。
   1978年以后,电化教育发展迅速。1980年,全区33所学校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电教器材。1988年6月,临川县投资10多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年底,全区完成县级地面站建站任务,并在110个乡镇建立了放像网点。1989年初,黎川县投资10多万元,建成全省第一个县级教育电视收转台。
   1989年下半年,行署决定筹建赣东教育电视台,并于1990年3月开通。是年,全区共有教育电视台3个,接收台14个,收看网点121个,语言实验室12个,引进录像、录音等资料400小时,自制教学幻灯片150多框,摄制录像课18小时,自编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录像课16小时。此后,宜黄、金溪、资溪、南城、乐安等县教育电视收转台,黎川县湖坊乡教育电视差转站相继开通,以赣东教育电视台为中心的全区卫星电视教育网络初具规模。
   1991年12月,全省第一个乡级教育电视收转台一金溪县教育电视二台在陆坊乡正式开通。1992年底,全区兴建了10座教育电视台,11个教育电视差转台,213个教育教学放像点,全区电视教育的覆盖率接近70%。1996年,全区中小学电教设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电化教学网络基本形成。
   2000年,全区共有教育电视台10个,电视收转台4个,教育电视有线台9个,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37个,教学放映点268个,卫星电视教育网络覆盖率为85%,提前完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的卫星电视教育覆盖率达到70%的任务,在电教建设上实现了四个全省第一(建成全省第一个地市级教育电视台—赣东教育电视台、第一个县级教育电视台—黎川教育电视台、第一个地面接收站—临川地面接收站、第一个乡级教育电视台—金溪陆坊乡教育电视台),形成了一个以教育电视台、收转台为主体,以接收站、差转站、放像网点为辅的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系统。
   第二下 电化教育机构
   1978年10月,地区文教局成立电教领导小组,开始筹建地区电教馆,并要求各县(市)建立相应的电教领导小组,筹建电教站。电化教学器材由地区教学仪器供应站统一管理。1984年4月,抚州地区电化教育馆成立(与地区仪器站合署办公),属地区教育局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全区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电化教育器材的供应和管理工作。1988年,抚州地区电化教育馆从仪器站内分出。1990年3月,赣东教育电视台与地区电教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0年,地区电教馆和赣东教育电视台内设办公室、总编室、综合部、新闻部、编辑部、培训部、技术播出部、广告部等8个职能部门,在编人员22人。11个县(市)教育委员会均设立了电教馆(站),9个县建立了教育电视台。
   电教馆(站、组)的职责是:
   1、地区电教馆:(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电化教育的方针政策,拟订全区电教工作计划,管理全区中小学的电教工作;(2)检查和指导全区中小学、中等专业学校的电化教育;(3)培训中小学的电教人员;(4)购置、供应、使用、管理和维修电教器材设备;(5)编制电教经费预算、分配方案和检查各县(市)电教经费使用情况;(6)编制、收集、保管、发行和播放电教教材;(7)总结、交流、宣传、推广电教工作经验,发现和培养电教典型;(8)处理应由本馆处理的其它事项,承办局领导交办的有关电教工作。
   2、县(市)电教站:(1)执行电教发展规划;(2)督促、检查本县(市)学校的电教开展情况,总结交流电教经验;(3)按计划分配电教器材,分期分批装备电教学校;(4)维修电教设备;(5)管理卫星电教。
   3、学校电教组(处、室):(1)制定本校电化教学工作计划;(2)根据教学需要,收集、编制电化教育教材和资料;(3)帮助教师掌握电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负责培养师资,承担向学生传授电化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任务。(4)开展电化教育教材和教法的研究;(5)配置、管理电化教育器材和设施。
   第三节 电视远程教育
   抚州地、县(市)电化教育馆和教育电视台注重自身的硬、软件建设,加大电视设备的经费投入力度,积极选拔适应本地需要的电教专业人员,使电视远程教育迅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地、县(市)教育台除转播CETV《教育新闻联播》节目外,还及时传送本地的教育、教改动态,共同办好《赣东教育新闻联播》(2000年改为《教育时空》)节目,使广大观众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收看到全区各地的教育新闻。教育台还发挥电视台的优势,播放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积极发挥电视教育功能,开设电视远程教育,向广大学生和群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1996年,赣东教育电视台一改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增设集教学与娱乐为一体的《教苑七彩廊》栏目。黎川县教育电视台根据当地实际,播放大量农科教结合的电视节目;南丰县教育电视台特设《蜜桔生产热线》栏目,聘请专家讲解蜜桔生产的技能,依据农时季节,解答不同时期桔民提出的疑难问题;南城县教育电视台开设《职业教育》、《经济信息》、《农家致富顾问》栏目;广昌县教育电视台开设《莲乡集锦》栏目;金溪县教育电视台开设《栽桑养蚕》栏目等,为农民勤劳致富提供帮助。由
  于全区教育电视网络的覆盖率超过85%以上,电视远程教育已深人人心。
   全区教育电视台简况:
   1、赣东教育电视台
   赣东教育电视台创建于1990年3月,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2000年拥有电视发射系统、节目制作系统、卫星收录系统、音像资料库及其它专用设备,各类教育节目及音像资料近1.5万小时,资产价值500余万元。该台的发射功率为1KW,铁塔高78米,四层蝙蝠天线,采用六频道开路发射,经测试电视信号覆盖半径为50公里。
   赣东教育电视台遵循“电视节目栏目化,栏目内容地方化”的原则,坚持“以教育宣传为龙头,以电视节目为中心,以加强管理为关键”和“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办台方针,每天播出教育电视节目10余小时(12:30至23:00)左右,常设栏目有赣东教育新闻、教学参考、名师讲坛、学习园地、赣东教坛、职业技术教育、家庭教育、燎原学校、儿童天地、教育影视天地、健康教育;季节性栏目有:高、中考指南、招考快讯等。赣东教育信息及专题节目,涵盖教育各个方面,围绕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本地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安排报道计划。同时,注意报道教育战线上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先后选送170多条新闻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联播》播出。1992年3月,赣东教育电视台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讯员站”,负有直接向中国教育电视台选送新闻节目的责任。该台摄制的10集电视教育系列片《栽桑养蚕实用技术》、4集电视教育专题片《走向素质教育》以及《八方情寄新春夜》、《山旯旮之恋》、《才乡新曲》等一批优秀教育节目和优秀专题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或全国交流。论文《农村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卫星电视教育在江西抚州的实践》及专题片《赣东新曲》参加国际交流。1993年和1994年,被评为全省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先进单位。1993至1995年,获全省综合评估一等奖。1998年,《栽桑养蚕实用技术》在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选中获三等奖。从1992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先进通讯员站,是全国唯一连续6年获此殊荣的通讯员站。
   2、县级教育电视台
   (一)宜黄教育电视台:1990年11月开播,采用二频道开路发射,现有工作人员6名。机房设备:摄像机2台,字幕机2台,录像机11台,演播室1间,库存资料节目3000小时。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天线高度25米,电视信号可覆盖凤岗、城南、二都、潭坊以及崇仁礼陂、许坊等乡镇。
   (二)乐安教育电视台:1991年7月开播,采用四频道发射。现有工作人员3名,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节目组、技术播出组。机房设备:演播室1间,摄像机2台,编辑系统1套,库存教育电视节目4000小时。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天线高度45米,电视信号覆盖县城及邻近3个乡镇,人口近10万。
   (三)南城教育电视台:1990年12月开播通,采用四频道开路发射。现有工作人员9名,内设办公室、总编室、节目制作部、技术播出部。机房设备:演播室2间,摄、录、编系统两套,库存教育电视节目3000余小时。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备用机50W),天线高度39米,电视信号覆盖万坊、岳口、徐家、天井源、株良、新丰等周边乡镇,人口近18万。
   (四)南丰教育电视台:1993年5月1日正式开播,采用九频道开路发射。现有人员7名,设有台长、摄编、节目主持、资料保管、技术等人员。机房设备:演播厅1间,台时标发生器、接收机、切换器、编辑设备各1套,摄像机2台,字幕机2台,库存电视节目
  8000小时。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备用机50W),蝙蝠天线,高度50米,电视信号覆盖全县80%乡镇,人口近21.6万人。
   (五)黎川教育电视台:1989年4月10日,作为江西省第一家县级教育电视台开播。采用二频道发射,现有工作人员10名,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技术部、广告部等。机房设备:演播厅1间,播出系统1套,播控台1套,摄像机4台,编辑系统1套,彩监15台,空调2台等,库存电视节目4000小时。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采用二层蝙蝠翼天线,高度65米,电视信号可覆盖全县近80%的人口。
   (六)广昌教育电视台:1995年1月开播,采用二频道开路发射。现有工作人员6名,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节目部。机房设备:编辑系统1套,摄像机2台,字幕机1台等。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天线高度40米,电视信号可覆盖盱江、甘竹、赤水、头陂、苦竹、新安、长桥、千善、尖锋、水南圩等10个乡镇,人口近13万。
   (七)金溪教育电视台:1990年10月开播,采用二频道开路发射。现有工作人员8名,内设办公室、编辑室、资料室、技术室。机房设备:电视切换器1台,编辑系统1套,摄像机2台,字幕机1台等,库存电视节目5000小时。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备用机50W),天线高度30米,电视信号覆盖近10个乡(镇、场),人口近15万。
   (八)资溪教育电视台:1990年11月开播,采用二频道开路发射。发射功率50W,天线高度45米,有摄像机2台,字幕机1台,特技机1台等。电视信号覆盖鹤城、泸阳及乌石、高阜等城镇。
   (九)东乡教育电视台:1995年5月开播,采用十频道开路发射。现有工作人员7名,内设办公室、制作室、资料室、新闻部、技术播出部。机房设备:演播室2间,编辑系统1套,摄像机2台,字幕机1台等,库存节目6000小时。覆盖范围:发射功率50W,双层蝙幅天线,高度40米,电视信号可覆盖孝岗、长林、虎圩、圩上桥、小璜、店前等周边10个乡(镇、场)。
   第四节 学校电化教育
   学校电化教育是在装备电教设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形式,主要运用幻灯教学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语音教学系统等先进的手段,使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新的天地。从1978年开始,抚州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学校电化教育工作,在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尽力补足电教示范学校与重点学校的电教装备,每个县(市)都有一至两个重点电教装备学校。
   1980年,地区文教局转发了《关于发挥电教器材作用,积极开展电化教学的几点意见》,要求建立和健全学校电教领导小组,已装备电教器材的学校,要把幻灯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添置的电教器材均应登记造册,建立财务、保管帐目,列入学校固定资产。不久,抚州一中建成全区第一个语音室。1987年3月,地区教育局下发《电教实验暂行规定》,对电教实验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电教普及工作。1989年4月,地区教育局下发《县(市)电化教育工作定量评估标准》(试行)、《学校电化教育定量评估标准》(试行)和《卫星电视教育播放点定量评估标准》(试行),使电化教育评估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1987年,乐安一中的语音实验室建成;翌年,临川一中、南丰一中、黎川一中、资溪一中等校也建成语音实验室。地区在抓好自然学科幻灯片评选的同时,派专人录制了594课
  时的教育卫星节目,436小时的综合教育节目,复制了576小时的教育录像带,供各类学校开展电教和培训师资之用。临川一中、二中和南城一中改进电教设施,兴建电教大楼,装设闭路电视网,分班购置电视机,保证学生每天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信息和祖国各地的建设成就。
   1989年10月,省电教馆在临川一中进行“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试验。临川一中、乐安一中等在建立语音室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设备,每周定期开设英语语音听力训练课。地区电教馆在全区中学开展英语听力测试评估工作,进行英语听力竞赛,并制定《抚州地区高中英语听说训练实验评估考核细则》,提高了各校语音室的利用率。各县(市)电视台加强与教师进修学校的配合,每天播出1至2小时的《师资培训》节目,播放优秀电教观摩课,组织教师切磋教材教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990年,地区电教馆在临川一中、抚州八中、南城县实验小学、宜黄县凤岗小学、金溪县实验小学、临川县河东山头村小等学校进行电教实验,研究、总结和探索电化教育的规律。同时,地区电教馆开展全区电教优质课和电教论文评选活动,一批电教优质课和优秀电教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5月,地区电教馆和电教学会对临川一中的“英语视听实验、语音实验”和资溪县实验小学的“语文能力训练电教实验”进行鉴定验收。资溪县实验小学的“语文能力训练”电教实验得到国家教委、省教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1991年,地区电教馆、电教学会和宜黄县实验小学共同研制的九年制中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投影幻灯片,通过地区科委鉴定,并参加全国电教教材评比。1992年3月,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加强我区电教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对全区电教教材建设的规划、原则、研制、审定、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1992年,临川一中的“高中英语听说训练”实验以及配套教材(教师、学生用书各1套)在全省各地(市)推广应用。1993年,南城县实验小学的“整体电教实验”在全省电教实验学校工作评估中获一等奖。1996年,资溪县实验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电教实验专题片《走向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电视节目中交流,并于1997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临川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片《小学语文五问自读法》在省内外发行。
   到2000年,完全中学、30%的初级中学和城区小学基本装备了计算机,配有语音室,全区中小学电教装备速度加快,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全区有24所中小学成为地区电教示范学校;其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临川中学、南城一中、南城县实验小学是省级示范学校,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还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具有制作、生产教学软件的能力。各县(市)也建立了电教示范学校,以点带面开展电教实验研究,贯彻《中小学电化教育规程》,发挥电教优势,电化教学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抚州地区教育志

《抚州地区教育志》

本书为抚州地区教育志,分别在官学、私学、书院、科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行政、事业管理、人物等栏目介绍。

阅读